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词条解释,全日制教育是一种全天候教学的体制。参加全日制学习的学生,在上课时间内无疑应该定时开学、定点上课、定点放学。然而,记者在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采访时却了解到,这里的“全日制”中职生大多在外打工,有的一学期才上两次课,每次几天,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这些外出打工者被登记为“全日制”中职生的内情是什么?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又如何?农村中职教育有哪些苦衷?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学期上两周课就能拿到毕业证
3月21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沧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一份2011级新生注册情况登记表上注意到,当地海兴县青年农民接受中职教育的人数可谓猛增。
登记表显示,仅海兴小山乡、香坊乡、辛集镇、苏集镇4个乡镇,2011年就有480名约20~35岁的青年农民,成为该职教中心“全日制”中职生。
其中小山乡付庄子村一村就有98人。该村“付”姓“长”字辈:付长青、付长志、付长林、付长乐……更是19人一同成为海水生态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最年长的33岁,年龄最小的18岁,相差整整15岁。
在注册情况登记表中,这480人全部注明为“学制三年”、“全日制”、“职业中专”。
“这480人都属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学生。”沧州市职教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该校2011年共招收全日制涉农专业学生584人,其中海兴一地就达480人。所学专业集中于“海水生态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
“招生通知是村干部通过大喇叭在村里广播的。”对于当初招生时的情况,海兴县小山乡山后村村委会主任刘洪昌至今还记得,招生要求很简单:初中毕业、年龄在20~35岁之间。“不收学费,还给发职业中专毕业证。”仅2011年秋季在山后村就招收青年农民63人。
然而,在生源情况一派大好的背后,记者也了解到,每年4~10月,山后村几乎所有青年农民都在外打工。“20~30多岁的青年,正是养家糊口的年龄。”当地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3月21日,记者来到该村采访,2011级“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学生、山后村村民刘立明的母亲就告诉记者,刘目前正在外地打工,半个月回家一次。经她辨认,63人中绝大部分都和刘立明一样,目前不在村里,在天津、沧州等地打工,只在年节才回家。
这些青年农民长年在外,又是如何接受“全日制”中职教育呢?
作为刘立明的中职“同学”,山后村村民刘金亮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第一学期,他们这些“全日制”中职生,共上课两次,每次5天,地点就在该村小学。每天从上午9时~11时,下午3时~5时,共4个小时。考试也共有两次,由于外出打工,刘金亮有一次考试未能参加。
在采访中,有当地农村青年对记者“实话实说”:这样的中职教育在当地受“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本不上课。“不收学费,打工挣钱不耽误,3年期满就可以拿到中职毕业证。”“有个中职毕业证,外出找工作就会更硬气。”他强调说。
记者在海兴县调查发现,沧州市职教中心招收的这480名“全日制”中职生,都是“基本不上课”。
实际课时不足教学计划八分之一
按照当地农村青年指引,3月22日,记者来到负责这480人教学工作的海兴县农业技术中学。这是河北省所剩屈指可数的几所农业技术中学之一。记者采访时正是上课时间,但是,每间教室门上却都上了锁,校园中也难觅学生的身影。而在一排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旧平房墙上,一块崭新的沧州市职教中心涉农专业授课点的牌子,倒显得颇为抢眼。
“目前学校已没有‘全日制’在校生。”该校一位教师告诉记者,而与沧州市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招收送教下乡的“全日制”涉农专业中职生对这所面临生源“绝境”的学校而言,可谓意义重大。
该校副校长何长文告诉记者,沧州市职教中心在海兴招收中职生已有3年,可与海兴农业技术中学合作却是第一次。“之前都是和海兴县职教中心合作。”他介绍说,由于海兴县职教中心2011年也取得了相同招生资质,沧州市职教中心才转而和海兴农业技术中学合作。
即便是“送教下乡”的涉农专业中职生,招生大战依然激烈。“我们招收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海兴东部乡镇。”何长文解释说,该校校长曾在东部某乡镇担任过多年乡镇干部,凭借良好的人脉,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支持下,该校才得以在2011年秋季招生480人。
而招生人数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有关部门给学校的拨款数额。
记者了解到,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国家助学金135.9亿元,其中投入免学费资金79亿元,覆盖了395万名中职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已经全部实行免费政策。
“国家在免除涉农专业中职生一年1000多元学费的同时,也会将这部分费用按时拨付给学校。”何长文告诉记者,由于是和沧州市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涉及这480人的相关拨款,自然二所学校会进行分配。“分配比例目前还没有商定。”何长文补充说:毕竟今年是第一年。
至于对这480人的教学安排,何长文向记者出示了“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显示:本学期教学时间为16周,复习考试两周;公共课模块各课程均为必修课,共计450个学时;专业课模块也为必修课,共90个课时。
而实际教学又是如何开展的呢?何长文介绍说,他们将这480人分为4个教学点,组织教师到这4个教学点轮流授课。“每次每个教学点两天,上学期一共搞过4轮。”
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按照1天8个学时计算,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实际教学课时竟然不足计划课时的八分之一。
而在记者翻阅这些学生的试卷时,发现一个需要回答5个要点的简答题,有人答了3个要点也被划了“√”;而这些考卷,竟大量出现雷同试卷。
为此,该校一位教师解释说:考试要求是“闭卷”的,但有学生作弊却是难免!
学生助学金是笔糊涂账
“如果生源充足,我们肯定不搞涉农专业。”3月22日,沧州市职教中心负责招生工作的副校长刘彦文一见到记者就表示,先后与海兴县职教中心和海兴县农业技术中学联合搞“送教下乡”,实属面临生源压力的无奈之举。
她介绍说,连续3年,有关部门给沧州市职教中心下达的招生计划都是1500人,而实际每年招生只在1000人左右。“虽然没能完成计划,但稳定住了1000人。”
而在这1000人中,涉农专业学生所占比重可谓举足轻重。2009年“送教下乡”的农村青年为312人,去年为326人,今年更是达到了480人。“几乎占据了今年招生数的‘半壁江山’!”而对于身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沧州市职教中心来说,“全日制”在校生数量和学校占地面积无疑是保住国家级重点的两条“硬杠杆”。
根据相关规定,“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达2000人以上”方能参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无疑该校的“全日制”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学生确保了该校“国家级重点”的底线不失。
对于“是否知道这些学生实际教学课时不足计划的八分之一”这一问题,刘彦文表示:学生的到课率的确是个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中职涉农专业学生除免除学费外,每年还享有1500元的助学金。
“2010级学生助学金已经发放到银行卡里,但是卡还没有发到学生手上。”为此,刘彦文解释说,虽然在发放的助学金中包括海兴2010级近300名“送教下乡”学生,但沧州市职教中心一直不知是否该将助学金发给他们。所以即便是已经入学一年半,他们助学金的银行卡依然锁在学校会计室的保险柜里。
近300名2010级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学生又是否知道助学金一事呢?根据该校提供的学生名单,记者随机拨打了家住海兴县苏集镇翟王文村的蒋艳凤的手机。蒋表示,对于助学金,她只是报名时听村支书说过:每年会给钱。但是不是发放、具体数额,她并不清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