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网络文学>我们走过>新浪文教>内容




生命之轻和瓦罐之重

http://edu.sina.com.cn 2000/05/19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lalakissfromrose

  很久不写一个字,也不读书。无聊就去聊天室插科打诨,或者在马路上游荡。露宿街头的梦想离我终是很遥远了,我 记不起从前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只是偶尔,别人的悲哀,理想和死亡的字眼仍然能够变成一屡细微的声音,让我沉默。

  十年前的夏天傍晚,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了这个故事,那时候我还在读中学。她一遍遍地强调主人公是以绝对优美的 姿态跳下楼去的,带着神往的表情,是啊,那么美丽的景色:生命象羽毛一样翩然而落。

  前两天在聊天室里谈过自杀的话题,我笑嘻嘻地说是因为年少轻狂。好象已经习惯了嘲笑自己从前的不经事,或者我 已经日渐让自己现实得面目可憎了?

  但还是记得从前那些周日的午后,醒来后坐在书桌前数绿色的纱窗格。最可悲的事情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窗外有阳光 ,对面楼房的阳台上晒着各色的衣服和床单;阳光下有玩耍的孩子,孩子每天重复着两句话“我不跟你玩了”;“我还是跟你 玩吧”。很认真地想,如果无路可走那就不要走了吧。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喜欢午后阳光(莫尔索说是阳光让他扣下扳机,多好的借口!),一直到现在我睡醒后半小时内 从不想任何事情;也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想无路可走,无路可走,可是无路可走也得一直在路上。 于是有一天所有的城市都不 再陌生。

  二

  读大学时看到了那篇小说,书是老愚编的,叫做90年代校园新潮丛书之类的,但这篇小说是彻头彻尾的八十年代的 味道。现在看来我会说他写得太校园话了,而且某些地方不够自然,作者太想说出他想说的话,以至于急切了些。

  故事很简单,一个学业,长相,家庭都很不错的大学男生发现生活空虚,就去跳了楼,很可惜被人从黄泉路上救了回 来,瘫痪在家。有一天家人出去忘了给他水,他口渴难耐,就去够窗台上浇花的瓦罐,费了很大的劲,最后瓦罐破了,他满足 地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喝水。

  小说的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生的勇烈啊,从此我们再也不轻言生死。

  三

  城市里有很多名字动听的茶馆,我每次走进门去都希望有个好的同伴。可惜我总是失望:我看着他们张合的嘴唇,神 采飞扬也唾沫飞扬,我就想人和人之间是多么遥远啊,怎么努力也够不到。每次我都想说,你可不可以不要讲话,可每次我说 的是,对不起,我有点累了。

  因为我理解他们,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经历。只有亲身经历过某些事后,才能知道想象是多么苍白。简单 的例子是喝酒,我真正醉了以后才发现那感觉很糟糕。胃疼,头疼,凌晨起来洗衣服,不自在地和那些把我灌醉的人打招呼, 他们关心地说:你没事吧?TMD。

  听故事时让我喜欢的是那种气氛:夏日的傍晚,校园里的桂花香味,对死亡朦胧的向往,以及动人的意向:生命和羽 毛。当我去读那篇小说时,已经是几年后的事,几年里,改变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阳台上的飘着的衣裳,玩耍的孩子都变成 了沉重的瓦罐,而不是洁白的羽毛。

  所以当别人叙说他的痛苦时,我说,你去看看医院里和死亡挣扎的人们,或者去看看马路边衣衫褴褛的孩子,非洲饥 饿的难民,然后,你可以明白自己的幸运。可能我错了,可是,肉体的毁灭和痛苦确确实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我听到自杀的摇滚乐手说出的话:Love is sex, sex is death. 我想,是了 ,就是这样了。

  四我喜欢的每本书都有一个典型的形象。比如说,每当我想起《The unbearable lightnes s of being 》,我就想起托马斯茫然的目光,这目光是如此熟悉。

  可是我却很少读书了,唯一读的是《读书》,原因很简单,很多看不懂,可以一遍遍地重复看。悬壶济世的梦想没有 了,日子也就过得无所谓起来。

  《生命之轻和瓦罐之重》里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当主人公读完一大堆哲学书和老庄后,突然厌倦了读书,他说,这些 书让我们远离真正的生活。

  我想他是对的,但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最大的原因是读不读书于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精神变得很抽 象,我可以看着阳台上晒的衣服,听着THE DOORS的歌混一下午。

  前一阵子,和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聊天,他说你们这些读书人呀。我说你不是吗?他是在南大读西文的。他说我早就 不读书了。我问你现在干什么呢。他说开饭店,做厨师。于是我说,我也不读书了。那你干什么呢?骗吃骗喝,我笑着说。

  那天深夜里,我一遍一遍地想着羽毛飘落。洁白,透明,轻盈。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http://bbs2.sina.com.cn/show.shtml?arts:books" target= _blank>读书沙龙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网络文学>我们走过>新浪文教>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