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转帖
在十几年之前,我曾经十分倾慕一位气质型帅哥,此人五官一般,中等身材,脸颊偏瘦,但他讲话的时候,不温不火,温文尔雅,透着一股儒者风范。虽然我没有和他有过近距离接触,但是看他在电视上的表现,在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翩翩风度,就着实倾倒了两三年。
这个人,叫做蒋昌建,1993年,他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因为他,因为那场让中国学生十分心动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我曾经一度想要报考复旦,体会一下蒋昌建所在的校园,是怎样一种氛围。——当然,我也因此喜欢上辩论赛,那时候的学生,对辩论赛的热情,就如现在的花季少女对“超级女声”的狂热一样。
前不久,在电视上——居然还是电视——我又见到了蒋昌建,依然是气质型,依然是低调儒雅,不过这一次他不是在辩论,而是作为复旦大学的老师,在复旦百年校庆的电视节目里面接受采访。当时,我刚刚看过另外一则关于复旦的新闻,见到蒋昌建在电视上的音容笑貌,已经恍如隔世。
十多年后的我,已经对复旦不再有少年时代的那种向往,其实,我对很多大学都不再有什么向往和热情,但是,看到那则新闻,我心里还是有点震撼,觉得复旦百年校庆的光环,就在这短短的新闻中,黯淡了。
一个复旦的研究生,在短短的时间里面,虐待、残害了几十只猫,当此事被披露出来,此人接受采访时,居然说,他是为了纾解压力,才这样做的。还好,他没有说自己是为了在猫身上做什么实验,不然,我会以为他和当年那位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子师出同门。
古人说“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如果虐待,甚至虐杀动物,又是什么呢?除了表明这个人存在极大的心理问题,是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给他们胸前的校徽、身后的校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也许,我们可以轻松地说一句,他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多数是与他们不快乐、不幸福的青少年时期有关的。不过,中国古代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提时代的孟子能够健康成长,前后几次搬家,最终到了一所学堂附近。也就是说,学校,特别是那些具有号召力的名校,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一名在青少年时期有过心理创伤甚至隐性心理疾病的学生,在进入名校之后,没有丝毫改变,学校是否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如果我们心目中的名校,除了教学生知识之外,没有在心理上、心态上、精神上有丝毫的影响,那么,我们眼中的名校,又和普通的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有什么区别?
也许,虐待动物的时间长了,自然对一切的生命都会冷漠,而大学又没有对学生的这种冷漠情怀拿出什么有效的改正措施,所以,接下来的极端行为,虽然骇人听闻,但也不是全无前奏了。
我们可能会因为复旦的研究生虐待的是猫,就会渐渐淡忘这种虐待行为的危害,同样,我们也可能会因为清华的学生用硫酸泼的是熊,才会对这种暴力事件掉以轻心。无论是在教育新闻,还是在社会新闻,大学生使用暴力伤害他人的事件都越来越多,或者说,被越来越多地报道出来,这和“猫”、“熊”事件不能说毫无关系。
有些大学生,失恋而伤害前女友,有些大学生,考试未通过而“怒”杀教授,有些大学生,情绪失控而伤害同学……这些消息,大多数人只当成花边新闻,可是,当马加爵把自己的室友一个个杀害,我们又当如何看待那些“花边”?
名校的光环,就在一个个这样那样的事件,一个个这样那样的花边中,慢慢褪去。我们不愿看到褪去光环后名校苍白的一面,但又不得不正视这真实的一面。
为什么名校没有给学生在精神和心态上的教育?为什么名校的学生,心态普遍不健康?把责任推给高考制度、推给中小学教育,显然是缺乏担当的。名校,在那些心态失衡、举动失常的名校学生破坏性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又本应扮演什么角色?
总不应该教育学生去进行性贿赂吧。
但是,性贿赂,从社会进入校园的速度之快,简直可以和在网上下载新影片的速度媲美。
似乎两年之前,就有了女学生为考研而与出题教授发生性交易的事件,后来,又有了女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向多位老师和领导进行性贿赂的新闻。一时之间,“大学女生”基本上就和“援交”这个词划上了等号,而且,三年之前,某刊物曾经采访过武汉的一名大学女生,此女生口出惊人之语:这里的大学女生,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从事卖淫或者与人姘居的“业务”!
把这些消息串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招聘公关先生、公关小姐”的小字条会出现在一些高等学府教学楼里的洗手间了。学校,不再是学生精神与心灵的屏障,反而,是完全不设防的一个社会单元。社会中的善和美,在大学、名校中没有被放大,而社会中的丑和恶,在名校中也没有被过滤和缩小。
曾经接触过一些在北京的著名大学里面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老师,他们说起现在的学生经常为“名校”抹黑的事情,表现得十分无奈:学生读了大学,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就业,但是就业情况呢,因为现在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学校在其中已经不再是重要的角色,学生只能与其他社会人群血拼出一条就业的道路,有的名校学子去做小商贩,有的名校学生失业在家,这样一来,老师的教育,学生怎么会听?
听起来,这个说法十分有道理,也十分现实。现在的学生,那种对言传身教的渴望已经不再,相反,他们追求的,是快速成功之路。为着就业,为着赚钱,为着很多现实而“可以理解”的理由,名校不再关注学生的心灵,学生也不再顾及名校的面子,这样一来,双方都不会继续进步,相反,都是在世俗的模样下,走着艰难的发展之路。
名校,能给学生什么?那位号称北大当年才子的陆步轩,回到家乡卖了猪肉之后,突然被新闻记者发现并曝光,结果他迅速上位,出了一本书,叫做《屠夫看世界》——北大没有给他的,新闻界给了他,帮助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名校的悲哀,竟然没有一个新闻记者的力量大。
在我看来,如果说这件事体现了名校还羞涩地维护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没有自卖自夸,那么,名校还有希望,虽然,名校里面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看世界、毁灭附近人和生物的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