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角色,道具,它学会绵羊的一切本领,甚至比绵羊更高尚--它不用任何犄角去和恶势力斗争,它不关心自己是否会破裂,也不关心哪天被故意扔进垃圾堆里由老鼠和野猫啃咬。它是一只杯子,由浙江省某个偏僻乡村的硅土锻炼而成。玻璃中含有千分之五的空气,“这是我的灵魂。”我为它写道。这些透明的圆乎乎的小气泡零散地分布在底部,这是一件成品而非次品,否则早就拿回炼炉重新锻造了。
不知道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是否亲见过炼制玻璃制品的过程。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液体玻璃在一个吹嘴对面逐渐拉长,它由红色或粉红色变成无色透明的固体。有点像粘牙齿的麦芽糖或着刚出炉的松子糖,你对着镜子能看见糖们在上下牙齿间构筑了几道桥梁。这种特技常被应用于恐怖片,魔鬼牙齿一张开就有粘糊糊的桥,偶尔还会从嘴角渗出,滴到地上。
而我,作为旁观者和叙述者,不应强加自己的意念于这只道具。尽管我们叫它为杯子或者玻璃杯,或者肚子微微拱出的矮脚玻璃杯,都不能说是它对自己的说明。那么我们就只能看到光怪陆离的玻璃语--而这种语种的翻译是极其艰难的,如同渡鸦之间的对话--所以不合适。我只能依靠想象去描述这个过程,也许这个过程真实可信,也许它假得像蜘蛛网编成的故事。
第一次谋面是在去年冬天。它用酒龄二十的葡萄酒盛满自己,稳稳地站在一个人的手上来迎接我。
“知道这杯子谁用过么?”老作家带着挑衅问我。也许他认为我会威胁到他的地位?也许他认为我不适合做一个写作的人?也许他一直用伪善的笑容蒙蔽世人,却突然发现我这个真诚的家伙试图用慷慨的言辞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来击碎这几代人在画像上面留下的眼神?这种问题谁回答得出来!
“也许……鲁迅?俞平伯?钱钟书?”他摇头笑了笑。
“那必定是牛鬼蛇神。”
“哈哈哈!”他笑得很开怀。我想我给了一个接近的答案。
“你看这些气泡。觉得有意思么?”
“这些气泡?里面也许含有人类的一滴口水。”
“不,我让你看它组成的图案。”
于是我知道,这杯子来历不凡。它的杯龄为九十岁,却依旧硬朗得随时准备发出刺耳的尖叫;它由当时一名出色的(甚或是伟大的)玻璃艺术师制作而成,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气泡组成了一只北极熊的姿态,这只熊的头低垂,表情忧伤;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被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使用过。当年肖伯纳来上海时,和我一样,喝了一杯酒龄二十年的葡萄酒。而原本毫无生气的家伙,因为这些经历而变得生气勃勃。这太奇怪了。这有些奇怪,不是吗?
房间中忽然有了一缕深红的光线。在光线的陪衬下,周围的四只摄影机交替注视着这只杯子。它一瞬间高大起来,缓缓转动,刚才灰暗的肚子流出亮丽却节制的光彩。这种流光表达了它这时候的心情,--我是一只杯子,玻璃杯子。这种流光不算柔和,也不像清晨穿到床边的阳光那样刺眼,但它像月光底下的河流一样具备随时渗入心灵的魔力。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那个俄国小说家,契柯夫的描写。他希望通过描写,将世界微妙的部分放大并精美化,呈现在世人面前。他说夜凉如水,蓝色的月光照在古桥上的一只空酒瓶上,而酒瓶的脖子上有条狼正慢慢走过桥边的草丛。
过了许多年后,这只杯子辗转到了我的手上。
又过了许多年,这只杯子不小心就碎了。
底部的气泡终于挣脱了一百年的封印,“呼”一声腾空而起,如同我手中的烟雾。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