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16本小册子成教学工具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10:41 京华时报
像虚位以待的教室一样,高中学校期待的新课程将于新学年启动。(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徐胤 摄 从确定高中新课程实施时间到出台一系列文件指导新课程推行,北京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作为全国第四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地区之一,北京的基础教育一直行走在全国前列,也正因为这样的优势,使得北京的此次课改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使命。 改变沿袭多年的传统教育方式,用全新理念去构建新的高中教育模型,北京300多所高中学校迎来了一次高中教育的破冰之旅。 -时机 与义务教育课改对接 高中新课程实验始于2004年。为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启动高中课程改革。 当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4省(自治区)率先启动。此后两年,江苏、天津、福建、安徽等6个省市渐次进入。按照教育部的整体安排,2010年,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将全部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启动高中新课改的同时,北京也在为课改实施日期进行着最后的酝酿。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参与了北京高中课改从酝酿到实施的整个历程。据他介绍,北京之所以选择2007年启动,还有另外的考虑。 从2001年秋季开始,北京市在部分区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秋季起,全市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全面进入课改。2007年,首批全面进入课改的初中生将进入高中学习,为使课程改革实现进一步衔接,巩固课改成果,必须建立高中新课程体系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得以高质量的延续。 同时,在现行高考体制下,全社会都把普通高中看作决定人生命运的决战阵地,在应试观念的作用下,学校、教师不堪重负,家长、学生抱怨重重,现行的高中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高中课改迫在眉睫。 2006年9月,北京市教委初步敲定了课改实施时间,并起草文件提交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审批。同年12月,经过教育部和市政府的审批同意,北京终于将高中新课程实施时间锁定在2007年的新学年。 这一年,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等4省也将启动高中新课程。 -调研 高校专家跟踪实操两年 新课程实施时间敲定后,北京各方面教育资源马上行动起来。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北京作为第四批进入课改的地区,“客观上要发挥后发优势,在高中课改实验工作上,有更高的立意和更高的追求”。这句话,给北京的高中课程改革定了调。 从2006年12月敲定实施时间到2007年9月新课改正式启动,留给北京的准备时间已不到一年,市教委动用了各方面的专家资源,并牵头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单位联合建立高中新课程联席会议制度。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在2004年、2005年两年时间里深入课改实验区几十次,进行不间断的跟踪与研究了解实验区的课改进展情况。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介绍,调研中发现,新课程的理念在各个教改实验区都得到了一致的肯定。但由于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实验,启动初期时间紧迫,有的地区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就直接上高一或者高二年级的课,由于教学惯性的存在,很多老师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停留在以前教教材、讲教材的水平上。 王海燕说,对新课程要求开设的选修课,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不同学校的执行程度也不一样。如广东、深圳这样教育资源比较发达的地区,真正能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足选修课的学校非常少。很多学校都是采用“定餐制”(地区根据有关要求替学生选课,学生没机会选课)或者“配餐制”(学校根据本校的能力和有关规定开设选修课,能照顾到学生的意愿,学生有机会选课)。 首师大的专家们将两年的专题调研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市教委。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加强新课程理念的推广、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尽早明确高考与新课程之间的关联等一系列问题都被提到了值得关注的位置,这些内容都在北京之后制定的新课程方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教学 16本小册子为老师导航 今年1月19日是北京高中课改工作时间表上一个重要的结点。 当天,市教委在师大附中礼堂召开高中新课程启动大会,正式向外界发布了2007年秋季启动高中新课改的消息。同时,《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指导意见》两个关键性文件正式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文件都标注了“试行”字样。 “新课程的所有文件我们都将本着慎重稳妥的态度,不断地修订完善,即便是正式推出也以试行的方式留出修改提高的空间。”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解释说,新课改的每个实施文件都经过了大范围、多层面和长时段的征求意见,是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的成果。截至目前,关于新课程的实施文件已出台了10个,从选课指导、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规范性的指导。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参与了10个课改文件中的一半文件的制订。在他看来,与其他课改实验区相比,北京新课程各项文件考虑得更为细致、周全。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启动后,每个教师都将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由于对课程标准认识不一,部分实验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出现过对课程标准了解的偏差。 “理解深了,教学容量就会变大,课时不够用;理解浅了,该给学生教的东西又没有传达到。”钟作慈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教委组织各方面专家、教研员、命题者和培训者共同制订了16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这16本小册子将成为老师们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工具书”,为教学指明方向。 -课程 “一班一表”变“一人一表” 钟作慈说,高中新课程一大核心的变化是体现了强烈的选择性。选修课程的加入由过去的一个班使用一张课表变成每个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鉴于外地在课改实施中,选修课开设所遇到的学校开不全、学生不愿选等问题,北京对选修课也制定了一部指导意见,在各个学科的选修模块中划出了必选模块的范围。 钟作慈说,这样的设计其实也是给学生选课指明了一个方向,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很多学生和老师对选修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定的疑问,总想把选修课与最终的高考挂钩,如果高考不考,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可能就不高。划定必选范围后,一方面可引导学生重视选修课,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高考方案的设计做准备,给学生和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 “按照新课程方案指导思想,还是希望学生能多学、多选。”钟作慈说,在课改实行初期,教育行政部门会对学校的实施过程参与多一些,随着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新课程的逐步理解,各种方案的自由度将会越来越大,交给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也会扩大。 -试点 学生贴帖交流语文学习 谈起高中新课程,北京171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吴继烈并不陌生。 2005年,作为东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吴继烈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在三个区县试点进行的“信息化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实验”,这个课题启动的目的就是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吴继烈和她的学生们成为语文新课程教材的首批使用者,第一次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经常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为了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常常鼓励他们使用电脑和网络搜集学习资料。”吴继烈说,教学中,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和感受不断带给她惊喜。 一次,在班级共用的语文学习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名为《〈诗经·卫风〉中“淇水”出现率》的帖子。学生张天益利用课余时间,详细研究了《诗经·卫风》中“淇水”这一意项出现的频率,通过分析得出“淇水”原来是一条风景优美的小河……张天益的这个帖子,让吴老师大为意外,这种探究性的思考方式已经接近大学生做论文的水平。 通过两年的实验,吴继烈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学习行为的变化———从以前等着老师讲变成主动地拿着问题和老师探讨。今年高考中,她任教的一个普通班,语文成绩130分以上的达到班级参加高考人数的6.8%。“这是新课程带给学生和老师变化最有力的说明。” -展望 高中学校面临重新洗牌 曾有专家预言,新课程改革将给学校更多机遇和挑战,一批注重学校发展特色,执行新课程理念到位的学校,将会在课改中崭露头角,北京的高中学校将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 早在几年前,北京的一些示范高中就开始在学校中尝试推行选课制。人大附中迄今已开设选修课150多门,学生们可随意选择各种感兴趣的课程,不出校园就能学习到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等9种语言。通州区的潞河中学开设的选修课也已达到80门之多。 在高中新课程实施前,一些学校从硬件设施上入手,为新课程实施搭建平台。2006年9月,北京二中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木工车间、陶艺作坊、刺绣教室等近10个专业化教室的设立,已超前考虑到高中课改实施后选修课开设的需求。 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奕认为,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不是把所有学校都变成一个水平,而是让它们和谐发展,各得其所,为首都发展建设提供不同特色、层级的人才。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校评价都应建立在其所创造的教育附加值上,关注学校的“再加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程改革最大的效果。 新学年开始后,市教委将在各区县选择不同层次的高中学校开展样本校调研活动,通过样本校的实施情况,了解课改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意见和建议将作为制定和完善课程改革政策的重要依据。 北京高中教育的破冰之旅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本报记者 张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