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
■本报记者 李凌
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长期从事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较深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张梧华指出,目前社会上,包括教育界,对高中国际班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记者:国内高中阶段引进国际课程经历了哪些阶段?现状如何?
张梧华:打个形象的比喻,高中阶段引进国际课程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找食吃”,面对社会需求和国际化的需要,很多学校饥不择食,抓到一个国际课程便引进来,这段时间,诸如中澳班、中新班、中加班,一下子涌进来很多国际课程;第二阶段是“找好东西吃”,学校选择国际课程开始有一定的目的性,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IB、A-level开始流行,以及后来者居上的美国高中课程加上大学先修课;到第三阶段,便开始“讲究营养”,开始探索课程的融合,吸收借鉴国际课程中的优质资源。目前,国内办国际班的高中不少,但大多数处于第一、第二阶段,真正处于第三阶段的不多。
记者:社会上对高中国际班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出国留学(微博)班,有人说,公立高中办出国留学班,挤占了公共教育资源,你怎么看?
张梧华:把国际班叫做出国班,这恰恰体现了社会上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认识误区。我们现在讲教育国际化,但国际化绝不等于出国化、西方化。公立高中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仅以送学生出国为目的举办国际班,那就是在挤占公共教育资源。公立高中使用国家的资源,优秀教师数量有限,办学设施的数量有限,国际班占用了,普通班的学生就没机会享受了。
不过,如果在国际班任教的中方教师能够充分比较和融会贯通中外课程,成长为国际化的教师,如果通过办国际班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共享,促进公立高中的课程改革,那这样的占用就是一种有意义、有回报的投入,其社会价值显而易见。公立高中办国际班,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
记者:什么样的更高追求呢?
张梧华:公立高中办国际班,在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应该借助外力,瞄准课改、教改。当前,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离不开高考(微博)指挥棒的限制。现在的中外合作办学,让学生、家长还有老师都摆脱了高考升学的压力,就应该大胆地进行探索,打破以前观念、机制上的误区,从国际课程中吸收营养,最终推进自己的课改、教改。中国的大学也可以从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在中国各地高中国际班的招生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推动力。
记者:公立高中应当怎样通过办国际班来促进课程改革、实现国际化呢?
张梧华: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国际班正在对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学生进行观念的洗礼,一些学校已经形成国际化氛围,甚至走出了应试型思维。公立高中开办国际班,应当把它当作课程改革的试验平台,当作培养师资的广阔舞台,当作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基地,当作公立高中“走出去”的试验田。现在谈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最终我们的高中也要走出去,开发并在国外办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国际课程。这样的课程,必然是具有普适性、多样性、选择性、发展性、创造性、超前性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