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网络文学>我们走过>新浪生活>内容




迷雾中的存在(上)

http://edu.sina.com.cn 2000/05/04  新浪生活

  本文原标题:迷雾中的存在--《生活在别处》与我们的永恒主题(上)

  新浪网友:秦淮夜话

  “人追求理想(乌托邦),挤上了开往天堂的列车。结果车门闭锁,人们发现所去之处却是地狱。”

  主人公玛曼(母亲)幻想着怀孕的地方应该是浪漫而舒适的,但她却躺在了公园的一张斑驳的破长椅上;主人公雅罗 米儿(儿子)几百次地想着自己穿红色内裤同红头姑娘做爱时的样子,但到了关键深刻却找不到这件内裤……类似这样的情节 在《生活在别处》里几乎每个篇章、每个小节中都出现着,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读者最敏感的神经──大到政治、社会、 理想等背景、小到生活中的平凡琐屑,无不昭示着一个米氏的主题───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曾是19世纪末法国诗人兰波的名言,在这本书中,米兰-昆德拉则将它解释为人的存在。对人的 存在的深思、对人的存在的反思、对人的存在的探索……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他的小说创造是“对存在的诗意的沉思”,实在 是再准确不过了。

  在《生活在别处》的中,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世界为人们开启了两扇窗──政治与情欲,这也是他的所有小说创作中 的永恒主题。

  人的存在这一问题与人本身同样古老。人的存在的合理性、人的价值、尊严、人的思想解放等等,至今也未得到过最 精确的答案,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精确的答案。而人,这种充满智慧、具有主观性的高级动物,在寂寞、彷徨中上演着一幕 幕被动、无奈、尴尬、荒诞、可笑、丑陋的悲剧。因为,人被人在无时无刻的判断着,被专制的政权、沉重的历史、扭曲的社 会道德压抑着,因此,人的生活──人的存在也永远在别处。

  存在,是米兰-昆德拉的创作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写道最初的名字是《抒情时代》,他说:“抒情时代就是青春”,是每一个人潜在的态势,它是 人类生存的基本范畴之一。诗人就是它的化身。他在亲眼目睹了“由刽子手和诗人联合统治的时代”后,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一切过去的神圣价值被推翻,一切都可怀疑,进步、革命、诗歌、爱情、母亲,甚至是人类。

  1969年,“生活在别处”,巴黎学生把它作为口号刷在了巴黎大学的墙上;1969年,米兰-昆德拉完成了《 生活在别处》,这也是前苏联侵占旧捷克后;1969年,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那些与雅罗米尔同 样年龄的造反派们──生活在别处。

  米兰-昆德拉描写的绝不只是那一个时代的捷克,他关注的是脱离开某个具体时代的大的社会实验室,他的关注来自 于把“主体的人变为客体的人的耻辱”,是与自身存在的曲折事实相关。于是,矛盾的、压抑的政治与情欲是他为读者开启的 洞察“生活在别处”的两扇窗。

  主动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被动的,这也是人的悲剧──恰恰是人类自己造就了禁锢他人的藩篱,人,自己被 别人制约着,同时也充当着制约别人的刽子手。

  但你却不能看到人们手中这把无形的软刀子,今天他可能表现为意识形态,明天他又可能是所谓的悠久历史,甚至就 是来自于每个家庭的优良品德……总之,一切冠冕堂皇的千万个理由让你弯腰屈膝,并为自己那曾经站在上风的一点点自尊与 人性而感到“羞愧”。

  个人永远要服从于“崇高”;服从于政党;服从于集体;服从于别人。

  正如中国人总是在期待着明君的出现来管理自己,人为地去造一个个的神,在发现自己造的神给自己招来了戕害的时 候,便又善良地期待着另一个神的出现……但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人只有自己救自己,在你期待着神的出现之时 ,你恰恰充当了他达到那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

  雅罗米尔同样也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尽管是在60年代的捷克。极力想从母爱的深渊中挣脱出来的他,带着诗人浪漫 的理想去寻找抒情的时代──别处的生活,想借此来创造自己,发现自己。他崇尚背叛,以为这样才叫勇气;他揭发自己情人 的弟弟“叛逃”,以为这就叫“革命”。他终日被热情激励着,想要承担“时代”赋予他的“责任”(有点象中国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他象一条青春的鱼,主动地投入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革命”这张网,最后鱼死但并没有网破。但他被诱发出来的 恶,却足以使若干人落入深渊。

  恶?这是他寻找抒情时代时从未想到过的结果!

  雅萝米尔的生活永远在别处。诗人雅罗米尔变成了刽子手雅罗米尔。

  米兰-昆德拉自己就曾分析过另一位现实中的伟大抒情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对于俄国革命,他的天才曾和捷尔仁斯 基意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抒情主义、抒情化、抒情式报告,抒情的狂热都是人们所称为专制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个世界。它不 是古拉格,它是有着外墙的古拉格,墙上爬满虫子,人们在墙的前面跳舞。

  ”

  “跳舞”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

  但,不要以为米兰-昆德拉是专指某个主义的,他只不过是通过他所经历过的这一个共产主义,来揭示专制政治,这 样的专制在任何社会中都会以不同的名字出现。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须要面对这种专制。因此人的存在才成了一个问题。

  于是,米兰-昆德拉说:我想,透露他人的隐私,一旦成为习惯与规则,便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时代,它的最大的赌注 :个人或脱生或消失。

  我想,这也正是中国人在读这本书时所产生的最大共鸣。正如我曾写过的东西一样,除不疼不痒的风花雪月之外,一 触及“敏感部位”就必遭无情删改,或者只能以古寓今,这样所表达出的隐晦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尽管删改者的想法同我不 谋而合。

  我们当然并不是政客,只要抒情。然而自由的抒情不被许可,一旦你的抒情被接受了,就说明在政治的旋涡中你将充 当一个面临牺牲的刽子手。就连纯情而天真的雅罗米尔也会说出一句:“革命就是暴力!”

  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下,你能做些什么呢?寻找自己的生活?开玩笑,生活永远在别处。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欢迎来新浪读书沙龙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网络文学>我们走过>新浪生活>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