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的“杠杆”如何撬动中职教育

2016年09月29日 17:19 新浪教育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此外,还将改革中考录取计分科目构成,将体育纳入录取计分科目。

  中考改革是一根“双向杠杆”,不仅可以撬动义务教育发展,也会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意见的出台可谓亮点频现,比如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大幅减少加分项目等,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减负、公平、素质教育等教育改革核心命题。

  但是意见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其中最应该引起关注的是中职教育发展问题。意见提及的“高中阶段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意见对中职招生是这样表述的:“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很显然,这样的文件性表述只是政策的简单重复,缺少改革的技术含量,无法实现撬动中职学校招生、确保中职学校生源的“杠杆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起步始,中职招生就一直在做“鼓励和引导”工作,但是至今,怎样“鼓励和引导”仍然是争议颇多、悬而未决的难题。中职招生,早就陷入了公办中职、民办中职、普通高中“群雄混战”的局面。在不少地方,公办中职学校完全依靠政府的强制政策来获取生源,而民办中职学校则只能凭借“市场手段”,不惜血本大打招生战。也就是说,这些地方中职学校所谓的凭着教育质量、就业保障抢占市场,其实都是“捂着肚子喊不痛”。在普通高中依旧占据传统优势地位、职业教育理念依然严重滞后的大背景下,完全靠政府强制性政策保生源,显然不利于中职教育谋求自身发展。

  地方中职教育必须“断奶”,才可能激活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而“断奶”不能静等质量翻盘的那一天,只能发挥考试招生的“杠杆作用”才能尽早实现。

  其一,2014年学术类和技能类“两类双型”高考模式得到确立,作为中职教育“预科”的初中教育以及中考是否也应对此有所回应?果如此,不仅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以达到“减负”效果,也有利于职业教育观念的下行渗透。

  其二,加快“两类双型”高考模式的落实,扩大高职学校、普通高等学院招收职高生的比例,给职高生更多的可期望值和上升空间,从而加大中职教育吸引力。

  其三,中职教育只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教育,职高生就业完全是“卖青苗”,不招企业待见,国家能否在中职高职连读上释放更多政策性红利,鼓励职高生“慢就业”,以最大限度保证人才质量,减轻用人单位岗前培训成本?

  中职教育亟需打破强制招生、生源混战、烧钱抢生源的困局,走上追求自我强大、自我发展的光明大道。为此,必须重视中考的“杠杆作用”,因为一个强有力的招考杠杆,完全可以撬动中职教育的质量发展。

  (作者范军,蒲公英特约评论员,文章第59次入选“锐评”栏目。)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652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7793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