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网络文学>我们走过>新浪文教>新闻报报




最是寂寞凤凰岭

http://edu.sina.com.cn 2000/04/08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昝爱宗

  登山,算是业余一大爱好,对大山的崇拜和多情是渗透在我骨子里的东西,只要一有时间就想到山里过过瘾,就像阳 光普照不可阻挡一样。

  老早就有登山的欲望,屈指一算,一年之中"一览众山小"的时间居然不到一个礼拜,真是惭愧。都说身体是革命的 本钱,只见有人说,不见有人做,包括我自己,多是拼命地挥霍自己的身体,该充电时不充电,该添油时不添油,当朽木不可 雕也之时,方知没有了本钱办什么事都更难,悔已晚矣。

  周末终于实现了"去凤凰岭"的愿望。早在三年前我第一次听说京郊的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时,就对凤凰岭产生了由衷 的向往--凤凰岭到底什么样,有没有尽收眼底的奇山伟石,能给予我什么样的感觉,我只能用想象来解释。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天正刮大风,北京气象台的预报是五六级,而山上保守一点说也该有七级,倒是暖风,吹面不 寒,痒痒的,这就是春天的感觉吧。钟情凤凰岭,而不是钟情香山,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有朋友说,香山不叫山,另一朋 友接着说,那么登香山也不叫登。凤凰岭就不然,凤凰岭如好大的凤凰逶迤京西,满山含苞欲放的桃花,成为春天最明亮的风 景。我是与一个朋友相约到凤凰岭的,我们都是在城里闷得气喘的人物,早想给身体放放假,品尝早春新鲜的气息。原约好上 午十点到颐和园北宫门转车,没想到约定地点被理会错了,傻等了一个小时,导致真正登山是在12点以后进行的。

  凤凰岭很大,进入正门要买八元一张的门票,我们很幸运地碰上来自联想、铁道部等单位的青年朋友双休日聚会,于 是我们就在登山路上胜利会师了,组合成八人小部队,浩浩荡荡地向山上挺进。登山前,我们没开"遵义会议"就一致达成由 北线登山的"决议",目标就是最高峰。当天虽然尘沙飞扬,但还没到暗无天日的程度,阳光依然刺眼,耳膜里穿梭的都是风 婆的呼啸。山依然亮堂堂,鬼斧神刀,满山怪石泛着太阳的白光,仿佛是哪位神仙故意所为,把怪石堆满寸土寸金的山头,让 此处穿行的游客备感为难。可我们都是挑难行的路攀登,愈是人迹罕至愈是无限风光,翻越一个山头,只见另一个山头更高, 于是又迈腿前往,差不多北线境区较高的山头都被我们占领了。一线天,观音堂,熬狱沟,以及许多地图上没有涉及的景区也 被我们给开发了,我们大叫,端得是:风景如画。尤其是疲惫之时我们商议歇息片刻,风让我们欲坐不得,欲行不得,没办法 只得找背风处解决肚子问题。由于我和我的朋友忽略了肚子的需要,除了一包饼干之外竟然没有别的"给养",于是就蹭刚刚 认识的朋友的水、果冻、花生米等等,大有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劲头。

  给身体补充了养分以后,又接着上山,有路就上,没有路就找,绝对没有路就撤,毫不含糊。很快我们就爬上了"凤 凰岭"三个大字的几十米高摩崖石刻,传说这个地方左看为虎,右看为龙,中间的便是凤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个北京的 保安司令到此认为气象非凡,可当地山民认为此地为豹谷,司令大为生气,便找人在山崖处刻了三大大字"凤凰岭",颇有气 势。我的朋友们纷纷合影留念,还有的朋友就做《泰坦尼克号》露丝与杰克在船头迎风张开双臂的造型,由于我们的队伍六男 两女,男多女少,有两个小伙子模仿,而男女之间怕是避嫌或者真是没有那回事也就自觉免了吧。登山、穿越灌木,遗憾的是 山上没有游客,我们大声叫喊,七级大风又把叫喊送了回来。虽然我们都是刚认识,还不知姓甚名谁,但合作空前愉快,碰到 把握不准的景区,允许探路先锋进行勘测,若不行再度寻觅,没有无理的争议,只有热情的支持,只要不落到山崖出不去,我 们都还有希望最大程度地欣赏这里的崇山峻岭。

  过了飞来峰,过了有炼狱之门的熬狱沟,我们登上正在建设的凤凰岭最高处的牌楼,爬上异常开阔的清凉石,穿越高 低不平的灌木及大树林,意外地发现背阴处还有积雪和像披在石头上的冰衣,很明显近水树木先得春,这些枝条早早地泛出绿 意,软软的,很快就会换上新衣。大约是四个多小时以后,高高的山峰被我们踩在脚下,我们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这时我们 感到下山比上山还有提心吊胆,上山只是抬脚,而下山就容易滑倒,手脚并用才感到安全。记得宋代的诗人杨万里的诗说,莫 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步入万山圈子内,一山放过一山拦。我们上山时手脚并用,似灵活的猴子,下山就差远了, 赶上峰回路转的地段就放慢了脚步,比上山更费时间,乐趣也比上山少了许多。

  最是寂寞凤凰岭,无论是在景区,还是在险峰,除了我们,竟然看不到游客的身影,这个方圆17.88平方公里的 大山,真是拥有无限的寂寞呀。

  到了山脚下,碰到许多泉水,洗把脸,漱漱口,感到清凉、清新,布满沙尘的脸恢复光洁,还有一处神泉,有人在用 矿泉水瓶子接水回家喝,据说此处远古时代闹水荒,多年大旱,附近山民没有水喝,生死存亡关头,某一天来了一老汉,用拐 杖在山底下探出一汪清亮的泉水,汨汨流出,山民有了水喝,再找老汉早不见踪影,于是大家为此泉命名为神泉。

  告别崎岖山路,回家的路上,旅伴们脸上写满了愉快。我们这次登山,不是纯粹的锻炼身体,还有探险、旅游的成分 含在其中。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欢迎来新浪读书沙龙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相关文章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网络文学>我们走过>新浪文教>新闻报报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