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模考”后,心理咨询室连续有初三生来访。
安安说:“林老师,我这次‘模考’没考好,以前成绩一直挺稳定的呀。我特别担心中考如果又没发挥好该怎么办啊?那样我就完了。”
心怡说:“林老师,我这次‘模考’考得还可以。可我平时成绩不稳定,特别担心中考。大家常说考前发挥好的,真正考试时会发挥失常,我好害怕。”
如果把安安和心怡比对来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模考”成绩如何,对中考的担心总是存在。这种担心继而产生焦虑情绪。
我焦虑了,怎么办?
当考生发觉自己有焦虑情绪后,又担心焦虑情绪给中考带来不良后果,比如担心“睡不着”“不能平静下来”“答题时太紧张”等,如此循环。
首先,学会接纳焦虑。焦虑是人类在生存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是正常反应。在压力面前,适度焦虑有积极意义,它可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
其次,采取双向调节。当考生迫切想实现目标,又对实现结果没有把握时,会产生焦虑情绪。想调节焦虑,就要双管齐下:调节目标、增强实现的信心。
有焦虑情绪的考生,可综合考虑高中招生信息及目前自身能力水平,增加几个备选目标;还可为接下来的时间制订计划并立刻付诸行动,关注已经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相应成果。
考不好就完了!
在咨询中,安安一直强调:“林老师,你说的方法我都试过了但还是担心考不好。”在她的思维模式中,有个自动化的信念:中考考不好,人生就完了。
越临近中考,像安安这样被自动化信念拖入情绪泥淖的来访个案越多。
“自动化信念”就像隐形眼镜,每个人都戴着它,但自己并未察觉。自动化信念中不乏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
“只有考上某某高中,才能证明我很优秀”“只有中考考好了,我才会让父母骄傲”等都是潜藏在焦虑情绪之后的自动化“不合理信念”。
首先,考生要“侦查”出隐藏的“自动化信念”。同样是模考成绩不错,心怡认为“考试成绩靠运气,考前发挥好了,真正考试就会失常”,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患得患失;但其他考生可能认为“考试成绩靠努力,之前的付出有了回报”,对自己感到满意、产生积极情绪,从而继续行动。所以,找出自己的信念是调节情绪的重要步骤。自我省察、自我提问、与朋友讨论、找老师咨询等方式可帮助考生认识自己的信念。
其次,寻找证据、寻找例外、寻找对策。考生可对信念分析和讨论,自我提问,如“这有事实依据吗”“有例外的情况吗”等,进而调整,形成全面、发展的信念。
考前我该做什么?
心怡问:“林老师,离中考仅剩20多天了,现在本该更加努力才对。可不知为什么,我现在没有动力了,什么也复习不进去。这段时间,我该做些什么呢?”
有不少考生现阶段有和心怡类似的感受,学习上进入“高原期”。考生现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剩下的多是疑点、难点。尽管努力学习,但进步速度较慢,成绩提高不大,心理上因此出现疲劳、不耐烦等现象。
首先,做好心理准备。“高原期”是客观存在的常见心理现象,它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
其次,改变学习动力。如果考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成绩提高,就要尝试调整学习动力来源,例如对某知识本身感兴趣、自我挑战等。
再次,改变学习方法。考生可尝试更换学习方法,例如“思维导图”等。当考生疲乏时,学习内容的更换会带来新鲜感。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越大,效果往往越好。
最后,调节生物钟。根据中考的时间安排,考生要设计和调节生物钟,建立并保持生活节奏。
来源:中考网
责任编辑: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