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建校五十周年了,校友会通知所有校友,学校定在今年10月6日为校友返校日。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往事历历在目。
艰苦的校园环境
五十年前的8月底,我们——北大附中的第一届高、初中二十个班900多人,满怀将来上北大的幻想,从北京各地来到北大附中。一下车,大家顿时傻了眼:黄庄东面只有一片未竣工的大工地,哪有北大附中?
我拿着录取通知书,问了好几个工人,才从黄庄车站向东走,踩着碎石、泥土,顶着骄阳,沿着一条依稀可见的土路向前走,右前方是一个宰猪场,左前方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好不容易才找到学校。向学校望去只见大大小小的无数土堆,食堂、宿舍楼、高中楼隐没其中,校内到处都是石块、各种建筑材料,高中楼、宿舍楼的脚手架还没有拆,唯一的初中楼也破烂不堪。操场长满半人高的杂草,东边是生产队的玉米田;高中楼、宿舍楼前是一条煤屑小路,再过去就是一个大窑坑,里面一汪碧水,微微泛着小波纹。校内没有一条平整的路,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院墙、没有校门。
住宿生条件更糟。开学时宿舍楼一层因水泥未干,楼梯不能用,在二层楼梯口有个高高的脚手架,宽两米多,十几块破木板横在其中,算是楼梯。上楼需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下楼时,特别是晚上就十分危险。宿舍里,床还没有运到,一个宿舍六个同学,都睡在稻草打成的地铺上,没有柜子,脸盆放在地上,牙缸只能摆在窗台上。楼里水管没有通,早晨大家要排着队,在楼外一个水管前打洗脸水,连住宿的老师们也不例外。
最难的是晚上上厕所,就要宿舍人全体出动,结伴而行,静静地手拉手,四周一片漆黑,爬下“楼梯”,长途跋涉,从宿舍楼穿过现在的东花园,再绕过初中楼,直奔操场,走到头(就是现在体育馆的后门处)去上厕所。四周一片漆黑,各种声响不知从远处什么地方传过来,仰望天空,满天繁星,银河群星灿烂,北斗高悬天边,幸好当时是九月,天气还不冷。在微弱的手电光下,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还一边说说笑笑,编着各种鬼的故事,有时被石头绊一跤,有时听到不知什么的一声怪叫,大家吓得大叫起来。等回到宿舍,睡意全无。最令人敬佩的是初一一位女生,我已不记得她的姓名了,因肚子不好,又不肯给大家添麻烦,就一个人悄悄起来,爬下“楼梯”,差点滚下去,乍着胆子,在黑夜中跌跌撞撞前行,她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心理,独自一人历险。第二天这件事传遍全校,同学都用十分崇敬的眼光看着她。我记得还读过她写的《厕所历险记》,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的勇敢和替他人着想的精神,但也从此严格禁止女生夜间一人上厕所。
最难忘记的是北大附中食堂最好吃的大包子和最难以下咽的茄子咸菜了。我们入学时,正赶上国家的困难时期,男生每人每月只有30斤定量、女生每月只有28斤,一月只有半斤肉、二两油,蔬菜也很少。除此外没有任何副食,吃块糖都成了妄想,更别说吃炖肉、鸡蛋了。在学校每天每人9两主食,不够吃就去买机动粮(因长身体,家长一般自己挨饿少吃,把粮票省下来给孩子,特别是男生)。每两周(后来国家走出困境,条件好点了)、每周一次,我记得是每周三,可以吃到一次大包子。大包子,顾名思义,个儿大,二两一个,用大油和馅,里面都是菜,还有点肉,两个星期吃不到一点肉,这时每人中午能吃到两个包子,一咬满嘴油,真是香啊!吃包子喽!这一天真像过年一样高兴。男同学还要排长队用机动粮再买两三个解馋,于是吃包子成了困难时期每月最大的享受。至今老北大附中人还念念不忘附中的大包子呐。最难以下咽的是用茄子腌的咸菜了,前两天和班上同学通话,还说起过。茄子没有大大的油就不好吃,而用茄子腌成咸菜,不但没有油,又放了许多盐,吃到嘴里又软又烂又臭,真是难以下咽极了。
当时入学时,我们只有13岁,高中生16岁,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大家并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吓倒,这些困难、奇遇,倒给我们的作文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学们天天写日记、津津乐道地编故事、人人争着写打油诗,最著名的就数“北大附中,四面通风,水管没水,厕所不通……”了。
两个月后楼里水管终于通了,天冷前楼里的厕所终于可以用了,半年后床也全部到齐了,同学们终于过上正常的学校生活了。
这里就是建校初期的北大附中,这里就是我们圆梦北大的地方。今天同学们一聊起当年的艰苦生活,无数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家没有觉得苦,反而一致认为,少年时代能有这样艰苦的生活,也是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现在的孩子们长在蜜罐里,生活条件太好了,应该珍惜啊!
激动人心的开学典礼
60年9月1日在大饭厅(已拆除,现已变成西花园)举行开学典礼。我们二十个班的同学拿着椅子,每班坐成一行,静静地等待典礼开始。大饭厅的主席台上,放了两排桌椅,主席台墙上挂着横幅“北大附中开学典礼”。大饭厅的水泥地还没有完全干,有的地方汪着水,时常把班级的队伍隔成几截,老师们有的随班坐,有的站在一边,还有一些坐在最前面。听说北大陆平校长要来参加我们的开学典礼,我们初中这些十二三岁的小孩十分兴奋,高中生就比我们稳重多了。不一会,陆平校长就在不少人的陪同下步入会场。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只记得陆平校长的讲话十分风趣,开始就指着饭厅外说现在学校还没有完全竣工,条件不好,大家觉得苦不苦?我们拼命嚷道“不苦,不苦,我们不怕!” 陆平校长号召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以主人公姿态建设学校,美化校园。还说希望下一次他再来时,附中的环境会有彻底变化。
然后陆校长讲述了北大决定创建北大附中的目的:是因为北京大学党委为了探索人才成长规律,解决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提高大、中学的教学质量,实现“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研究生院”四级办学,为大学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又指着前排的老师说,利用北大文理兼有的综合大学的优势,从大学各系抽调四十多名业务强、素质好的助教、讲师(如周培源的秘书是勋刚、地理学科泰斗侯仁之的得意门生周洪建等)来校,与原一O四的教职工组成北大附中的干部师资队伍。派北大副教务长尹企卓兼附中校长,派化学系讲师刘美德为常务校长。
60年代是崇尚英雄的年代,听老师们说陆平校长是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革命,我们的校长也是老革命,还是抗大第三(记不清了)期学员,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觉得自豪极了,拼命鼓掌。
陆平校长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国家建设急需人才,作为北大的四级火箭之一的北大附中人,一定好好学习,号召大家要有志气成为中国的高科技人才,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服务。
附中是北大办学的四级火箭之一!这让大家极为兴奋,倍受鼓舞,从此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学习,做中国的牛顿、居里夫人成了所有同学的理想!
劳动是附中的必修课
尹企卓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号召我们发扬抗大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创建美好校园。
北大附中的第一课就是一周的建校劳动。20个班人人动手,分工合作。第一项工作:平掉食堂、高中楼、宿舍楼周围的土山,平整校园,两人抬一个框,铲下土山上的土,运去垫操场。学校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各班比赛,谁班超额完成任务;班内小组比赛,看谁抬得快,运得多。只见校园中人流涌动,人头攒动,来往穿梭。刨土的同学,镐在他们手上上下飞舞,一刻不停,充分备料;铲土的同学,筐来了,立刻装筐,抬筐的同学走了,立刻帮助搬石头、平地;9月天气十分炎热,骄阳似火,人人挥汗如雨,但是没有一个人偷懒,跑着笑着唱着,兴高采烈。学校大喇叭里不时传来鼓励声、加油声。我们这些愚公们,只用三天手刨、肩抬,搬走了校园内无数大山,再看我们手上、肩上磨出了血泡,脸成了三花脸,本来有些破旧的衣裳脏稀稀的,甚至挂了口子,但每天收工时,看着经过我们的双手,变了样的校园,大家都笑开了花!
土山平完了,就该做细致活了,平地整路、轧操场、挖坑种树。别处静悄悄,只听见操场上依然热火朝天,高中男生拉着碾子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哪个得意啊!初中男生、女生不让干,说是力气小,真气人!我们初中女生只能在操场跑道上拔草、清石头,男生去挖坑准备种树。乘高中生休息时,我们立刻冲上去,不甘示弱地拉起碾子,是真沉啊!那也要拉几下体会体会。
大操场平了,可以踢球了;小操场平了,可以打篮球、排球了;校内有了整齐的土路,上下学不会绊跟头了;楼周围种了丁香、毕业树,校园里有了绿阴了。
靠自己一周的动手劳动,北大附中变样了,我们也在建校劳动中体会到劳动光荣,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
以后五年,直到65年建校劳动都没有停。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围墙修起来了,各种花草树木种起来了,北大附中彻底变了样!五十年过去了,我们修的围墙的砖垛依稀可辨,北大附中不再四面通风!昔日我们亲手种的小树已变成参天大树,绿树如荫,为学弟学妹们挡风遮雨;当年我们拉着碾子,在贾世起校长亲自指挥下修的校内柏油路,虽三经重修,但路基不变,看今日学子们每天徜徉于此,我们心中无比自豪!
当时附中还有养猪厂,每周都有半天劳动,在学校,我们清过猪圈、采过、剁过、煮过猪食;去生产队收麦子,干杂活;每学期还有半个月下乡劳动,吃住在老乡家。
最引以为豪的的是65年全市高一高二学生响应北京市号召,为解决北京市民的吃水问题,我们学校去怀柔茶坞挖京密水渠(以后再详述)。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这是60年代的教育方针中的一句话。劳动使我们尝到劳动人民的辛苦,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会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本领;劳动让我们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幸福,更珍惜、热爱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让我们在学校就能与社会接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我们这代人历经各种磨难,特别是68年的上山下乡,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农村的磨难,我们都能咬牙挺过来,而且一直保持乐观的精神,因为我们在学校都干过。 现在我们也已进入老年,还能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造福,这与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有关,我真心呼吁学校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培养劳动习惯,从小学会去社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这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