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尝试写小说!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13:41 新浪校园 |
大三开始的时候,09宿舍的人开始养成了去图书馆借阅处租书看的习惯,当然,看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打发乏味的课堂时间。 基本上我们都租借诸如武侠、侦探、玄幻和言情的小说,这些从来都是大学生的最爱。 我们这里比较特例的是胡伟,这家伙不知道从哪儿找了本《青年必读的××本书》,于是没事儿就按照书里列出的名单找书看,租的净是《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那》这类书,然后没事儿整天装模作样的拿在手里在教室里招摇。 结果没几天,这家伙开始看《卫斯里》系列。 江阳说:靠!你怎么不看外国名著了你!? 胡伟说:改国内作家了,主要是爱国,主要是爱国!当然,书是很吸引人的,可丫们外国人名起的太长,我跟他们操不起那心,看完后面忘了前面的,其实我已经有了个想法了,就是我哪天考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把那些我看得上眼的名著的人物都改成中文名字,也算利用我的深厚文学功底为下一代作些贡献。 我们听完了这个汗啊,不过专业人事得懂得配合啊! 于是我们说:您老受累了。 胡伟说:不累不累,文学工作是需要毅力的,总之一句话,出好作品!教育一代人! 胡伟有想法为祖国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的时候,我也因为闲来无事而四处找好的作品看,名著里值得一看的作品我高中时就早看完了,国内作家的优秀作品该看的也都看的差不多了,一时间竟有些空虚,直到我开始从网上找些好的故事来看。 我上学那会儿,网络铺天盖地的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我本来上网就是看看新闻,可偶尔几次去网站的BBS闲逛的时候,忽然发现很多网络小说都写的十分出色,于是习惯了在网上找些好的帖子看,然后推荐给朋友们。 也正是在那个年代,那些有眼光的出版社开始在网络上挖掘好的作者和作品,很多诸如“安妮宝贝”“棉棉”“李寻欢”“章无计”等网络写手逐渐崭露头角,出版图书不再是神话,很多网络写手的优秀作品也变成了铅字出版,并且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畅销书。 众口难调,作品风格众多,很多作品还倍受争议,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认为一句话: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市场,引起共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不过我还是喜欢看出版物,看着方便,从网上看不仅时间受到限制,地点也受约束,更何况好的作品还是有珍藏价值的,于是我常常是在网络上看到新书的推荐,或是看到些好评,再去书市买书,不过看了几本书,都是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故事做作,人物没有立体感,当时我真的有种感觉:网上看着很好的作品出版不了,出版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好的作品。 胡伟他们都在图书馆和书店借书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写手的小说连载。 那会儿管在网络上写东西的人叫做写手,管写手们写的帖子叫做连载,也叫挖坑,。 那个写手挖了两个坑,一个坑是《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另一个是《闪亮的日子——纪念中国特种兵的艰难岁月》。这两个故事连载我都极其喜欢,只不过网上看书实在特累,我那会儿真是在网吧以打印1元大银子的代价把他所有连载的故事打印出来,拿着厚厚的一沓纸带在身边看,几十万字的打印稿子用了我不少伙食费,每当我想起上学时对优秀小说的激情,我都不无感慨地说:那是多少大馒头啊! 等到那个《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终于出版的时候,我已经毕业了,每当我看到那些依旧留着的打印稿,都想起大学时的我们:执著的可爱。 后来我毕业之后,和一帮文化圈的哥们儿喝酒,特惊异的是其中一个不到三十的魁梧男人居然就是这书的作者。在我的印象中,我看的那两篇小说笔法大气,我一直以为是个四五十的老兵,一个老前辈。没想到丫的没比我老几岁。 这哥们儿算是我见过的最有性格的人了,我记得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操!什么是市场?我就是市场! 当时我知道这哥们儿是《子弹》的作者的时候,除了感慨北京这嘎瘩地方真他妈小的时候,还倍受打击,因为那哥们儿与我想像的白发苍苍的老前辈,无论从年龄还是形象都相差甚远,虽然我依旧很是欣赏他的作品,不过我觉得我那天最由衷的一句话就是:我操!早知道那小说作者是你,我就不花那冤枉钱了,少吃多少馒头啊我! 结果冲我那句话,那天的饭钱,他买的单—— 我那天和他们喝酒的时候,忽然就想起了小学成绩特差劲然后被老妈训斥的场景,那会儿家长们都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瞧瞧人家,各方面都优秀!年纪差不多,咋就差别那么大捏!” 于是那天我做了一个决定:尝试写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