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chinaquest
网上寻宝大行动
新浪寻宝大行动,
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教首页 > 文学专区 > 作家专栏 > 专栏文章

吴亮 专栏

南琛 专栏

古尤尤 专栏

猪小猪 专栏

陈跃红 专栏

棉棉 专栏

王兰芬 专栏

麦田 专栏

张颐武 专栏

赵波 专栏

老了一点 专栏

宁肯 专栏

射覆 专栏

萧萧0253 专栏

狼小京 专栏

苇一 专栏

浪人柳无缺 专栏

浪打郎 专栏

焦国标 专栏

pigsyme 专栏

傻青 专栏

慧远 专栏

慷慨的棉花 专栏

我爱虚词2001 专栏


拨开褶皱


          作者:我爱虚词2001
http://edu.sina.com.cn 2001年02月08日

  与其说这城市有张浓妆艳抹的脸,不如说它隔几年就戴一副新的面具。企图遮住的,无非就是一些皱纹。老脸有许多褶子,风尘吹过,雨雪淋过,都藏匿在褶子里,不拨开它们,根本看不到。人的整容是拉皮,城市的整容是压制,把褶子压结实了。

  走过无数遍淮海路的人也许仅仅把它当作店面和马路,其实淮海路上有许多小巷子,不扎眼的,一直留存在那里。一个巷口会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有时是里弄种的花草,有时是闹市口开的小饭店,总之有各自的气味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房子的精致、细腻,透着谦和、从容,这一切都需要你走进那些巷口,从繁华的蕊心一直走进百花深处,车水马龙会一瞬间遥远起来,让你遗忘。生活的气息封存在褶子一样的巷子里,浓郁、油腻、朴素的安详,会让城市的浮嚣一下子退去,现出和乡村一样的宁谧。

  红色屋顶的医院,红色墙砖的民宅,都是法租界的余留之物,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那种暗哑的红色是旧而不破的色彩。与此相比,巷口外的霓虹、车灯、红绿信号……便显然过份鲜艳,是花哨的廉价塑料,是带色素的大餐。两厢回望,宁愿巷子里是真的,巷子外是假的。巷子这东西是非常有趣的。象“一线天”之类的天然沟壑,里外两重天。

  曾经为了做一次上海老房子的报道,一个人在周末走进了上海图书馆正对面的一条小巷子。里面绿树成荫,有人家种了葫芦,碧绿生青的悬在树影里,开放的花园通往秘密的人家,人影晃动,但是没有半点喧哗。再往里走,便看见洋房,从前有钱人家的家,现在是住满各色人等的居民楼,阳光很好,红色砖墙外面挂满了厚厚的棉絮,晒着太阳的仿佛不止那些棉胎,还有一种深藏不露的生活。有时会走进一些很狭窄的巷子,我会想起朱家角这个地方。那是一个距离上海不远的水乡,原本是江上的一个驿站。那里有的是满脸褶子的村民,有年头的地方必定有秘密,可是在那个地方行走,会特别放心,想必那些秘密都是明明白白显露在斑驳的砖墙上的,写在不慌不忙的脸上。而城市恰恰相反,秘密都压在褶子里,压在心里。表面光鲜,可是人心惶惶。

  城里的巷子若是古旧一点,简陋一点,便会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黑暗。大白天走进去都象是阴天的晚上。黑暗的存在也是深藏不露的。卖外烟的摊头摆放在巷子口,不论风吹雨打,每天摆到半夜凌晨。那两个满脸褶子的老板娘已经看熟了我这张脸,有时会特地跑到巷子里拿烟出来给我。晚上,巷子里没有路灯,她们就这样跑进了黑暗里,熟门熟路地准确摸出我要的烟,黑暗里,她们再跑出来,只有烟盒外的塑料套偶然一闪一闪的。

  皱纹本是笑容和眼泪。是有年头的路。可整容了的城市总是要造一张光鲜的脸,仿佛落不住灰的,哄骗五湖四海的来客。

  路将泥土全部涂抹上粉底,划上各种线条和色彩。给大地上妆,我们有很丰富的规则、很丰富的经验。大地那张春风吹又生的脸庞,在脂粉下死亡,酝酿着颠覆,早晚有一天会把已经肮脏和丑陋的皱纹裂开,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直至将我们淹没。

  善良的人在行走时不会感到美满。悲观的人哀叹自己踏进坟墓的双足。幸福的人什么都不想,只朝着要去的地方,除了他自己,他不知道别的生死存亡。

  长安街堵车的时候,我常常看那些重要的大楼,经常有擦玻璃的工人悬在绳子上,象是寄生在这大楼上的某种小生物,看上去很小,很危险。他们在尘埃跳舞的城里必须尤其刻苦地工作,因为玻璃有一种残忍的诚实:决不隐瞒任何一天的残旧。它们遍布城市,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东京,释放着加倍的热量,狡诈地制造光亮,唯独诚实于风尘。

  各色人等,嵌入不同的皱褶里,在城市里各自的固有线路上流动反复。光鲜的地方总是光鲜,黑暗的地方总是黑暗,比如大桥就是一种分界线,大桥下面,往往是另外一个世界,注定永不见天日。

  淮海路闹市,地铁的台阶上,有一个胡子老头儿似乎天天都在楼梯上摇晃着一个搪瓷碗儿,他每天出现在这里,他行乞。我每次都看到他,觉得他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他有时甚至会面带微笑地摇晃着那只碗,让我觉得没有他的地铁口是很没有生气的。

  高架桥的夹层里,总是有一些外来人贩卖小商品,手机套或是拷机,女人家会卖拖鞋和手套。他们这群人每天在挡风遮雨的高架桥和人行天桥的夹层里,我们路过他们,甚至不会停留哪怕一分钟,不会注意他们冻得通红的双手。可是他们的存在同样激活了这个水泥建筑,让这个城市充满了飘泊的乡愁,居无定所,无名无姓,他们也会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道皱纹,甚至成为我们背井离乡时的一份留念。

  在我居住的小区外面,一整排饭店和夜总会,其中有一个地下室的门朝着马路,总是上了锁,那里已经成为这条路上行乞的人们的“小据点”。每当到了吃饭和下雨的时候,那些衣衫破旧、满脸通红、黝黑并且干燥的外乡女人便带着各自的孩子躲在朝下的几个阶梯上,她们通常都是挺开心的,彼此说着笑话。孩子们手上还握着那些可乐纸杯,有几个孩子比赛着,看谁摇出的钱币声音最响亮。这种场景,你需要走在这街上,朝下面看一眼才能看到。这条街洋溢着各自为营的融洽,有时想来,有些难受,有时,却很亲切,觉得自己生活在真实之中。

  褶子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发表评论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