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网络文学>我们走过>新浪文教>内容




老夫妻生活异趣谈

http://edu.sina.com.cn 2000/05/29  新浪文教

  作者:文哲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结婚快40年了,孩子们正在计议为我们老俩口庆贺“红宝石婚”。虽说上次北京有的部门选评“模范老夫老妻”,我们也跃跃欲试,却没有成功。不过我们还是自我感觉良好:40年没吵过架,更不要说动手了。顶多半天不吱声,然后又和好如初了。那么,是否在什么问题上,我们都意见一致呢?也不。我是急性人,她是个慢性子,特别是进入老年以后,“禀性难移”且不说,还“变本加厉”了,生活中许多日常琐事都大异其趣,各好一道。下面,我不妨列举若干,以饷读者。

  ·就先从吃蔬菜、水果说起吧!买来葡萄,洗净后,我是专拣个儿大、滚圆、饱满的吃,不只是自个这样,也主张别人“照此办理”,反正挑完吃完,何不“享受在前”。剩下那些“老弱病残”者,最后大家再来一起“打扫战场”,岂不痛快!老伴则正相反,那个小,又有疤痕、烂糊糊的,她就专吃那个,把好的、大的留到最后,留给别人。冬天到菜窖取土豆,我也是“擒贼先擒王”,总要先从大个儿的开拿;老伴却总是先拣烂土豆吃。我夸张地笑话她说,吃完这批烂土豆,下一批好的又烂了,整个一个冬天,就从来没有吃过好土豆!

  ·再说年节吃饭,孩子们都回来了,围在一个大圆桌边,十多口,全是自家人。我主张谁爱吃啥就自己伸筷,大口地吃,够不着的就站起来,“此起彼伏”更好,要的就是这个热闹气氛。老伴却不,老像旧社会的“团媳妇”似的,不怎么动筷。不是给这个挟菜,就是给哪个盛饭。她的手本来就颤抖,一忙乎就更厉害了,哆哆嗦嗦,颤颤巍巍,弄得大家都十分紧张。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而她,却似乎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日常生活,我的时间观念、规律性较强,吃饭、服药、读书、写作、散步、睡眠,大体都有个点儿,轻意不得变更。别人打乱我的生活秩序,或浪费我的时间,我会满心地不高兴。孩子们说我这是“军事化”(确实可能与我的军旅生活经历有关),“退休以后比上班还累”,这并非夸张。

  老伴的心却像一池静水,不声不响、不紧不慢,随遇而安,任其自然。大米生了虫子,她可以站在那里一挑一个上午;没有什么事时,她躺下一觉可以睡它两、仨个钟点。从早市回来,我看已是7点多了,急着忙着答对早餐,锅碗瓢盆一起响,心里急得什么似的,就怕饭晚了,影响整个一天的计划安排;人家老伴却象没事一样,抄起早晨新送来的报纸,津津有味地看上了。我一喊,还满嘴是理:“又不上班,急什么!”

  ·对待子女,俗语有云:“三十年前子敬父,三十年后父敬子。”从一定意义上说,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因为它合乎人生的辩证法。我的观点是:既不“任儿孙做马牛”,也不“替儿孙做马牛”。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独自支撑一个门户,日常的生活琐事,不要过问,“自个儿的孩子自家抱”。遇到什么大事、难事,可以帮助他们出出主意,那也只能当导演、作教练,决不越俎代庖,也不充当“九斤老太”,一定要把子女推到生活的前台,让他们自己去搏浪击水。老伴对孙男弟女,是有一个算一个,都要牵肠挂肚。她好像是几个小家庭的大总管。每家的房门钥匙,她都有一把。不管我们买什么,也不管人家需要不需要,也要给带一份。孩子们来了,你看她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屋里屋外团团转,反主为客。孩子们走了,送至门外且不说,等他们下楼了,还要趴到窗口去张望,直到见不到后影儿,有时弄得孩子们热泪滢眶,不敢回头看一下。到下班时间,她老早就到窗台去等着,只为女儿的摩托车一闪而过,她心里就感到莫大的宽慰。

  ·与上述紧密相联系着的是,老伴对孩子的归属感特强,这也许是母亲们的一种天性。对于子女,每每提起,我不是以系列相称,如:“老大”、“二女儿”,就是直呼其名,顶多把他(她)们的名字重叠起来,如:“彤彤”、“蓉蓉”之类,这就算是爱称了;而老伴则一开口就是:“我的大宝”、“妈妈的老孩儿”。在子女面前,她总象个老母鸡似的,尽自己一切可能予以呵护。孩子不管做什么,干的咋样,总是对的,即使错了也不抱怨一句。我开玩笑说,孩子莫不都是你从娘家带来的!在孩子跟前,我好讲我们老俩口关系如何如何好;而老伴则正相反,时不时与他们讲点我的“坏话”。当然,孩子们也从来没有认真当个事,说什么“咱不管你们老人家的事!”其实,我心里透明白,他心里有点什么不平衡,对孩子,她不能说;对别人,又不敢说。唯一能够渲泄的对象就只有我这个老伴了!她把我当成了她的一部分,只有在我的身边,她才活得最真实、也最踏实,可以毫无拘束,也不必顾忌。

  ·我们住在“干部楼”里,如鲁迅所说,“象刺猬一样的人”-说“官话”、摆“官”腔、行“官”势者,颇有那么几位。为此,对待邻里,我主张礼尚往来。谁家有个大病小灾,红白喜事,当然要上前儿,而且要慷慨大方,宁人家负我,我决不负人家。至于平时人际之间交往,则不卑不亢,不远不近。可老伴这个人,热情无度,有忙必帮,从“无防人之心”,结果常常上那些“巧指使人者”之当。譬如,一位邻居每早起来的较晚,老伴取自家牛奶时,必一并捎来,送至人家门口。久而久之,她竟成了义务尽送奶员,对方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似乎他们本来就高我们一等)。她还做过义务送报员。

  ·我这个人,老了,老了,还常发少年狂,凡是对新东西都有兴趣。“新”食品,要买来尝尝;“新”衣服,也想试试,我赞成“老来俏”;“新”书出版,更是要先睹为快,每年买书都用去不少钱。还在5年前,58岁哪年,我下决心“换笔”,买家一台电脑,经自悟掌握了五笔字形,至今坚持写作,常敲不辍。老伴则习惯于按部就班,就怕一个“新”字,流行的“新”歌曲,新兴的卡拉0K,女青年的“新”发型,服饰的“新”潮流,她全都看不顺眼,都在日常嘀咕、喋喋指斥之列。

  ·我这个人粗枝大叶,在马路上与一个老朋友相遇,谈笑风生,分别之后竟然没有注意到他穿的是西服,还是夹克?说起话来,只要是“对心”的,赤诚想见,知无不言,无所顾忌,喜怒哀怨全都写在脸上。为此,常让老伴操心,有时还不得不亲自出马随时予以订正、补充、诠释。她却正相反,总是过于细心,什么事情核计来核计去,最后还是觉得不说、不干,最稳妥了。我揶揄地说:全听你的,连大门都走不出去!老伴很少在公开场合说话,与朋友相聚也是家长里短、寒喧问暖,连看电视剧都最喜欢“婆婆妈妈”的,还常常随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而喜怒哀乐,甚至淌眼抹泪。

  两个人这么多的差异,究竟孰好,孰坏呢?或者说谁优,谁劣?恐怕不大好轻意下结论。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曹聚仁先生(集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又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在给他的子女曹蕾的信中,说过这样一句自我评语:“你们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只是一个不好不坏,可好可坏,有时好有时坏的人。”仔细想想,这个论断对许多人,都相当贴切,既准确而又深刻。

  我觉得在家庭里,特别是夫妻之间,常常是无“理”可谈的,首要的是一个“情”字。情,是夫妻爱恋的密码;情,是家庭稳定的黏合剂。只要合了“情”,其它的千差万别,都是可以经过协商加以解决,化有为无的。我仔细琢磨过,夫妻生活间所谓“矛盾”,无非是这么几种情况:

  §小事一段,无可无不可,根本用不着去叫针儿;

  §方向一致,情趣有别,尽可以顺其自然,互不干扰;

  §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解决的办法是能者出头,有时“夫唱妇随”,有时“母鸡打鸣”。

  男女阴阳有别,夫妻个性相异,这是天经地义的。有差别才会相吸引,有不同才能互追随。差别、矛盾、协调、统一,就是“二人世界”爱恋内容的更新与情感发展的过程。久而久之,便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一拍即和,反而感到命运相依,缺一不可。

  记得,我曾写过一首《他与她》的“诗”,虽然“诗味”还远远谈不上,不过,的确是我的一种生命体验:

  没有他,

  她会无花无容;

  没有她,

  他会无依无凭。

  他与她是双株灌木,

  共同拥抱生命的过程:

  春天萌动,

  夏日浓荫,

  秋叶似火,

  严冬凋零。

  有了春、夏、秋、冬,自然才会生生不息;有了红、澄、黄、绿,万物方能蔚为大观。

  生趣,就永存于“异趣”之中。

  1999年10月10日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参与CNNIC有奖调查,申请十佳网站评选投票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网络文学>我们走过>新浪文教>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