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文尔雅的力量 采访74届校友郭小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 16:56   新浪教育

  他的成就卓著,但他的神情总是那么淡然;他的经历坎坷,但他谈论时却是那么潇洒,他便是74届校友——郭小聪。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在学习方面给我们的建议,以及他对于生活深刻的感悟,使我们受益匪浅,他的睿智、机敏、人生态度以及对母校的热爱,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谢附中

  时光流转,昔日北大附中周围广阔的原野,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世事变迁,十年“文革”留下的影响,如今也已渐渐淡去。但是,对于北大附中,郭小聪的深情却始终一如他刚刚走出校园的那一刻。

  郭小聪是北大附中71届的初中生,也是74届的高中生。而在他升入高中之前,北京市的高中已经停办了五年。1971年12月10日那个干冷的下午,在学校的大饭厅里,开会的十个初中班鸦雀无声。入选高中的同学只有大约90人。挑选的过程是不公开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幸运地,郭小聪成为了被选中的同学其中的一员。

  作为“文革”期间高中复课的第一批学生,老师们对他们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付出了很多心血。因为爱,因为责任,老师们为学生建起一处远离纷扰的读书圣殿。在“文革”前,北大校长陆平想把北大变成一个“四级火箭”,想把北大从小学一直办到大学,有一个宏伟蓝图。因此,北大的骨干都来到了附中。在教郭小聪的老师当中,就有很多都是从前北大的教员。

  高一时,班主任杨贺松老师像慈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她为学生们讲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高二时,班主任江蓝生老师开启了他通往文学的大门。教数学的颜照同老师用他的机智、博学和幽默培养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的浓厚兴趣。对于郭小聪来言,他一直都非常喜欢数学,他在高考中优秀的数学成绩为他考入北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优秀的老师们,不仅使学生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对恢复高考之后他们的成绩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77年的高考,可以说是“十年考一届”,北京的录取率也仅有4%多,但当年与郭小聪一样从北大附中毕业后去花盆公社插队的,有半数以上都上线了,在很大程度上,这都得益于当年老师们的精心栽培。

  不仅如此,在郭小聪眼里,老师对学生们更为重要、深远的影响是在做人方面。老师们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保持住自己的人格精神,如何做一个对生活认真负责,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人。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是终身的。在这二、三十年里,虽然社会变化很快,但他们在做人方面始终保持住了自己的人格精神,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郭小聪认为,从北大来的那批教员对北大附中的校风有很大影响,而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了今日。北大附中的教育理念,是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书山题海之中,而是使学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使他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保持对知识广泛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力,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全面发展。这样的校风,是不能用“上榜率”来衡量的。而学生的素质,却远远比“上榜率”更有说服力。

  [1973年夏天在八达岭长城]

  [郭小聪在最后一排右数第三个]

  三年磨砺

  郭小聪上了高二之后,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下乡学农、进厂学工的活动就又多了起来,高一那种平静的学习生活被打乱。

  [30年后重回知青插队点]

  郭小聪于1974年2月高中毕业,1974年4月,他便来到了延庆的花盆公社插队,一待就是三年多。

  当谈起插队的那段岁月时,郭小聪的脸上浮现出一种思索的神色。他说:“中国人惯有的逻辑是‘吃苦有益于人生’,但是,这还是应该画一个问号的。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举个例子来说,美国孩子从小到大,并没有故意去吃苦,但他们成人之后也同样会做出很多贡献。所以,这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往往人的吃苦,是由于体制、政治的不合理而造成的,正是这样,才导致当年那么多知识青年,学业被耽搁,前途被毁灭。

  不过,从自己无可奈何被历史所左右的角度来讲,不管处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人自己会主动获得些什么。就比如说,这次的汶川大地震中,有那么多的中学生,他们本来和你们一样,非常幸福、单纯、快乐,但他们却不得不面临了生死,他们一定会从这样的经历中学到什么。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真实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讲,插队会有有益的一面。当年我们来到农村,看到了中国的现状,农村之贫困,老乡之纯朴,都会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痕迹。但按我刚才所讲的,这些都不应该像展览馆那样摆在那里,保留在那里供我们去对比悬殊,去产生激励。公众的社会中,他们也应该缩小城乡差距,也应该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在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对于知识青年来说,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高中两年的认真学习对于高考意义重大,因为郭小聪报的是文科,他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在插队期间,还发了一本有答案的“知识青年学习手册”用来复习,所以,他在数学方面占有很大优势。而他在语文学科的优势得益于他语言的天赋与博览群书。他那时便很喜欢写作,插队期间也总被《北京文艺》找回去写东西。另外,他也非常喜欢看书。其他学科就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当时,关于高考是否恢复、怎样恢复的争论长达半年之久,高考的政策是考前一个月才发布的,所以,郭小聪参加了当年设在冬天的高考。

  七载北大

  参加完高考之后,郭小聪又被调离延庆,去了铁路上工作,干了一个多月的活之后,得知自己被北大录取。之后他回了一趟延庆,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第二天就来到北大,报了到,成为了北大的学生。

  同郭小聪之前的生活经历相比,大学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郭小聪说:“那时候考上大学之后,真有点“一步登天”的感觉。”因为在这之前的十年,知识青年都一直在社会的最底层,户口都迁到农村去了,甚至他们参加高考也是在农村。恢复高考本身就是一个时代变革的信号。

  1977年,对于那一届大学生们来说,是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在这一年,积攒了十一年的高中毕业生同时参加高考,他们处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的甚至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有的才刚刚走出高中大门,考生人数多,录取率低,又都长期荒废了学业,诸此种种,是这届考生的特点。但是对于这一特点,郭小聪看得很淡然。他说:“我不觉得我们像社会上所说的那样,77级、78级就有多么了不起,其实我们77级大学生,也就是一个象征的符号,因此被给予了很多关注。我们那些经历的确是有意义的,当年我插队时,在我们那里并不算什么,年纪也是中下的,有的跟我们同时插队的都已经30多岁,甚至都有孩子了,他们所受的苦要比我更多。在我们这个群体当中呢,的确出了一些人才,因为一些更多的经历。但是我们也有欠缺。客观的说吧,我们的确有那么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吧。”

  在采访中,郭小聪反复提到——大学四年是很快乐的。不仅因为离开了插队时的那些苦难,同时,也因为能够拥有丰富的学习生活。那时的那些老师,也都是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例如:林庚、王瑶等等。这也是这些老先生们在“文革”之后开的唯一一轮课。在学习之余,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组织过舞会,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他们曾到留学生楼陪住,了解了外国人的文化与生活。

  后来,郭小聪又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在北大前后待了七年。郭小聪说:“我们上大学时,那时是最自由的,整个社会都呼唤改革,旧的框框刚去掉,新的还没有来。所以非常自由也非常快乐,我们当时学习多数时间是自学,学习也是不分科的,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郭小聪当年在北大]

  成就斐然

  郭小聪在北大学习、生活了七年,曾经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在毕业之后,他来到国际关系学院,成为了一名教授。同时,他还是北大诗歌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没有中文系,所以,现在他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文化方面的内容,并教授文化与国际关系相结合的一个学科。郭小聪说:“所以我现在的工作是超出诗歌了。不过,这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可以看更多的书,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当然,也有一定压力,因为好多都不属于我原来学科的范畴,我也需要通过学习来准备。”现在,他是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曾获北京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他曾经多次在电视上“中国现代文学馆”、“百家讲坛”等节目发表演讲。

  对于学习和当今的教育,他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我们不应该被考试局限,而要在考试之外,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自己学习——寻找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学业,自己的价值。

  他说:“上半年我去了美国交流,不久前刚刚回来,通过比较,我看到我们的教育还是有很多不足的,还是应该有所反思的。比如说我们的高考,近些年的题目,还是一些‘孩子的题’,而外国的高考,他们考的都是一些‘成人的题’,探讨的都是很深刻的问题,就像我们大学毕业时的论文那样。我们总是说外国的教育不如我们的好,但是,从高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高考已经模式化了,我82年读研究生期间,参加过一次高考的阅卷,那次的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判卷的过程中我看得痛苦不堪,就跟一个人写的似的,只不过换了一种字体,换了一种结构。而同时跟我们判卷的老师说,78年他们判卷的时候,每个人的作文都不一样,都是写的自己的生活,什么学工农兵啊什么的,特别有意思。老师们都拿小本抄下来,准备回去给自己的学生当范文讲。到了82年,就已经很模式化了,那现在也更不用说。

  而且,现在的学生,也真的有很多地方、知识都学得不好,前几天我们国际关系学院考试,竟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都不知道近代史是到1919结束,都写的是1949,还有人不知道‘五四’是什么时候。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他对我们说:“你们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全面地发展自己,不要满足于考试,而是要站在一个高的位置来看高考,所掌握的东西一定要远远多于高考,对自己的要求也要大于高考,否则的话,如果日后想发展得很远,是很困难的。

  就拿语文学习来说,你们一定要看那些名著,之后感动、震撼,要不断发掘自己的那种感受力,还有高贵的思考,只有这样的一种途径。而不是无休止的去做那些选择题、填空题。

  你们呢,要学会维持两方面的平衡,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也是的确存在的,一方面当然是要成绩,另一方面要学会保持自己的那种心灵的自由,如果完全跟着考试跑、受制于它,那真的不行。

  比如说,爱因斯坦他不仅理论非常优美,而且他的文章也非常缜密。这都与他心灵的完整、知识的全面有关系。不要因为文理科的限制就失去对整个宇宙的好奇,也不要变成‘饭碗论’,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学习,而要为自己而学习,为自己心灵的满足而学习。

  人也不能为了所谓‘上榜率’所局限,今天考了第一就高兴,明天考了第二就不高兴,考第三就更不高兴,整天惶惶不安的。人要学会独立的生活,不要为外界的东西所左右,全面地学习,这对未来特别是研究生以后,是非常有利的。我有一个学生,新疆来的女同学,03年的时候,我和她之间有邮件的联络。她给我看过一篇她写的文章,我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个非常不同凡响的女同学。从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谈到布什的新保守主义,而且她的思维之缜密,行文之简练,都能看出她肯定有非常丰富的知识积累。第二年,她果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政府管理学院。

  所以呢,真正文章好并不是年轻时你们所理解的‘文笔好’,写文章不是聪明人的事业,它需要很多的积累,它是一个见识、一个观点,一开口就与众不同。文笔是不能被分割的,所谓什么矫揉造作的散文文笔,枯燥无味的领导人发言的文笔,怎么能这样分开呢?

  你们学习,不仅指的是要多看书,而是要永远睁开你们好奇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也会为这个世界的损失而悲伤,这样,知识会造就智慧、智慧会成就一个人。那时,你们就会越来越独立,精神的力量越来越强。

  你们要继续细心感受这个世界,要坚持说自己的话,也许最初只能写一些多愁善感的东西,但要坚持下去,继续感受。不要着急,不要为考试所限制。体制这个东西是惯性的,是一个很大的东西,不仅你们改变不了,我们老师们很多也都在写一些‘应景’的文章,无用的论文。但是呢,我所希望的,是你们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

  同时,你们的学习选择不能受太多外界因素左右,还是要一定程度上依据自己的兴趣,我有很多学生,最初选了理科,但后来改了文科,或者是大学上了理科,研究生又选择了一个文科的专业。所以,选择的时候,你们不要因为什么科火,或者就业好就影响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选择,‘当一个人受外界影响越来越小时,他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强。’”

  在采访结束之前,我们请郭老师为我们写下一句对于我们、对于附中的期望。他郑重地写下——愿北大附中永远给她的学生以温文尔雅的力量。

  “温文尔雅的力量”,在我心中不仅是对北大附中最恰当的评价,也是对郭小聪老师人格魅力最好的诠释。

  我们与郭老师的采访约在中午时分,郭老师在炎炎夏日,风尘仆仆地准时赶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耐心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并就一些话题和我们进行讨论,令我们十分感动,亦使我们看到了他在阔别附中多年之后对于母校的热爱。

  北大附中从建校至今,有迅猛的发展也有曲折的经历,可能历史已经模糊,但附中培养出的大批优秀人才所做出的辉煌成绩,将被永久的铭记。

  最后,衷心感谢郭老师,感谢李世民老师,以及给予我们这次采访机会的所有老师们!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