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亚男 李涛 片/本报记者 吴凡
“很多职校在炫耀就业率时,忘了‘育人’这重要一课。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是‘唤醒’,唤醒学生的自我,唤醒他们的成长意识,发动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日前,在济南举行的一场全国性职教会议上,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校长庚强斌“炮轰”高就业率。
在本科毕业生找工作都很不容易的今天,中职生95%以上的高就业率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问题?本报就此进行了调查。
两位职校生的职业规划
“先做上几年,多学些技术,然后自己开店。”
对于以后三五年的计划,17岁的陈煜江做了这样一个自觉靠谱的“职业规划”。
陈煜江和孪生哥哥陈煜利是潍坊商业学校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公交班的学生。在学了两年专业课后,今年他们开始实习期。兄弟俩并没有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按照学校安排去潍坊公交公司,而是自己找了一家4S店实习。
陈煜江所学的这个专业,以操作技能为主,学习汽车驾驶、维修、现代汽车新技术、故障诊断技能。
但在陈煜江看来,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根本不够用。特别是实训设备落后,学不到什么本事,“到店里,可以多学些本事。”
在2011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陈家兄弟荣获汽修专业第三名成绩,两人在家休整了一段时间,4月份找到广潍宝马4S店,计划几个月后到这家4S店实习。
为了比赛,陈家两兄弟要学的,比班上的同学多得多,比如二次维护,学校里设置的常规课程,“处理一般问题可以,复杂的就不行。”要对付这样的比赛远远不够。
潍坊商业学校在山东省的中职院校中可圈可点,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数和奖牌数居全国同类第一,学校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该校公交专业和潍坊公交总公司签订了协议,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初步走向大都是公交公司。
“公交是铁饭碗,不会倒。”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名时,把这点看得很重。但陈煜江一点不想去公交公司。
他所在的这个公交班,30多人,男生占大多数,按计划是到公交公司实习一年,当售票员,实习期的工资是1400元左右。实习期满三个月后就能转正,工资按线路不同,好点的,能拿两千多元。熬到21岁,就可以考A3驾照,拿到证,就意味着可以开公交车。“不过,这些男生很多熬不住,做不了几个月就走了。”陈煜江的同学单彬说。
18岁的单彬正在公交公司实习,跟的线路是21路公交,从潍坊市区火车站到河滩镇之间往返。早上4点钟起床,4:30左右坐班车去车场,5点左右打扫车厢卫生,然后吃饭,发车,回场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工作一天轮休一天。
“只是打打票,没什么技术含量。”单彬不打算走这个“上升通道”:熬到21岁,去考A3驾驶证,当司机。
她的打算是,先做着,还要到亲戚家公司帮忙,学财务,学经营管理,或者将来可以做自己的生意。
而陈煜江打算以师傅为榜样,在他实习的这家4S店,带他们的师傅今年23岁,高中毕业后工作,目前月收入4000元—5000元。“有的师傅工资六七千呢。”做个三五年也能这样,陈煜江喜欢汽修这一行,决定继续做下去。
“职校是管分配的”
隋雅琪和范芳芳是山东职业学院农业工程系新生,一个16岁,一个18岁。年龄小点的隋雅琪家住高密市区,是班里少部分城市户口学生之一。
农业工程专业3个高职班,1个中职班,隋雅琪和范芳芳念中职。这个班30多个学生,城市户口的学生只有少数几个人。
农业工程系中职班分不同专业,隋雅琪选的是“园艺”,但入学两个多月,她觉得有些尴尬:“这个园艺到底是什么东西?”
隋雅琪今年夏天参加中考,离高密四中的录取分数差一些。亲友们让她上职校:“现在,就算考上好大学也不见得能找到工作,学个技术也有一技之长。”
这几乎是每个职校学生一定会听到的话。“我们老师也常说,职校是管分配的。”两个女孩子说。
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字,山东2010年技校招生人数为14.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这一比例高于2010年底山东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85%的就业率。而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中职生平均就业率,则高达96.56%。
但工作对于她们来说,很模糊。范芳芳每次回家,父母都会问她,学得怎么样,能不能学到技术。
现实是,范芳芳学的是比较热门的“食品加工”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走向就是食品厂,“做各种吃的呗,饼干、雪饼。”很多学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最后都去了加工厂,民营的居多。
“每个人心里都不会没有理想吧,我们还小,现在想,以后还不一定怎么着呢。”范芳芳说,没有人真的不在乎,不说是因为“真的无从说起”。
“今天不说人生”
单彬的同学,多来自寿光、高密、诸城、莱州等地,半数以上是农村户口。平时,30多个学生聚在一起,说的多是娱乐、八卦和闲事,嬉笑打闹,却很少涉及未来。
在山东职业学院孙维富老师看来,职校生源日趋农村化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011年,全国中职学校指导性计划招生人数是820万,但实际上并不能招到这么多中职生。一项针对西部农村学生的专题调研发现,愿意上中职的人仅有22.7%,70%的学生选择读高中,即使没有考上,他们也愿意复读。这项针对41个国家级贫困县、2216名初中生的调查显示:上中职是农村初中生最不情愿的选择。
生源的问题,不只体现在城乡差异上。
单彬家庭殷实,父亲是区公务员。这个机关家属大院里长大的女孩如今很少回家。她住的那个单元,和她同年级的还有三个孩子,都在上高中考大学。上职校后,单彬就很少回大院了。她觉得,“自己回去,会被瞧不起的。”
和单彬一样,中职学校学生很多是中考选拔就被刷下来的,还有很多“问题生”。
“现在,180分就能上大学了,可想而知,职校生源会是什么状况。”采访时,不少职校领导、教师反映,现在职校的问题生越来越多,家庭原因、自身素质原因是一回事,心理是另一个原因。
“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习惯,丧失信心与动力。”对于这一点,潍坊职业学院老师鞠桂芹深有感触。
“这些学生中学毕业时,都才十五六岁,在职校经过两三年就要走向社会,时间上显然不够。”鞠桂芹所在学校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参加一些校园活动和比赛,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借以塑造自信心。
一些学校还会举行专家报告会、优秀经验交流会及一些座谈会,来树立学生的自信。
文/本报记者 张亚男 李涛 片/本报记者 吴凡
但这些,也只能尽量去做。“基础教育可以用7年的时间去培养塑造学生,完善他们的人格,但是职业教育只有两三年。”济南商贸学校校长庚强斌说,上述方法和手段,作用毕竟还是有限。
在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地区,一些中职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包括恋爱心理辅导。在新生第一课上,开设中专生角色扮演的专题讲座。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公共基础教学部李晓辉老师说:“职校生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鄙薄的精神压力,心理辅导有利于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做好自我规划。”
而陈煜江则是通过参加一次又一次技能大赛,渐渐树立信心的,但更多的同学在他眼里,还是混日子,不知道该干什么。
记者采访单彬时,一群男生路过,笑着和单彬大声打招呼,却拒绝坐下一起聊天。
“不行不行,咱不会拉(聊)人生。”打头的男孩子笑着跑远,边跑边开玩笑地说:“拉对象可以,不拉人生,不会拉。”
“很多职校在炫耀就业率时,忘了‘育人’这重要一课。”10月27日,在全国九市区职教协作会第二十四届年会上,庚强斌这样说。
用工荒下的繁荣
当这些“不谈人生”的职校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时,他们在一些企业负责人和老师傅眼里,还是一群找不着北的孩子。
今年40岁的李兰曾在齐鲁饭店做面点师,带过不少中职院校的实习生。
李兰的徒弟多是女生,十七八岁年纪,爱打扮、爱漂亮,爱对客人的衣着品头论足。有时候她们也会问师傅一些问题,比如一直干这个累不累?有没有考虑过干点别的?
李兰觉得,这些小孩很有想法,但大多数时候一些想法让人感觉不切实际,自己都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有很多学生给人的感觉就是混日子,挣点钱休班时就出去逛街买衣服买零食,上班抽个空就玩手机,一个月光电话费就得好几百。”
而在潍坊市一家电子企业的领导高层看来,他们从职校招来的,不少是“问题工人”。
这家颇有规模的电子公司一线工人千余名,常年缺工。今年,光潍坊某所职业学校到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就有400多名。
这家公司跟很多职业院校都有合作。生产电子产品涉及的一些高精尖技术,实习生往往不懂,只能从最基本的一线工作干起。但即使最基础的工作,事先也得培训两三天。
一线工作的简单枯燥,让刚出校门的学生难以接受。这家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苦笑着说,“都是三天的热度。”一段时间后,这些实习生就会出现懈怠感,有的直接辞职。“工作上缺乏钻研创新精神,应付差事。这样的也留不住。”这位负责人称。
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这里实习生的流失率能达到60%多。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不只是他们一家,很多企业都差不多。“工作是枯燥,没办法,性质摆在那儿呢。”现在很多企业用工荒,都在不断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但学生就是干不住。
“他们都期望找一份赚钱多,工作起来又轻松的工作。这怎么可能?”这位负责人认为,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是这些职校生走向社会后面临的很大障碍。在这方面,职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即便这样,很多企业也希望能把更多的职校学生揽到自家来。潍坊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今年3月曾对1000家各类企业用工状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这些企业缺工人数达到67546人。其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制造业等缺工情况最为严重。很多潍坊籍农民工都跑到外地打工,职校生顶岗实习,就成了一个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办法。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持续用工荒的状态下,很多老牌职校则持续保持了高就业率。山东职业学院今年春季的一次招聘会上,3000名学生面对12000个岗位。山东济南商贸学校一次供求会上,有些专业岗位需求到了10:1。这些职校中,商贸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抢手,而他们大多流向宾馆酒店当服务员,或是超市当收银员。在潍坊一家职校负责人看来,这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我们培养的不是农民工”
在济南商贸学校校长庚强斌看来,一方面是繁荣的就业率,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跳槽率”,这恰恰暴露了职校教育出了问题。
“好工人是什么样子的?能在一个单位连续干上三年,为它创造出价值,干得住、留得下、有发展空间的,就是好毕业生。”这是庚强斌给定的标准。这个标准,跟就业率没关联。
庚强斌指出,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存在着明显的“自己不尊重自己、没有憧憬、没有阳光”的情绪。普通学生用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的自我成长、人格塑造,中职生要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所以,中职教育的内容,比就业率的问题复杂得多。”
采访中,不少职校负责人直言,职校就是培养一线工人的。但在庚强斌看来,没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不成好工人。“供求10:1也好,100%就业率甚至更高也好,但整天跳来跳去,干不住,这样的就业率也没什么值得说的。”
用庚强斌的话说,目前的职业教育处于“欠账”状态。“都是原来一些薄弱学校改的,校园都是弹丸之地。”
济南市职业学校不仅城乡差异较大,资源分配也不均衡。济南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两个校区加起来,占地20亩左右;曾经的五职专、六职专,也都是十来亩的占地面积。
“看看济南一中多大?省实验中学多大?这么点地方,谈什么实地教学?谈什么育人呢?历城职专倒是大,200来亩,五职专信息工程学院也大,可是都搬到王舍人镇上去了。”一位职校校长说。
目前职校在校生65%来自农村,在庚强斌看来,他们不是被边缘化,就是根本感受不到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农村劳动力都要转移,往城市转,眼界、思维都跟不上,到社会上怎么适应?我们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不是农民工。”
2003年左右,国家开始发展职业教育,“春天是来了,可是观念还要慢慢改。”庚强斌认为,这种“欠账”还很大,各方面的都有。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