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安京京 文并摄影
在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课堂与工作场所融为一体,学生与预备技师的身份合二为一,青春与汗水在这里相遇,梦想与未来在这里交错。一座座看似普通的教学楼里不只有普通的教室,围绕着3间大师级技师工作室,一个个车间、厨房暗藏其中,恍若让人穿越进一座微观的工业城市。机电、轻工、服务三个分院合一,造就了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完备的专业体系。在这里,你一定不难找到那个想要的自己。
数控:“工厂”里的课堂
“学校数控加工专业是全市中职院校中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副院长张桐林说,该专业与北京第二机床厂、北京青云航空仪表公司、中国航空科工集团合作,把企业的生产线挪到学校,承接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按企业标准验收。在这样的锤炼中,学生的专业技能突飞猛进。
“蹭蹭蹭”,走进杨朝辉首席技师工作室,耳边传来了尖利的摩擦声,几位学生手持锯子正在猛锯台虎钳上的钢板,钢板足足有一厘米厚,金属碎屑顺着缝隙缓缓落下。一分钟的功夫,学生只锯了几毫米深。男同学拉锯的动作迅猛,速度极快,每拉一阵就要停下来擦汗;女同学拉锯的动作刚中带柔,频率略慢却更持久。
杨朝辉说,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入校要先拉三年大锯,有些家长[微博]看见了觉得很不解。“就干这事儿?真没意思。”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行当里有句俗话叫做“百日斧子千日锛,大锯只要一早晨”。拉大锯上手很容易,学精却很难,手劲儿的大小深浅不靠反复体会琢磨是很难拿捏的。练不会手工操作,数控加工编程的学习都会受影响。这就和少林寺的和尚打桩一样,日复一日锤炼的不仅是技术,磨的是性子,找的是感觉,练的是耐心。可别小看钳工这个行业,装导弹、装火箭、装飞机都离不开他们。
在江伟数控中心操作工(多轴)首席技师工作室里,学生代庆辉正在一个数控机床旁操作,几根手指犹如弹钢琴般飞速地在键盘上滑动,虽然看上去俨然已是一位“熟练工”,但他谦虚地说自己也只是掌握了铣工的技能,车工他可玩不转,即使是可以设计精密机械的专家,没学过这些工种技能在机床前也只能干瞪眼。
数控车间一角,挂着一面锦旗,工作室老师曹怀明说,该工作室与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设计师和技师的关系犹如大脑和双手一般。很多专业设计师脑海里的创意,只有在这里通过他们才能实现为成品;很多设计要求误差0.001毫米,只有技艺高超的技工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而在车间另一侧,一个班的学生正在学习理论知识。曹怀明说,现在数控专业的教学没有严格的理论课和实操课之分,教室与车间也融为一体,每门课一般是研究课题的形式,学生上课就在机器旁边,学完理论马上动手操作。
学校招办老师顾永红介绍,学校的数控专业光实训室就有8个,还包括2个首席技师工作室。在校期间,学生会在这里度过大部分时光。
烹饪:厨房里的梦想
在一间奶香扑鼻的厨房里,几个身穿白大褂、带着厨师帽的人正在进行烘焙面包前的准备工作,这是工贸技师学院服务分院里的一堂西式面点课。称面、切黄油、剁橄榄……全部流程老师没有指挥一句,全由学生自己完成,俨然是一家高端大气的西餐厅厨房。
烹饪系主任潘宏亮说,学校的烹饪系是建国后北京市的第一家,学校中餐是老牌,西餐是新兴。为办好这个专业,学校下了大力气,送专业老师去英国留学[微博]4年,从企业一线引进名厨当教师,很快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教学环节,学校与社会企业展开合作,全聚德、北京饭店等知名餐饮企业的烹饪大师会定期走进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传授技能。从企业名菜名品的研制,到专业理论知识,还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都有涉猎。
服务分院招办主任李洪涛介绍,一个班30名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烹饪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从市场调查到采买再到加工制作,乃至最后的销售,都有专门的小组操办。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大堂经理,有的是厨师长,有的是打荷工,有的是服务生,每个位置都有自己该干的事儿,都能找到不同的乐趣,都能掌握不同的技能。一条龙学下来,学生一个个都变成了“全才”。
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中餐学生课上炒出的菜,会被当作午饭卖给学校老师。由于数量有限,需要提前预定,学生会提前一周定好菜单,然后推销给老师,虽然只是练手的菜品,却受到老师的欢迎。有些老师一个人就订了好几份菜,还有不少人订不到,后来学校只好出台新规“每人最多只能订一份”。吃完了还不算完事儿,订菜的老师要给出评价,提出建议。头一天菜品的问题会直接反馈给当天的授课教师。老师并不是简单地直接指导学生,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后再来把关。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足以应对将来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学习制作意餐的于成瑶说,在工贸学烹饪,学到的远不止是厨艺,从食物营养、厨房管理,各方面与烹饪有关的知识都有涉猎。这里的老师平易近人,却对学生在厨房里的一举一动有严格要求。多年的学习不但让他做得一手美食,更让他从师父的言传身教里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厨房绅士”。
服装:绣坊里的未来
走进轻工分院实训楼,正赶上施工,低沉的钻头声震动着耳膜,弥漫的白灰味儿略有些刺鼻。轻工分院招办主任说,这是为了马上就要举办的全市和全国技能大赛。这里作为服装专业的主会场,要给选手们提供更好的比赛场所。提起工贸的服装专业,招办主任说一定要先看看他们的刺绣班。服装专业刺绣技师班与玫瑰坊时装定制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合作,一位位优秀的绣工从这里走出。而玫瑰坊的老板郭培也不是外人,正是工贸技师学院走出的毕业生。
在刺绣技师班的工作室里,几名女生坐成一排。人走近,他们也没抬起头来,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眼前那一方白色绢帕上,飞舞的针线仿佛有灵性一般,随意而动,穿梭自如。和煦的阳光打在她们身上,让人仿佛有了时光静止的错觉。这里的学生说,学刺绣就必须真心喜爱这门手艺,这样即使在这里绣上一天也不会觉得枯燥。
刺绣技师班教师关雅洁说,做刺绣是个细致活,一坐就得大半天,要耐得住寂寞、踏实细心的孩子才适合学这个专业。这天教给学生的是长短针,是苏绣中基础的针法,初期先让学生在手绷上练习,等针法熟练了再上长绷。学生除了针法,还要学习色彩、设计等美术基础。会画图、色彩感觉好,绣出来的图案才有灵性。她边说边展示学生之前的作品,大红的底色上,鲜活的金鱼、灵动的蝴蝶和妩媚的鲜花,都让人叹为观止。
坐在这里的5名学生是第二期订单班的成员,在此前都已有过5年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基础,上期订单班毕业的9名学生已经进入玫瑰坊,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就职,有些还成为了绣活的主力。
服装专业也有一个服装设计定制工首席技师工作室,领衔的首席技师杨春鹏正在裁剪一件女西服,满桌都是碎布片。他说,自己最近特别忙,除了要正常授课、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负责社会培训外,还要带比赛。准备参加这次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的6名女徒弟正在楼上的车间备战热身。就连美术院校的研究生也是他的徒弟,没课的时候常来请教他。
做服装不仅是门手艺活,还是一种艺术传统的传承。他拿出一对盘扣,繁茂的花叶缠绕交错,一看便知工艺繁复。杨春鹏感慨地说,这对盘扣是一个有40多年经验的老师傅退休前留下的。做服装就得心灵手巧,有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这行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招生
今年学校计划招生4100人,按形式分为中招1500人、劳动预备制750人、高级工830人以及技师(预备技师)400人。针对市场需求,新增设了珠宝首饰鉴定与营销专业,计划招生30人。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