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鲁迅作品缘何淡出教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8日 16:00   海峡导报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也引发了不少语文教师的一番思索。

  厦门外国语学校欧阳钦波老师为此投书《学堂》,表达了他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的看法。

  应试教育淡漠了鲁迅

  客观地说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由来已久,主要原因不是鲁迅的作品不合时宜,而是我们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指向。

  过度功利的意识长久地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不切实际地强调能力培养和不断膨胀的应试意识相辅相成,使得基础性、文学性、思想性的文化内涵大多被忽视,或者干脆异化为应试能力。

  就目前高考试卷所体现的现象来看,基础知识被日益矮化,仅存的文学性、思想性的要求经常被异化为某种应试模式,其中分值最大的作文题充斥着大量语言华美、内容空洞甚至价值观扭曲的议论性散文,善于取巧的考生熟读若干佳作准备一些典型人物事件,即可在考场上应对自如;只需掌握一些技巧懂得 “穿鞋戴帽”,拼接组装,照样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

  应试教育呈现的是作文大面积的低幼化和取巧化,缺乏的恰恰是有思想深度的思辨色彩。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训练要求被忽视,具有深厚思想的鲁迅作品不受欢迎自然在情理之中。

  政治宣传异化了鲁迅

  鲁迅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灵魂,一种精神的体现,在缺乏灵魂的时代,鲁迅的作品会激发我们产生灵魂,在不缺乏灵魂的时代,鲁迅的作品正好可以帮助我们锻造灵魂,畏惧和排斥有思想的灵魂不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作为。如果因为我们刻意迎合一些 “无知便无理”的要求,而排斥鲁迅的作品以及他的思想,试问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人能取代他、超越他。

  “只要现代汉语仍然被使用,鲁迅作品便是现代汉语运用的经典和源泉,只要还有虚无的痛感,鲁迅的杂文就仍然有光辉的生命力,鲁迅的散文就仍然能够慰藉人们的心灵。作为语文这门课程,最重要的责任,是培养中学生对祖国语言最基本的审美能力,学会触知汉语之美,乃至运用汉语传达心灵深处的东西……而鲁迅的大量文章,就是现代汉语运用的最好典范。”(中国人民大学陈壁生教授)

  可是《语文教育大纲》贴标签式的“硬性规定”使教科书仍然在阶级分析后遗症的阴影中败坏鲁迅,僵化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思维,一个生动鲜活立体的鲁迅被异化为 “横眉冷对”的“愤青”标本,面对干涩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老师学生自然厌烦。

  娱乐生活排斥了鲁迅

  目前娱乐文化、网络文化、时尚文化充斥社会各层面,真正具有思想内涵的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如果因为鲁迅作品“艰深难懂”的缘故而遭打压,那么每册至少一单元文言文和古诗词岂不是应全部取消?

  实际情况不是我们缺乏能力,而是普遍缺乏耐心。急功近利以及追求趣味的意识已经使得我们面对字字珠玑的经典都不屑一顾。

  有人认为鲁迅作品充满战斗精神与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不合,鲁迅充满战斗性的思想不应该成为引导思想发展的主流,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鲁迅作品都不会过时,鲁迅作品中渗透的独立思考,批判黑暗的精神与今天的社会现实根本没有时代的隔阂。

  迎合“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的所谓“共识”,必然促使低幼化盛行,最终将降低民族的文化素质。

  文化不能崛起,经济的崛起则缺乏智力支撑和文化认同。文化的断层、脱节必然导致优秀的民族文化丧失。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经济的全球化与丧失民族优秀文化不应该构成必然的因果。如果我们不将中国文化最优秀最经典的东西传授给孩子,就是我们的无知和失职。

  世易时移,应该与时俱进,但以迎合学生兴趣来作为选编教材的出发点,肯定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有网上评论道:若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干脆语文课只上《哈利波特》就好,数学课专门讲理财,计算机课只上网络游戏,岂不是皆大欢喜。

  目前不光鲁迅作品成了鸡肋,连语文课都成了鸡肋,这种信号显示的实际上还不光是语文教学的现状,恰恰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被漠视。

  如果我们继续缺乏文化自尊自强的信念,鲁迅作品被删减只是一个开始,语文教材迎合 “娱乐化”、“低幼化”的倾向将愈演愈烈,为满足一时的时尚需求而抛弃文化经典和思想精髓的传授,那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文化崛起需要鲁迅

  正当不少西方学者仰视中华文明,仰慕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学院不断走向全球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文化自强的信念。目前喧宾夺主的英语教育占据语言文学教育的半壁江山,它们攻城略地,反客为主,我们的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日益边缘化,我们不仅不奋发有为,还在自己压缩生存空间,实在不智!

  恰恰是这些被学生说成艰深难懂的鲁迅作品,给走出校门的学生终身的回味,并随着年岁的增长获得愈加深刻的体味。

  前些年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用一个月时间专题讲鲁迅先生的作品,奉献给学生一场文化盛宴,无疑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铁仙教授,面对来自网络、校园的质疑声,他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学生读不懂鲁迅,不是鲁迅故弄玄虚;学生不喜欢语文,也不是因为选择的鲁迅作品太多。删减鲁迅作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孩子喜欢吃糖,他们会自己去买,没有孩子喜欢吃药,可是生病需要吃药,那是做父母的去买”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家长比喻如此精辟。

  个人认为,学生若有存在对鲁迅先生作品误解和偏见情有可原,时代和年龄的关系决定他们会有认识上的距离,若是语文教师也有同样的理解,那就是认识上的偏差。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所承担的是保护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职责,应试教育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全部。从我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考试评价中寻找原因,我们该有所作为,不要让语文教学继续被边缘化。

  (导报记者 张向阳/图)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材 鲁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