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文化漫步>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文革手抄本纷纷面世 老知音反应强烈

http://edu.sina.com.cn 2000/11/20 06:58   北京青年报

  手抄本:老知音很多

  本报记者刘慎良报道 本报征集手抄本小说的消息刚刚见报,就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有人告诉记者,三四十岁的人不是看过就是听过,肯定有人收藏。昨天上午,读者赵女士在电话里说,她有一本亲手抄录的《叶飞三下江南》,收藏了近30年。

  在赵女士家里,她给记者亮出了做姑娘时的家当:用红色日记本抄录的《叶飞三下江南》,还有当年珍藏的毛主席纪念章和几十张最新指示散页。据她介绍,这本书先看后抄,花了三四个晚上抄完的。当时她在北京回民中学读高一,全班40多名同学大部分都传看了。

  说到保留这本小说的原因,赵女士说:“到现在我都觉得它真实,因为与林彪之死有关。我想作者亲自办过这些案子,那些细节靠想象绝对写不出来。因为它真实就保留下来了。”她先生插话道,平时翻翻这些家当,也是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

  曾经为《一只绣花鞋》作序的汪国真先生指出,手抄本文学的存在,显示了它的生命力的顽强。汪先生是手抄本文学的亲历者,其诗集《年轻的思绪》就是以诗歌爱好者的手抄本作为蓝本的。里面抄录了汪先生的60多首诗,那位爱好者自己设计封面写序,还把作品分了10个栏目。有一位青年朋友还写下这样的话:终于买到他的诗集,从此不再手抄。

  汪先生说,“文革时期的手抄本,是群众出于对文化禁锢的不满。到了80年代是由于出诗集困难,青年人看不到我的诗集,才这样做。作为手抄本,它们出现的原因、结果和传播途径都不一样,但其实质都反映了读者对文化的饥渴。”

  年轻人莫名其妙

  本报实习记者赵铮报道 张宝瑞的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面市以来,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而“手抄本”的概念在不少现代年轻人头脑里还非常模糊。

  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刘航听到“手抄本”时第一反应是“不知道呀,没听说过”。他告诉记者,他认为文学最好的流传方式应该是网络,因为网络文学不但方便读者,而且流传速度快,“大话文学”就是借助网络迅速流传起来的最明显例子。至于“手抄本”,如果在现在的社会里,它的作者一定也会将之放到网上流传得更广。

  专家:神秘感源自“不透明性”

  本报实习记者樊宏伟报道 “《一只绣花鞋》描写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神秘性,吸引了不同代人对它不断的探求”。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谢小非教授对《一只绣花鞋》从手抄本演变到印刷本的变迁做出了以上评价。

  谢教授是重庆人,“《一只绣花鞋》就是以我们重庆为背景写的,当时我看到它的手抄本时,年龄还小,不过当时精神产品极度匮乏,而《一只绣花鞋》的可读性又很高,所以,虽然我现在对具体文字已经记不住多少了,但对故事情节还是记忆犹新。”

  也有专家认为,所谓“神秘”,根本原因在于“手抄本时代”社会各个层面不透明性,导致人们对这类作品的饥渴。而现在正式出版手抄本最多只能够勾起那些老知音们的怀旧情绪,而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多半不会对它有太大兴趣。




 相关链接
《一只绣花鞋》:“文革”期间手抄本今日成畅销书 (2000/11/19 07:00)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国总统大选
抗美援朝战争纪念征文
新浪招聘网站
美国NBA专题
手机频道提供资费技巧WAP及电信资讯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约会文学请到新浪文化专区
新浪聊天室全新改版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