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chinaquest
网上寻宝大行动
新浪寻宝大行动,
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教首页 > 文学专区 > 作家专栏 > 专栏文章

吴亮 专栏

南琛 专栏

古尤尤 专栏

猪小猪 专栏

陈跃红 专栏

棉棉 专栏

王兰芬 专栏

麦田 专栏

张颐武 专栏

赵波 专栏

老了一点 专栏

宁肯 专栏

射覆 专栏

萧萧0253 专栏

狼小京 专栏

苇一 专栏

浪人柳无缺 专栏

浪打郎 专栏

焦国标 专栏

pigsyme 专栏

傻青 专栏

慧远 专栏


没有童年的孩子


          作者:慧远
http://edu.sina.com.cn 2001年02月05日

  《史记穰侯列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孩子,他“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自幼足智多谋,十二岁时即挂相印出使诸侯各国,游说于列国之间的政治旋涡之中,游刃有余,以三寸不烂之舌使秦国坐收渔人之利,小小年纪已被封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名字叫甘罗。

  读过甘罗的事迹之后,我感到自己的脊梁骨阵阵发冷,要知道,十二岁正是一个天真烂漫,混沌未开的年龄,那个时期的天空是蔚蓝的,空气里处处充满了芬芳,生命正象一个多彩的童话才刚刚拉开帷幕的一角。而正是在这样一个花样年华,十二岁的甘罗已经象是一个充满了个人野心的小政客,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官僚名利的长路上了。谁敢相信在他清澈明净的眸子里闪动着的,竟然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诡计呢?谁敢相信在这张童声未凿的爱嘴里隐藏着的,竟然是一个个落井下石的陷阱呢?

  在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中,甘罗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典范为后世的父母们所津津乐道的,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步甘罗的后尘,希望他们少年老成,春风得意,做官发财,光宗耀祖,所谓“望子成龙”的真实含义,说穿了不过如此。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经陷身在一个实用主义的环境熏陶之中,如果说成人的世界里充满了阳奉阴违,明争暗斗,趋炎附势,见利忘义,那么我们的孩子则在很小的年纪就已经学会了左右逢源,上下圆通,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处世哲学。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没有童心,缺少童趣的社会,这里是成人勾心斗角的竞技场,是冒险家的乐园;这里缺少晶莹剔透的童话故事,却不乏庸俗,投机的处世哲学;这里没有浪漫与唯美,没有诗意和趣味,对于生活的真正的智慧,这里显然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我们这个社会最显明的特征,就是将工于心计的生活方式发展到了极致,此中艺术可谓蔚为大观,而且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没有人能够曲尽其妙。“三十六计是我们从童孩时代起就潜移默化的功夫,无师自通了。今人对‘瞒天过海’‘笑里藏刀’‘李代桃僵’‘趁火打劫’‘无中生有’‘欲擒故纵’的活学活用,古人实不可望其项背。……

  经过千多年的积累,三十六计至今已发展为七十二计:‘同舟共济’‘内外有别’‘烟酒烟酒’……”,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还谈得上真正的生活吗?若把这样的民族比作一个智慧的民族,我们难道不想变得更傻一些吗?“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就整个人类而言,将‘狡诈’‘机智’‘工于心计’的生活方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总是那些内心最为恐惧,最为压抑的人种和民族。”(刘小枫《空山有人迹》)长期的专制社会所培养出的正的这样一种生活形态,为利欲熏心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为相互掣肘,明争暗斗所代替,甚至连政治也会沦为个人之间微妙的角力运动,当我们无法以审美作为自己的生活目的时,我们最终将生活的手段当作了目的,而曲解了生命的意义。

  对于人类来说,爱情应当是超越现实的,心灵最大的自由,即使一个最淳朴的人也会在恋爱的季节浪漫一回,只有我们这个社会,浪漫的爱情是最为难得的,在门当户对的观念之下,我们的恋爱就象是两个老于世故的男女在一起谈交易,而并不是在谈爱情。“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对于我们,叶芝深情的绝唱只是一个古老而幼稚的传说,根本无法打动我们麻木的心灵!

  英人克莱夫贝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谋生而受教育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接受如何享受生活的教育。”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只有为谋生而谋生的教育,而不是来自生活的美育;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首先关注的不是美,而是庸俗,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烂漫,而是人生的冷漠与伪善。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不过是为了决定将来的人生是“穿皮鞋”,还是“穿布鞋”。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的世故,如此的急功近利。《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一声童言无忌,相信在我们这个社会是没有哪个孩子能够说出口的,我们的孩子决不会那么天真,他们聪明,有人生智慧,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们会和自己的父母一样,瞪起一双狡猾世故的小眼睛,用未脱童稚的声音,说出和自己父母一样肉麻的恭维话。我们的人生的确功德圆满,唯独缺少人生的乐趣,我们似乎很少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的人生价值只是为了现实的明耀,而全然丧失了心灵的感受,当我们的人生只剩下了对于物质毫无止境的贪欲,而丧失了所有艺术人生的追求时,这样的生命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象童话,但是至少该象童年”,很遗憾,我们的童年既不象童话,也不象童年。

  我们是一群没有童年的孩子。

发表评论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