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盘点北京市重点中学之四:北京八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 17:45 新浪考试
从传统意义上说,北京八中在西城区排名应该紧随实验。但我的感觉是八中自 21世纪以来原地踏步,不仅没能缩短和四中实验的距离,反而让后面的师大二附中慢慢赶了上来,以我的观点,现在八中在西城区也就位列第四。 其实八中是个很有传统的学校,解放前就已经名扬一方,解放后到文革前也是著名的市重点之一。 80年代初期可能还有过短暂的辉煌。我记得2004 年人大附中十几年来第一次在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上超过四中位列北京市第一时,网上曾经有过一片短文,看口气明显是一位西城区毕业的学生所写,原文我忘了,大意是“曾几何时,高考成绩西城区的前三名就是北京市的前三名,然而就在实验和八中为谁是西城区第二争得不可开交,偶尔为可以让四中感受到一点压力而沾沾自喜时,海淀区的人大附中经过卧薪尝胆,已经一举超越了四中 ……” 从这一片短文中,大家可以看出什莫吗?我从这片短文中得到的信息归纳如下: 1.八中曾经很强。当然,原文作者可能也比较夸大,尤其是一句"曾几何时,高考成绩西城区的前三名就是北京市的前三名",我是不太相信的。文革后人大附中的强势崛起,至少在前三名中稳占一席之地。还有 1960年后文革前,北大附中凭借从北大空降的师资力量,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当然, 1960年之前,海淀区的人才库可能还不像现在这样集中,作为老城区的代表,当时西城区的前三名就是北京市的前三名还是很有可能的,但年代相隔太久远,也就不费劲去验证了。 2.八中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可能由于四中对于八中过于强大的原因,我想八中可能也比较满意能和实验争西城区第二的现状。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连想都不敢想的话,何谈发展和超越呢? 其实,被四中的光环吓着,无心竞争甘心臣服的北京市重点中学何止八中一所学校。所以我说人大附中近年来超越四中,实验中学日渐逼近四中对于整个北京中学教育和广大学生家长来说是件大好事,有竞争才有发展嘛。广大学生的选择面也会多起来。(其实相应的问题在中国的大学中也是存在的,北大清华光环太过显眼,造成多少优秀学生梦断高考啊。要是和北大清华水平一样的国内高校再多一些,是否社会的满意度会更高一些?) 当然,实验中学作为西城区第二,要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话就必须赶超四中,以及人大附中在四中得到政策倾斜之前已有超越四中的历史成绩的实际情况,使得这两所中学成为率先挑战四中权威的"叛逆者"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叛逆者"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像人大附中作为十几年来率先在考入北大清华人数上超越四中的学校,尽管这几年来成绩出众,但还是只得到毁誉参半的评价。(这些我在后面写人大附中时会展开讨论)。其实这些结果很正常,从很多其他重点校的角度看,他们已经习惯了四中一校独大的情况,等到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大附中坐到了原来老大的位子上,江湖的平衡被打破了,心中的感觉一定不好。然而,在酸劲过后,一些还有进取心的学校也可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人大附中前几年也就和我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要高也就高那末一点点儿,你人大附中能超越四中,为何我就不可以呢? 可以想见在四中一校独秀的旧平衡被打破,新平衡建立起来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北京中学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 竞争开始了,各校水平都会提高,得益的是广大学生和整个教育界。 对比八中,曾经被四中落下不小一段距离的人大附中其实在崛起之前,也曾经历过一段较为失意的日子。我前文曾经提到"曾经有一年,四中一所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比海淀区所有重点中学的总和还要多。",如果人大附中只是满足在海淀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做老大的话,是断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的。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人大附的现任校长刘彭芝,她上任伊始就提出办世界一流中学的口号,并且踏踏实实的沿着这条路走了下去。(自从看了她的著作《人生为一大事来》,我对她真是非常的佩服)希望八中也有自己的刘彭芝。 说回八中的现状,不可否认八中也曾经努力过, 80年代开始办的少年班也曾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正如我在四中的章节中讲到的,其实少年班也是一个可以炒作的概念,不过和其他重点中学炒作的概念比起来,少年班由于受众面小,后来影响一直上不去。也是,普通人家摊上自己孩子是神童的概率比抽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要小。另外,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少年班毕业的学生后期发展后劲不足的缺点,反而为很多人士所诟病。所以我说少年班这事儿是听起来很玄,作起来很累,得到的很少。 师大二附中 和八中比起来,二附中的文科实验班这个概念选的不错,办的亦相对成功。作为北师大最后成立的附属中学,和老大哥师大附中和实验中学比起来,二附中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和师大附中比起来,其地理位置优越的多。所以慢慢的其发展超过了老大哥师大附中。和八中比起来,二附中地处海淀区和西城区的交界处,和北师大一街之隔,其招生可以很容易覆盖到海淀区,师资力量也不错,这是很大的优势。 八中的地位有些尴尬。说八中地处市中心吧,但又不如四中位置好,高干子弟会优先选择四中。说师资力量吧,又比不上北师大附属的实验和二附中。说招收高知家庭的子弟吧,又不如二附中离海淀区这个高知人才库近。看来,八中要想再度崛起,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 师大二附中选择文科实验班作为突破点,我认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文科的竞争不如理科激烈(这个观点可能不对,我本人有些重理轻文的倾向),先不说本区的四中和实验的两座大山,海淀区的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都不是吃素的,每个都有很强的理科实验班(注意不是全国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成功的概率大一些;其次,作为两大名校的北大历年都会招收不少文科生,清华近年来也开始招收文科生了,从中分一杯羹,对外宣传也显得好看一些。反正都算考上北大清华。 当然如果二附中的领导层只满足于文科实验班的成功,是不会取得现在这样大的进步的,通过文科实验班的成功树立二附中的良好形象,以点带面,惠及理科班成绩,是二附中近年来取代八中,直逼实验的成功之路。 说到以点带面,我再谈一谈我的感想。记得五环夜话有一期节目讨论大学体育的发展之路,请来的嘉宾包括清华赛艇队员,清华主管体育的领导,还有中财的一位中年女教授。中年女教授坚持大学体育应该以广大普通同学参与为主要目的,坚决反对体育特长生体系,认为他们夺取的本应为广大普通同学享有的体育比赛机会。(其时,台上的几位清华降分招取的体育特长生表情颇不自然,现在想来还很好笑)。清华主管体育的领导则非常沉稳,举了一个伏明霞的例子作为反驳。话说伏明霞被清华破格招收,利用伏明霞的名气,清华成立了自己的跳水队,并且拉来了很多赞助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跳水馆,此举不仅为中国体育的发展辟开了一条新路(以前都是体工队的形式,运动员时刻担忧自己的退路,因为文化水平也不足以满足其退役以后的生活),而且还带动了清华大学其他水上项目的发展,普通同学不仅可以加入各种俱乐部而且还可以使用专业的体育场馆,反而增加了普通同学参与运动的机会,以点带面,一举多得。 我个人是支持清华大学的做法。很符合我对清华的印象,实干精神,说的少,做的多。中财那位女教授太理想主义了,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和效率永远是需要妥协的。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清华的做法见效更快。在这个例子里,清华的付出只是自己的名声,得到的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个例子也符合我在综述中强调的名声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 后记:我们敬爱的张爷的母校,学校怎么样,看张爷就明白了。学校最有名的是他们的少年班。天津、尤其是南开的学生恐怕对耀华的五年制班印象深刻。但是八中的少年班比他们还牛,八中少年班招收的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四年后14岁参加高考,平均600多分,大量清华北大。当然这样培养的学生的情商普遍受到质疑,但人家很牛是事实。最近的新闻是八中正在修建的空中体育场,空中的概念加上9500万的造价,真的怀疑这是一个中学做的。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