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64届2班傅书翰
1961年9月,我走进北大附中,高中生活开始了。当时我不满15周岁。有一天,负责生活的王老师走进教室,分别与包括我在内的四名同学核实出生日期,要给我和贾国平等其他三人发儿童补助布票。引得其他同学一阵哄堂大笑,我也感到不好意思。按规定15周岁以下就是儿童嘛!我们还是少先队员哩!我们四人真的领到了儿童补助布票。
第二年春天,我们四人都满15周岁了,附中的少先队大队委员会要给我们隆重的颁发“离队纪念”。64—2班的中队长手工制作了这张离队纪念,盖上少先队大队委的公章(见图)。我接过这枚小小的纪念卡,沉甸甸的,这是人生的一段里程碑,少年时代结束了啊!
新的生活开始了。
我们读小说《红岩》,团支部组织大家座谈,有的同学慷慨激昂,即席朗诵烈士诗抄;有的同学联系实际,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有的同学表示决心,长大永走革命道路。红色的书籍,红色的团旗,映红了一张张火红的脸庞。
我们经常搬着椅子,来到食堂,以崇敬的心情聆听老革命的经历,听革命传统报告,听陆平校长讲“一二九”运动,听尹校长讲抗大,好像吴运铎,高玉宝都来过。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做报告的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革命;什么是抛头颅,洒热血;什么是新中国来之不易。
我们学习雷锋,校园里到处洋溢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墙壁上贴着雷锋日记摘抄。我们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幸福。一个同学生病,大家都寻找能解决他困难的事抢着去做。1963年暑假,我留在学校,突然发烧,不省人事。好几个不是本班的同学,也不知道姓名,不由分说,推起自行车就把我送到北大医院,留下了人生第一次住院的经历。出院时,物理系的几个病友还送给我一本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扉页上签字写着:“小病友:做学习雷锋的好榜样,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那时的年轻人啊,那时的北大及附中啊,那时的气氛啊,那时的精神啊!火热!
我们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个个学会了“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我们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少年男子汉的宿舍里,几乎人人有一只针线包,缝缝补补,差不多都会。艰苦朴素为荣,吃苦耐劳为荣,勤俭节约为荣,拒绝享受为荣,这四个为荣蔚然成风。
我们学习解放军,曾有一段时间下课吃饭排队进食堂,今天听了似乎好笑,当年却锻炼了我们的纪律性。早晨6点30,集合哨子一响,各班整整齐齐开始跑步,7:00各自拿着外语书走到田野边,大声朗读。校园广播里经常响起“红米饭那个南瓜汤……”“一送哩个那红军,盖兹个下了山……”。每年我们都要到北大校园的打靶场放它几枪,使用的是小口径步枪,每人五发子弹,我清楚地记得我曾经打过34环。不是兵营,类似兵营。
我们自编自演节目,围坐在教室里共同度过1963年,1964年阳历新年的除夕夜,共同等到24点,师生一起在欢歌笑语中迎来新的一年。我们班的节目丰富多彩,朗诵曹禺话剧《雷雨》片段,旁边还有拿着铁板金等到高潮时,左右一摇,发出像惊雷的声音;女孩子唱起印尼的摇篮曲“宝贝,你爸爸在前方打击敌人,快睡吧,我的小宝贝”;我们自己排演的话剧《年轻的一代》,主题当然离不开阶级斗争,我演林育生,是个被教育的对象;忘记是哪个老师客串到我们班,唱起罗马尼亚歌曲“墙上的镜子请你下来,照照我的模样……”,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班主任老师褚再陞则一反教政治课时的严肃,亮起男中音的歌喉唱起黄河颂;演节目间隙大家一起做游戏,笑啊,叫啊,乐啊,喊啊……外面是数九隆冬,里面是春风拂面。试问诸君:现在还能找到几所这样的学校如此迎接新的一年?
在北大附中,我告别了少年,走向成熟。在这个大熔炉里我思考人生,憧憬未来。我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
1963年元旦过后,我在64—2班加入了共青团。改革开放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现在的时令语言,一辈子正统,没走偏过,走到哪儿,起码都是有用的人。北大附中那三年,正是人生观打基础的三年。将近半个世纪,我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关内关外,跟随我的物品一批一批淘汰,但这张离队纪念卡却一直揣在身边。它是我走向成熟的标志。如今已经“奔七”了,爷爷辈的了,却经常摆弄它,越老越珍惜。以前放在我的集邮册里,前几年我把它塑封好,当作我自己的文物。我还打算把这一段,讲给我的外孙和孙女听,他们都是少先队员了。
2010年8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