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沪上高中创新实验班遍地开花 能否少点急功近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 11:04   新闻晚报
创新培养能否少一点急功近利
创新培养能否少一点急功近利

  晚报记者 钱钰 报道 制图 邬思蓓

  从早上8点一直考到下午5点多,除去休息时间,总计长达8个多小时的“马拉松”考试拉锯战,比起今年年初举行的“五校联考”,其令考生“吐血”指数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近日,一则关于某一高中名校创新实验班选拔考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在一片“哀鸿遍野”之声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也开始弥散。

  细心的家长不难发现,这个新学期,沪上越来越多的高中与大学联手开办创新实验班,通过开展区域和学校层面试点,在发现和培养学有潜力的“尖子生”方面积极探索,培养其学科特质、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创新实验班遍地开花,究竟是资优教育的有益尝试,还是令学生“不堪重负”的新挑战?本期周刊将与您一同探讨。

  “马拉松考试”学生叫苦不迭

  “我居然活着回来了,这样的考试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日前,某高中名校有关创新实验班选拔考的帖子引发热议。

  据发帖人描述,选拔考一直从上午8点持续到晚上5点多,时间累计长达8小时20分钟。考试内容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等7门科目。这样一场马拉松式的考试,令不少考生大呼“吐血”。

  学科考试难度超高,令一些学生根本无从下笔。而综合能力试题则千奇百怪,例如,钢笔除了写字以外的用途;对一双跑鞋提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的不便……

  “即便有点创新的小火花,也在马拉松考试的轮番轰炸下给掐灭了、吓没了! ”、“刚开始选拔,阵势就这么吓人,以后的学习岂不是如同炼狱一般,创新人才就是这样考出来的? ”一些同学私下议论,创新实验班会不会成为新的负担?

  白天学习晚上科研压力大

  最近,准高一新生小杰也在为即将到来的“炼狱”生活发愁。他被告知,入选这所示范性高中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开学以后,每天除完成正常学业外,晚上还要进行“创新培养”,上研究课、做实验、做课题等,周一至周五晚上8点才放学,周末也可能安排上课。老师更是放话:“对于你们来说,每天十二点睡觉,就不错了! ”

  本还在为能“挤”进创新班而满心欢喜的小杰,现如今,有点打退堂鼓了。 “这样的日子我能坚持下来吗? ”、“我一个高中生连中等数学都还没学好,已经要开始研究国际金融了?连实体经济都一知半解,就要学习高深的虚拟经济了?”一股巨大压力让小杰顿感迷茫,对于创新班的美好憧憬也被击碎了。

  “一拥而上”让高校不堪重负

  沪上越来越多的高中与大学联手开办创新实验班。这些高中纷纷将联姻的目光锁定几所名校。若是没能“联姻”上高校,就开始寻找下面的院系开展合作。这样一来,使沪上一些知名高校“不堪重负”。一名高校老师告诉记者,高中与高校合作开设创新实验班的规模不宜再扩大,实验室、图书馆、名师等资源毕竟有限。

  据市教科院普教所的一份关于《上海市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调查研究》显示,他们通过对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四所学校创新教育实验班的调查发现,目前高中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存在许多制度壁垒,尤其在“直通车”、实验室开放、网络资源共享等问题上障碍很大。虽然四所学校发挥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已经开发利用了许多资源,但依然存在许多困难。 “四所最先开展实验的学校尚且如此,一拥而上的学校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

  另外,创新实验班也存在师资和资金问题,缺乏必要的高素质专职教师和大量的兼职教师、高科技含量的实验室以及探究活动需要专项的经费投入。

  ◎专家说法

  创新培养不应急功近利

  2009年,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交大附中四个学校率先开展了上海高中“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试点,标志着让一些学有潜力并具创新精神的中学生,尽早地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提前进入创新研究的领域,已经成为上海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任务。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针对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工程:如北京的“翱翔计划”、天津的“特色高中建设工程”、陕西“春笋计划”等纷纷出台,拉开了全国范围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幕。

  “鼓励高中开设创新实验班的本意,本是以创新为主线,推动课程改革。 ”本市一位高中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鼓励学校各自进行探索。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这是发展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专家熊丙奇教授表示,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修大学课程,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但也要注意创新培养不要太过功利,多一些创新体验,少一点功利色彩,让批判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新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开花。更不应与招生升学挂钩,不要为了创新而让学生 “不堪重负”。

  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傅禄建则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把握科学的规律,从当前学生的薄弱环节着手,例如,我们的学生模仿能力相对比较强,但设计、改进能力弱。学生没有广泛的兴趣,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的通用技术能力弱,学生的意志、毅力不足。找到切入口,想明白再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