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说: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31日 09:09   中国教育报
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

  中职和高职间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各自为政、招生模式自说自话……亟需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综合纠正,在顶层管理上进行系统化设计。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如何让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使之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是职教战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王寿斌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地根据这一要求,全力推进职教改革,积极尝试“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面向中职和高中毕业生的“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2012年,全国多个省(市)召开的年度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列为职教改革的重中之重,凸显了省级政府在推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的态度和决心。

  毫无疑问,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创新改革的目的和制度设计的初衷看,中高职衔接本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微博))“三方共赢”的改革新政,实行中高职衔接理当是大势所趋。然而,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中高职衔接工作却并未出现预期的“火爆”,而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若即若离“两张皮”。具体表现为“冷热不均”现象明显,即中职“热”、高职“冷”,教师“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等等。

  何以如此,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从总体上看,中高职衔接的阻碍因素很多,其中不乏诸如中职免费读书而高职学费偏贵、中职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等外部原因,但更重要的瓶颈则在于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各自为政、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等内部原因,亟需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综合纠正,在顶层管理上进行系统化设计。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高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获取大专学历,而且对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就业质量寄予较高的期望。但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原因和师资瓶颈制约,并不具备举办高等学历教育的丰富经验,有些连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模棱两可,甚至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与中职学校出现“倒挂”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质量也未见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很多人便不愿意白掏这个“冤枉钱”。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读高职不是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反正也读不‘通’、读不到‘顶’,不如不读”。

  二是专业设置无法精准对接。眼下,中职高职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已成阻碍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因素。在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新增专业85个,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22个。这些专业设置更多地强调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专业与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在具体操作中,各个学校还会突破这一框架进行一定的“创新”和“边缘化”,使得中职专业设置时新而庞杂,与时代更合拍、与市场更吻合。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则始终执行着2004年12月的版本,全部目录共分19大类、78小类、532个专业,如果需要新设或更新专业,都有比较严格的论证审批限制。显然,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目录,中高职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也都很不匹配,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被迫放弃升学选择。

  三是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当前,在高职生源严重萎缩的大势之下,高职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的呼声日高,但从近几年的试点情况看,高职入学的成绩“门槛”拆除以后,虽然能让一部分差生“顺利”入学,但这并不会引起更多学生“鱼贯而入”,相反却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高职的声誉和吸引力,导致很多学生“不敢来”、“不屑来”、“不好意思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会想方设法组织各种考试(笔试)或测试(面试),既防止鱼龙混杂,使生源质量下降,又维护了学校的声誉和品位。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好考试,让该来的来,不该来的不得进?由于目前中高职教学内容不一致、要求不一样,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重高、难度大,未能体现职教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报考。

  四是中高职衔接的“接口”有待拓宽。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校实现由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的主要手段,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却局限较大,有待拓宽。如在衔接对象上,只局限于正规学校教育形式的衔接,而没有吸纳中职有深造需求的往届生;在衔接内容上,只限于中等与高等学历的衔接,而没有重视职业能力的衔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体现不出中职与高职的差别;在衔接时间上,没能顾及到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因素,在讨论并落实具体“衔接”事项的关键时候,学生都不在学校,客观上也减少了中职学生的参与度;在衔接管理上,也较多地存在“刚性”过高而“柔性”不足的问题,在目标导向、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探索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与高职之间难以顺畅衔接,不是我们的理念跟不上,也不是思想需要解放,根子在于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标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特色、互相贯通、有机衔接融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基于“学历嫁接”的教育层次上的简单衔接,更不是基于生源因素的应景之举。我们必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这是中高职衔接的灵魂。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