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中国大学到底有什么问题正文
胡瑞文:我对高教改革的五点建议(3)

http://y.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13:54 新浪校园

  高教改革:五点建议

  加入WTO后,我们高级人才大量短缺,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发展任务,高等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条是每个学校应该有一个市场调查部,调查劳动力市场缺少什么规格、什么能力的人,然后再确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高等教育培养的规格、专业必须和劳动力市场结合、配对。而我们的高校离市场很远,这就需要改革。我对高教改革有五点建议。

  一、体制要创新

  我们的高等学校要学会运用社会的资源和资金,现在对这点大家思想比较解放,但是怎样能够和上市公司和大的企业集团合作办学是可以研究的。

  与国外的大学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它们的软件、课程、教师,但是国外的大学不可能来投资。因为任何大学都是缺钱的,不可能到你这里来投资。实际上,很多民办学校、大学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运作得很好。我们教育部直属的很多大学现在也正在运用市场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在珠海办了分校,征了4000亩地,完全用市场机制运行。中山大学在珠海办了分校,北师大办了分校,北京理工大学也办了分校,珠海现任变成了大学城,因为知识产业在珠海环境好,人家也愿意去,而珠海又无偿提供土地,投资者也很愿意。估计该市将有五所万人以上的大学,全部按成本收费,全部自筹资金。

  通过老大学孵化新学院是个好办法。老大学不仅搞精英教育,也要搞大众化教育,一些一流大学有三分之一教师不够一流,但这三分之一的教师在全国却是稀缺的,因为他们有教学经验,素质也很好,为什么不出来搞大众化的二本教育呢?一流大学可以和其他力量合作办分校,这批人就可以借给合作方,教师还是学校的编制,工资他们发或反馈,这些教师就成了虚编制,腾出编制再进年轻的博士或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戊国外的教师,进行换血、调整,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做。

  现在高等学校的思想解放多了,还可以胆子更大一点,再放开一点,给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机会,让学校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国外大学校长的一个任务就是搞钱,一个任务就是选院长、选高水平的教师,而且不惜代价。“九五”期间的前几年,大学管理体制改革抓得比较多,学校的合作调整以及部属大学到地方大学的转移、下放是必要的;真正解决发展的资源短缺问题还是要靠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只有积累更多的资源,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大做强。

  二、管理要分权

  万人以上大学、巨型大学要搞两级管理,要分权不要集权。集权导致效率降低、层次过多,主观主义会增加,下面的积极性就不高。我赞成大学和医学院的合并,但是北大的模式比较好,医教研不能分开,复旦的模式不好,浙大的模式也不理想,是医学院和医院分开管理。医学院必须和临床结合,国外的医学院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哈佛大学的医学院的科研经费相当于其他学院的总和,医学院的院长和校长是平起平坐的。

  大学校和二级学院在人事、财务上都应该分仅管理,能放的权利尽量放。如果在一所拥有4万或5万人的大学,校党委连一个副处级干部都要管,那么常委会就要开个没完了。财权也应该有预算制,大学校部全部集中管理是和市场经济分权的原则相背的。校部应该管督导、预算、评估、规划。最好校部小班子,院部实一点。不同学校情况不同,特别是离校本部远的校区,什么事情都要到校部来,交通、时间成本就不得了。

  三、管理干部要职业化

  我不赞成处长都由博导来担任。博导人数本来就少,他只在某一方面很专,让他来管理别人不是扬共所长,而是扬其所短。如果教学行政两边都管,两边都搞不好,上午当处长,下午要去当博导,晚上要做科研,一个人的精力有那么多吗?实际上是不专心的。我主张院长是可以在学术上有威望的,但是副院长可以实现职业化。有些大学博导当处长,自认为水平很高,反而听不进下边的意见。他用到管理上的时间只有二分之一,本来并不熟悉管理工作,熟悉起火要等待的时间会很长。

  我主张副院长、副主任要职业化,不一定是学科专家,包括我们的副校长不一定都是博导。美国医院的副院长可以是学建筑出身的、学财务出身的,不一定是搞医的,因为他是搞管理、搞经营的,不是做医生。不一定要很高学历的人来搞管理,应该研究管理干部的选配方法。管理干部也有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一门专业,一门学问。

  四、学校定位要实际

  在高等效育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学校科学定位非常重要。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占美国高校的3%,3500所中只有120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而现在我们有些校长,在班子或群众的推动下,往往把目标定得太高。

  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学校的基础,考虑学校能够得到的资源,包括能得到的学科带头人,也包括财力。研究型大学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成为重点学科,都要领先,资源分散绝对搞不好,一个学校能有五六个学科办成高水平,已经很好了。在全国排名20以前的高校,有三四个学科办成高水平就可以了。我们国家养不起那么多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要基础学科强,另外它的学科门类很多,每一个专业招生的平行班很少,规模效益比较低,成本就比较高。全国可以有二三十个、三四十个研究性大学;再有一批是多科性的,但是精英化与大众化教育并举的,而且教学可能比重大一点,然后还有一批是教学型为主,美国这批学校比较多,即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可以有多科型的大学,也可以有专业型的特色单科院校。上海音乐学院是很有名的,就是音乐,没有其它的,照样可以在世界是有影响的。有些专业院校办得很有特色,规模效益很好,譬如说,政法学院,主学科就是政法,没有别的,与政法相关的专业可以交叉设置,譬如法医,譬如说刑侦技术,譬如说跟法相关的经济法学,都可以,但不能再去搞市场营销。这就像可以有一流的百货公司专门卖全世界的高档商品;也可以是大卖场;也可以是24小时便利店,面向大众;也可以是品牌专卖店。学校要有一定的定位,有特点、特色、个性,要发展学校的优势,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学校的培养目标跟学校定位相关,学校的课程、学科、教师结构都要和定位配套。

  另外,要研究人才市场新的岗位需求、专业升级需求,设置新的专业。譬如社会民政服务就是一个就业面很广的专业,我们高等职业学校如果设置的话市场前景肯定很好。如终身关怀专业,负责临终病情关怀的护理、心理保健、殡仪等等。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搞计算机设计和软件,培养多了,人就用不了了。我们不同的学校,可以是专门的院校,培养某一种定位方向的学生,着眼于专业特色。如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是两个民办高校,都是万人规模,它就有一定自己的办学特色。

  此外,面对未来的挑战,应该逐步加大高中后职业教育的比重,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手工技能型的,主要面向比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即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新兴行业只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够的,因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要求较高。美国和加拿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淘汰了1万种职业岗位,又新生出1万种职业岗位,其中大部分是知识型的岗位。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毕业生为什么分不掉,因为大都用电子货币了,现金出纳不要了。过去发工资的时候是一麻袋一麻袋地背钱,现在都用卡了,将来到商店买东西也用卡,吃饭也用卡,那么现金出纳的需求必然就少了。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使电信局很多搞电气的工程技术人员失去了用武之地,现在都是靠电子技术、数码技术,电信局很多人知识不更新都将被淘汰。医生不会计算机也会下岗,如上海大的医院里医生开单子不用纸全部用计算机,信息马上就到药房,不用开处方了,全部用卡结算。这一系列的岗位要提高,同样的岗位应该升级。这些部需要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

  五、教师队伍要质量数量并重

  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全国的师生比1:18,如果加上到民办学校兼课的,加上学历文凭考试的,加上助学自考的,估计超过1:20。现在看来师生比本科院校最好是1比14到16,太高了就没有时间搞科研,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上网去汲取新知识,而且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质量就会下降。教师宁可多储备一点,教师成熟要有一个过程。当然教师数量增加要加重一些负担,但是有些教师可以列民办学校等去上课。暂时用不着,可以给他基本工资,让他到外边去讲课。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本,优秀教师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关键问题是要吸引到合格的教师。现有教师口才不是很好的,可以去搞研究。

  现在教师过于短缺,数量跟不上。三年时间,我们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规模翻了一番,但教师队伍只增加了30%,教师超负荷工作是要误人子弟的。所以需解决高教质量问题必须先解决师资问题。劳动力有平均价格问题,国外的大学教授工资收入是有区别的,学科不同,工资不同,短缺的学科、稳不住的学科教师待遇要提高,当前特别短缺的计算机、英语教师要提高待遇。教师之间不要只按职称、学位拿工资。

  (编辑:稻草人)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新浪点点通| 关闭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特别看点:
·同性恋男生情感困惑
·最后防线的诱惑(图)
·大学社团动物扫描
·爱上理科男生的理由
·人流手术真相(图)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