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想龙 上海市崇明县民本中学
我在高一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语文学习的现状与困惑,其中一个问题是:请你写出在过去语文学习的记忆中,最令你感到幸福和痛苦的事情。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幸福记忆可言,却有近八成学生认为作文对他们来说是最痛苦的事。
“没什么可写”,是学生在写作中碰到的最大困难;而“写什么”和“怎么写”常常让学生觉得写作“无路可走”。这种“困境”,不仅在高一起始年级有,高三学生也深有同感。
“没什么可写”,真实地反映出写作目标的“不定”和“无序”。如果说写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那么目标却可以是有序列的“简单”。首先,表现在每次写作教学,教师可以在仔细分析学生写作实情的基础上,制定并告知学生本次写作的教学目标,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自己个人的小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并领会每次写作的具体要求,学生则要在达到要求的同时,仔细比对目标的达成,提升写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其次,教师要把阶段目标分解到每一次写作计划和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从目标到能力的转化,尽可能注意继承性、阶段性和实效性,而不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在大目标和小目标不断循环和达成的简单往复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目标就可以实现从单一到多向、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直至走向成功。写作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无疑都是一件苦事,是一场艰巨的思想和脑力劳动,蕴藏着智慧与艺术。
写作是学生个体生命自由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作文题的要求下,个体生命不断释放和演绎的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形态。而写作教学过程常常与技巧、模式、套路等有一定关系。教师从命制作文题到要求学生写,往往要经历审题、选题、素材、立意、导写等主观性的干预行为;从批改到讲评作文,则显得更为复杂,需经历面批面改、学法指津、升格训练、范文引路等一系列过程与环节,这些主观行为都成为了滞缓写作频率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写作过程应该是“简单”的。关键在于写作能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否以生活为写作对象,用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而教师只不过是写作过程中的“倾听者”和“守望者”。尽管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教师不必害怕,因为学生只有会“犯错误”,才会更加善待“错误”。
当前,不少学生对于写作都怀有一“懒”、二“怕”、三“等”、四“逼”的心理结构。学生“懒”写作文源于“我写不好作文”;“怕”写作文是因为“作文是给老师看的,是为分数,为考试而作”;“等”作文是由于“提高分数不是那么容易的、升格是遥远的事情”;而“逼”作文则是因为“写得多不如写得精”的写作心理。
这些学生显然没有认识到:写作是简单的真实,文章是为自己而作的,它能够让自己在闲暇之时能够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而老师只不过是学生写作以及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驿站,让他们在遇到困惑时,能短暂停留下来休憩与充电。
写作背后的“简单”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会了把写作中的真实与问题、失败与痛苦写在背后,把成功和喜悦写在脸上,并懂得与他人分享时,学生在作文的道路上一定会留下美好的记忆,甚至是宝贵的财富。其实写作很简单,只要日积月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不让作文的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性情,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来。被“逼”或投机取巧写文章,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而这一切都要靠自觉,这一切都要归于“简单”。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