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原因:女生更适合当前评价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0日 15:14   新闻晚报微博

  ■原因

  女生更适合当前评价体系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一些口齿伶俐、反应快的女生就脱颖而出。上中唐校长调查发现,在小学低年级,男生在读、写、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发育明显晚于女生,有些男生和女生间发育相差两年左右,甚至一些男生的手指神经发育都晚于女生。这些生理发育上的差异,导致部分男生刚开始上学就处于劣势。

  交大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副主任医师江帆表示,现在,中小学上课采取“端坐听讲”的模式,让男孩儿感到束缚,一些象征男儿阳刚气质的特性,也与目前学校“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大相径庭。

  近年来,为何考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男生比例逐年下降? “除了整个社会努力倡导教育公平之外,还因为女生比男生更为 ‘听话’、更好‘管理’,现在强调知识记忆,考试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教育体系、高考升学体系中占据优势。 ”21世纪教育发展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分析。

  多位校长坦言,这个现象和当前的考试选拔方式有关。近年来,上海初中毕业生实行“毕业考”和“升学考”合二为一成“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并确定考试的选拔难度,基础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比例为8:1:1,其中,占80%的基础题都是考查学生答题的仔细程度、记忆力,这些方面的考查面试更容易让女生获得优势。 “我们现在的评分讲求的是标准答案,女生相对于更容易规范和得分,而男生粗心又好动,在规范方面确实不如女生。 ”复兴高中党总支书记陆磐良说。

  与生理心理发育相关

  除了选拔方式外,杨雄教授认为,这一现象的形成也与当代青少年男女心智分化、阶段特征、社会化发展速度、水平上的差异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一般认为,从胎儿起,男孩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都落后于女孩,直到青少年晚期,男孩才能真正追赶上女孩。在动作发展上,女孩的精细运动技能走在男孩前面。在身体发育上,女孩达到成年身高的一半、进入青春期及停止发育的时间都比男孩早。在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上,男孩的大脑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走向成熟。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人类大脑的两半球功能有差异,大脑左半球主管高级、抽象的言语思维,而右半球则主要处理空间、图像感知能力等非言语思维。男女两性的智力活动在大脑两半球的反应部位及发展与成熟的快慢是不同的。男性的大脑右半球在6岁左右就已经变得比女性更专业化,更具优势,而女性则要到青春期才出现专门化。因此,男性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女性强,倾向于从全局与联系来处理矛盾,比较长于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由于外在因素,女性的左半球优势被强化,逐渐倾向模仿,喜欢言语类活动,使右半球功能得不到及时开发利用。当然,这种观念只是就整体而言,并不是每一个男、女生都符合这一特征。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曾就男女大脑功能差异问题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分语言性和动作性两个部分进行。结果是在方向和位置的辨识、图形的组合等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而在语言表达才能、记忆力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女性要比男性强。

  ■呼吁

  改革考核选拔体系

  “目前,中考考查5门学科,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前两门的文科总分为300分,后三门理科的总分也是300分,但在初中阶段,文科和理科的课时却不一样。 ”唐盛昌建议,初中阶段,可以适当调整课时,适当增加理科学习的时间和内容,这对男生中有潜力者培养更有帮助。

  目前,考核选拔的体系不是男生的优势所在。江帆表示,目前,针对当前中考水平测试的局限性,沪上不少中学都在尝试,通过“推优生”、“自荐生”等方式选拔更多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的男生。很多男生在高中阶段的发展也非常出色。这些招生的方式值得在更多学校内推行。杨雄教授也认为,亟待改革现行教育评价体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的单一分数报告和“一考定终身”已不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形式的差异性需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考试评价模式;加快考试招生制度、评价内容和方法、考试技术服务领域等层面的改革;加快将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并举的探索。从唯学业成绩评价转向多元综合评估、从社会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入手,最终实现男女平等、和谐、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建议尝试“男子中学”

  市八中学校长卢起升表示,学校可以尝试将根据男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制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若干年前,该校就开展了《构建按性别编班的办学模式,促进男女学生和谐发展》试验和专题研究,并取得积极可喜的成果,在学校内部进行过男生班和女生班的试验,既研究男生教育的规律,也研究女生教育的规律,提炼男生教育的一些策略。

  如何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男生成长的环境,让男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开发,也是卢校长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接下来,可能会开设例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男生课程,这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号召力和顽强意志等。 ”卢校长说,等到今后条件成熟,能否考虑在基础教育领域尝试创办男子中学。在卢校长看来,在今天的中国上海,“男孩危机”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创办男子中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特殊尝试,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让男生在点上从女性“包围”中“突围”,以培养出一批富于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竞争、勇于担当、善于合作、全面发展的“伊顿式”的优秀男生。

  据卢校长分析,上海目前以性别组校的名校仅有市三女子中学,市三女子中学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的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然而,对应国际上优秀的男子中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目前缺失男子中学,而男子中学也完全可以成为上海基础教育新的名片。

  杨雄教授认为,加强“双性化人格教育”也很重要,“双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现在的不少家庭父母,为了增加社会生存的砝码,将女孩教育得越来越“强势”,男孩则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所以,家长对孩子需要进行更多的社会角色教育。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叫做‘双性化’发展。 ”

  男孩可否晚一年读书

  “如果可以,真希望让儿子晚一年读书。”家住静安区的钱女士日前感叹,她儿子今年入小学。上半年出生的男孩,在成熟度上明显晚于前一年下半年出生的女孩,自觉性方面也不如一些同班女孩,在学习方面,母亲替儿子感觉到了压力。

  对此,林紫心理机构总督导、心理学博士叶斌表示,这个现象是好事。以前,更多的家长们希望让9月份出生的孩子挤到前一年的孩子中提前上学,总觉得早一年上学,早一点工作好,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现在一些年轻父母愿意让男孩晚一点读书,出发点其实是爱护自己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是自我控制力还是其他方面,男孩在整体上的成熟度晚于同龄女孩。而中国眼下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都比较适合女生,坐得多动得少,记得多创新少,老师相对偏爱乖巧的孩子,这些都是女孩的特点。而男孩天生有许多精力需要消耗在运动上,如果学校幼儿园的运动内容不足,男孩势必会出现类似上课做小动作之类的行为。

  叶斌表示,这些家长“晚一年”的想法和实际行为,表明他们开始真的从孩子身心健康角度考虑了。这样的家长越多,就越有利于慢慢推动中国教育理念的变化。

  ■观点

  女生优势不代表“男孩全线危机”

  对于重点中学“阴盛阳衰”现象的加剧,杨雄教授的观点很鲜明——经验事实和实证数据表明,“女生学业优势”逐步显现,但并不直接暗示“男孩全线的危机”,我们应该理性、平静地看待女生进入大学比例上升以及女生学业成绩超越男生这一现象。“即便是女生学业成绩好,也不一定代表男生下降。更多表明性别差异在缩小,这是社会变化发展的总趋势。 ”

  杨教授分析说,在目前教育体制与考试制度背景下,我们所称的“男孩危机”,更多是“男孩学业劣势”现象。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女生在学业成绩方面总体上已处于优势状态;但到了大学阶段,男女生发展却呈现“势均力敌”和“各有千秋”;在进入职场后,由于不平等的就业和社会分工制约了女性身心发展,女生优势伴随年龄增长将趋于减弱,男生优势却逐渐显露。

  “往年的就业资料表明,在毕业后的求职就业方面,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低于男大学生。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中小学要‘拯救男孩’的话,职场上更应该优先‘拯救女生’。 ”杨教授将这一男女社会性别发展速度形象地称之为“剪刀差”现象。 “可以说,大学就是这个剪刀差的分割点,男生逐渐往上走,女生可能开始走下坡路,这可能更符合时下我国男女生性别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状况。 ”

  他还提出,在关注“‘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同时,应该注意区分 “男孩学业劣势现象”与“中国男孩存在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区别。伴随年龄增长,男女生性别发展更多呈现为“各有千秋”,有些领域女生占优势,有些方面男生占优势。男女生心智发展速度、水平的差异,既有先赋性因素,也有后致性因素。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发展主流化进程,男女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中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