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各地均衡配置生源,按学生居住地就近入学,大部分县基本实现了‘零择校’。”7月30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的反馈意见,并将提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最后认定公布。(8月1日《中国青年报》)
浙江实现“零择校”,虽然前面有个“基本”,但还是振奋人心,甚至有些让人不敢相信。把浙江经验全面推开,让“零择校”普遍开花,是人们的普遍希望。浙江的经验,主要是通过下发红头文件“不准择校”。可下发红头文件的地方并不少,为什么浙江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浙江抓到了重点。
择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择校,常常通过“递条子”形式出现;另一种是金钱择校,直接拿钱交择校费。其中,权力择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义乌一所名校的校长称,过去“收到的‘条子’上到国家部委,下至义乌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局”。“条子”泛滥可见一斑。官员的孩子都上好学校,又有多大的精力和动力,去关注普通人家的孩子?解决了权力“递条子”,不一定完全解决择校问题;但不解决权力“递条子”,肯定解决不好择校问题。可喜的是,在浙江,现在不仅书记、市长带头不“递条子”,而且局长、校长也主动抵制“条子”。
这种对原则的坚持,体现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值得所有地方学习。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人担心:在当前权力无处不在的背景下,书记、市长们有没有这个觉悟,局长、校长们能不能挺住?或许书记、市长好办,他们一般不在本地为官,那些身在当地、手有实权的官员,会心甘情愿地让孩子上一般的学校吗?而且择校对有些局长、校长来说,也是换取资源的一个硬件,他们愿意放弃蛋糕吗?
事实上浙江的“零择校”,此时也受到了不少怀疑。现实中,很少见到官员的孩子上一般学校。有网友直言,请官员们出来走几步,特别是那些手握实权的官员,不妨公布一下,自家孩子在什么学校上学。只宣布“零择校”,不公布官员孩子上啥校,想要人不议论很难。
让孩子有一个好学校上,是所有人的期望。官员希望孩子能上好学校,人之常情,其心可解,只是“递条子”实不足取。倘若现实中,学校没有好坏之分,那么官员又何必“递条子”,又怎么可能产生择校问题?实现公平教育,打破教育资源不公平,这才是关键。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没有人千方百计择校了。
学校之间的差别,说到底就是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的差距。此前有报道称,上海让师资比较强的学校的老师,到比较弱的学校执教,以此改善教育水平偏差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在师资和教育资金的分配上,刻意向乡镇小学倾斜。这些做法假如能够坚持、推广下来,当有一天,家长[微博]们发现,身边的学校一点也不差,又怎么可能去想择校呢?
“不准择校”不如“不想择校”,没有名校也就不会择校。关键还在于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甚至向弱势学校倾斜。所有学校都很好,那有权的也就不必“递条子”,有钱的也就不想“买位子”了。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