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沙中考试卷解析:文科试题讲究人性之美

  2012年长沙市中考(微博)英语命题反映了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有效避免了命题中常见的“繁、难、偏、旧”的现象,努力使命题要求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保持一致。具体命题思路如下:

  英语

  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体现综合性

  命题以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为宗旨,真正落实“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来做事情的能力”的评价指导思想,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考查内容包括:听力技能,知识运用,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四大部分。

  二、展现时代性

  根据命题原则精心选择语言材料。所选材料地道、鲜活,符合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社会热点、兼顾地域特色。而且体裁多样,不仅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还有形式多样的应用文。选材涵盖了有关社会、生活、科普等方面的许多话题。如:时尚iphone手机、2012伦敦奥运会、自然科学等的语篇阅读关注当前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热点问题;感恩节话感恩、名人成长故事、学生生活自理现状、健康意识、理性交网友等既体现青春励志、和谐关爱,又关注对学生身心发展与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目标的落实。

  三、倡导语境特色

  试题设置严格遵循语言的语境特色。不孤立地考查某些知识,不机械地考查对知识的记忆。所有的对语言知识点的检测都采用较为真实的材料来考查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而不是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考查对某一个语言知识点或者某一语言微观技能的掌握情况。例如,“知识运用”的第一节“单项填空”,就彻底地摆脱了传统的“词汇 + 语法”的模式。各题都设置了具体的、真实的语境,使得试题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体现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

  四、兼顾趣味性

  本试卷语言材料选择还注重了趣味性。有趣味性的语篇能激起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致。如自然界奇妙的颜色、美国小朋友眼中的感恩节、时尚手机脱销的景象等,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学生在阅读做题的同时,也是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品析美文的过程。

  五、凸显工具性

  试卷突出了对学生处理语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能力的考查,并兼顾了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安排了大量配有真实图表的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图表信息与语义信息的转换、处理能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试题编制方式,不仅有利于科学地考查学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大大舒缓考生紧张的情绪。

  六、渗透人文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试卷充分考虑语言的文化性,除考查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外,试卷注重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考查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彰显了语言的文化性。

  七、照顾差异性

  试卷充分考虑各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身心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尽可能避免因学生生活经历的差异而影响试题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八、确保科学性

  试卷的设计遵循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确保考查内容的覆盖面、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科学控制题量和难度。根据所设置试题考查的目的和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水平都能得到全面、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充分发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水平鉴定和选拔的功能。

  历史

  注重知识系统性,鼓励多元思维

  一、题型分布科学、合理、均衡

  今年中考命题充分体现了《2012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文科综合(历史科)考试说明》的精神,严格落实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目标与内容要求。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乡土史七大板块中,本次试卷考查的知识值分别为:25分、20分、10分、5分、15分、15分、10分,考试内容覆盖面广;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乡土史四大板块中均有选择、判断与主观分析题,题型分布科学、均衡。

  二、注重对历史基本概念、基础史实的考核

  历史基础知识是构建历史思维的基石,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源泉。全卷以基础知识为考查基点,如第14题、30题、31题、32题等,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赤壁之战、九二共识、大化改新等基本概念的认识和基础史实的了解。

  三、充分体现时代性、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试题在题材选取上注重联系当今世界重大时事,强调现实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鼓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四、注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考试命题过程中,尽量注意避免考查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线和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和认识。

  五、注意贯彻多元史观理念,鼓励多元历史思维

  试题在制题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发现历史规律、诠释历史价值。如第42题“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将英国、美国、苏俄、中国等多个大国历史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充分体现了用全球史观来看问题;将“自由资本主义贸易模式、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连贯起来进行考查,注意用现代史观来反思问题,总结经验与教训;同时这一道题目的设计还充分注意了从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等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

  思想品德

  主观题没有固定死板的标准答案

  一、紧扣考纲要求,统筹教材考点

  本卷所考知识点能力层次要求必须与《2012年湖南省初中毕业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纲)完全一致,并突出对运用和理解层次知识点的考查。整卷试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80左右,试卷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比例分别为7:1.5:1.5,试题知识覆盖面必须达到或超过考纲要求,兼顾学科内容六大板块(心理健康教育约12分,道德教育约24分,法制教育约19分,国情教育约26分,时事约9分,生命与健康教育约10分),三学段(初一约20分,初二约28分,初三约35分),必须确保生命健康教育和时政教育在试题中分值比重,突出国情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题型与考纲要求一致,主观题答题语言源于教材和材料,答案完整,科学性强。

  二、注重思想导向,彰显德育功能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试题坚持“以人为本”为主线,强化思想品德教育。从试题的最后呈现形式来看,材料选择、情境创设、问题设置、语言表达更贴近学生年龄、心理、认知水平,体现“以生为本”的试题设计理念;试题设计相应的答题提示;主观题的答案设置多角度、多层次,没有固定死板的标准答案,而是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主观题都采用了比较温馨的语言创设优美的答题情景。这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试题不仅具有人文情趣,也体现了思想品德作为德育学科的人文价值。

  从考查知识和德育导向来看,试题考查了考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国情国策、权利与义务、生命健康权利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意在引导考生自觉增强国家意识、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关注自身健康成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等。试题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考查时,十分注意从正面引导。

  三、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本卷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关注考生身边的生活、关注考生自身的成长。试题全面反映了本学年度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中央一号文件、粮食八连增、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纪念辛亥革命六十周年、反对网络谣言等重大事件。贴近学生生活题材的有公交广播、网络发帖、学雷锋、校园安全、寒假社会实践等。同时,以长沙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长沙校舍安全工程、雷锋故乡学雷锋常态化、长沙文明城市建设以及长沙一江两岸的重点工程建设等本地重大事件进行了重点考查,由于试题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考生感到亲切,努力营造温馨的考试氛围。对时政热点的考查,注意了显性材料与隐性材料的结合、现时热点和长效热点的结合。

  四、试题注重基础、形式灵活、有所创新

  中卷试题要尽量做到语言简洁精美,表述准确无误,试题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十分注重细节。本卷试题创设情境优美,角度新颖、设问形式灵活多样。在试题中对考生进行了辩证思维能力、合理提取信息能力、有效调动知识的能力等的考查。所考内容实现了与高中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衔接,使试卷在体现义务教育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发挥了中考的双重作用。试题采取了诗词、漫画、图表数据、时政热点等多种形式的题材,采取了开放、探究、归纳、演绎等多种设问方式,注重能力考查。能促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本卷在在制定考试双向细目表的基础上,理清命题思想,十审十校,力图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相统一,在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等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