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观察
昨日,广州异地中考[微博]政策尘埃落定。相关方案规定,从今年开始公办普通高中拿出8%的招生名额来招收非本市户籍学生,2014年~2016年为过渡期,对其父母的职业、住所等不做硬性要求。2017年起将对孩子父母具体条件实施明确要求。
异地高考[微博]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教育问题涉及民生,广州是一个外来人口大量聚集的城市,随迁子女的求学需求不可忽视。其次,这一问题也涉及公平。按理来说,外来人口只要为广州的发展做了贡献,理应享受对应的公共服务、教育权利。但眼下公办高中能提供的学位是有限的。换言之,蛋糕总量固定了,怎么切体现了一个城市包容开放的程度。
8%,此次方案切下的“这一刀”,尽管或许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但已能体现出政策的诚意。按照部门的说明,这一数字接近近年来非本市户籍学生招生比例的平均数,从兼顾各方利益的角度来衡量,这可能是眼下的最优方案。
然而,在三年的过渡期内异地中考也许不会对现状产生太大冲击,但在三年过渡期后甚至更远的未来,这一政策却可能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比如过渡期后对非本市户籍学生的门槛条件一旦开始生效,很有可能造成满足条件的学生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单独二孩的政策已箭在弦上,长远来看考生总量也有可能增加。此外,异地中考是异地高考的配套政策,而目前高考也在不断改革之中。几天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表示,高考可能一分为二,采取技能型、学术型两种模式。异地中考又怎样对接高考模式的转变呢?
总之,在如此之多的变量条件下,要让计划赶得上变化,要将异地高考真正做成民生工程,政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继续拿出诚意。这体现在广泛听取民意,争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上。比如在此次异地中考政策制定过程中,广州就召开了两轮意见征询会,听取了学生家长[微博]以及教育界人士的意见。
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行动上拿出保障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措施。应该看到,无论是否本市户籍,学生和家长们多是冲着名校而去。如果教育资源投入更加均衡,学校之间差距缩小,招生压力也能相应摊薄。而往更深一层思考,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投入,与清晰的规划思路分不开。将外来人口求学需求纳入广州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加以前瞻性的建设,将蛋糕做大,将蛋糕做得更合不同人群的口味,或许要比所有人都来分一个蛋糕要好得多。
(章门仁)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