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复旦简史:北碚时期之二(1942-1945.8)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20:34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网站

  1942年元旦,国立复旦大学诞生。原有董事会取消,由教务、训导、总务三长协助校长开展校务。2月5日,吴南轩宣誓就任校长。次年2月23日,吴南轩离任,章益担任校长。两位校长在任内致力于推进教学、扩充设备。复旦规模继续扩大、学术水准较前大为提高。

  办学条件之改善

  私立时期,复旦70%—80%的开支取自学费。抗战爆发,战区学生经济来源断绝,学费收入告罄,学校经费来源改为政府补助。升格国立后,教育部每年拨给复旦行政经费120万元,并增拨一次性临时费17万元,还免去过去所欠债务113万元。学校经济状况较前大为好转,办学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任教员比例提高。1943年春,专任教员已达178人,占教员总数的79%;全校共开设课程423门,学分数1116点。“在江湾时代梦寐以求的专任教师百分比的提高”,成为事实。他们大多为各学科知名学者,如杨树达、蒋天枢、梁宗岱、杨宪益、顾颉刚、谭其骧、戴修瓒、卢于道、王应悟、邓静华、陈传璋等。

  二、学生经济负担减轻。以1943年秋为例,复旦注册学生共1892人,学校设置各种奖学金多达38种。学生中享受甲种、乙种公费者473人;享受甲种、乙种战区学生膳食贷金者865人;享受战区学生甲、乙、丙特种贷金者171人,其他学生则享受自费补助贷金。学生负担减轻,“教育商业化的意味,随之而逐渐减轻”。

  三、校舍、设备初具规模。1938年,吴南轩即制定建筑计划,以办公楼“登辉堂”为开端,分三期建筑校舍。1943年元旦,登辉堂落成。5月15日,复旦订立第一批新建工程合同,开始大规模兴建校舍。招工兴建者计有教授住宅五幢,男、女生宿舍五幢,女生饭厅、厨房、浴室、厕所、储藏室、校长住宅、双间教授住宅、教职员公共食堂、科学馆、各学系主任办公室、中国心理研究实验室、复旦小学各一幢,教授单人宿舍二幢,以及复旦新村等,在一年内陆续完成。还修建从(嘉陵)江边到学校的百余级石阶,改装趸船二艘,便利师生渡江去北碚。1944年2月,创办复旦小学。1945年4月,新闻馆落成。又向海外购置一批图书和仪器。校舍、设备基本具备。

  短期培训班之举办

  结合战时形势和当地环境,复旦在办好原有系科基础上,各学院举办多个短期培训班,为大后方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

  农学院:1941年8月,垦殖专修科停办,成立四年制农垦组。1943年,农垦、茶叶两组联合组成农艺系。次年,农艺系转向以研究作物为主,培养改良与推广新作物的高等技术人员,农垦、茶叶两组停止招生。

  法学院: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领事裁判权废除,法官人才紧缺。是年春,复旦创办司法组,培养法律人才。经费由国库拨给。

  商学院:1942年9月,复旦与交通银行签约,合办二年制银行专修科,培植银行技术人才及业务人员。交通银行提供经费,复旦负担教育责任。学生免收学宿杂费,毕业后在交通银行供职。

  文学院、理学院:1942年8月,教育部指令复旦设立侨生先修班。1943年2月,复旦筹建藏文专修科。7月,教育系改为职业教育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行政人员。1944年2月,设立北碚译训班。3月,办理英语专修班,训练通译人员。为加强理科基础,1943年7月,数学系、物理系由辅系扩建为数理系,主任李仲珩。

  教学科研之开展

  北碚是战时大后方文化重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林立,给延聘名师、教学观摩带来便利,推动了复旦教学、科研水准的提高。复旦立校夏坝,也为北碚地区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如1942年,理学院举办“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和讲座,吸引北碚区的各中央研究机构及各大、中学人员参加。

  1943年,薛芬出任生物系主任,聘请秉志、钱崇澍、张孟闻、曲仲湘、裴鉴、伍献文等前来任教。同年4月,英国皇家科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李约瑟访问复旦,高度赞扬复旦生物系,并在Science上撰文,介绍复旦生物系与薛芬的研究成果。次年2月,复旦与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由郭任远主持。1944年,复旦经济研究所成立。

  战时物质维艰,但校内学术空气浓厚。在第三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中,生物系王述纲为乙类竞试生物学两名决选生之一,统计学系仝允枋为乙类竞试统计学唯一决选生。1943年7月,《复旦学报》第一期(文史哲号)、第二期(科学号)出版。

  复旦师生还通过开展献机运动、参加远征军等各种形式支援抗战。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八年间,学生中参加各种军事工作者达720人。

  学校声誉日隆,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945年秋季,注册人数2039人,达历史最高水平。抗战八年,共计毕业3029人(包括沪校),其中1937-1941年间1259人,1942-1945年间毕业1770人。(校史研究室 钱益民)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