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学生综合 能力的考查。考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水平是中考成功 的硬件;考试心态调节状况是软件。一个考生的失利 可能失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可能失在答卷的策略和技 巧上,还可能失在心态上,这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成 功的必要保证,不可忽视。
一、基本考试技巧
要想提高语文成绩,那必须在平时积累上下功夫,提 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中考复习的最后关 头,要想全面提高语文成绩,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 可在答题技巧与策略上下功夫: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 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 能多得分。以最大限度地多得分,以获取最佳的成绩。 下面就对考生在考场上如何答好语文试题作一下简要 的分析,以期对考生能有所帮助。
1、拿到试题后,可以先大致浏览一下,初步摸清题情,估计时间, 并认真做好头一两个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要先易后 难,先熟后生,但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回答 问题时不仅要善于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 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 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书写的规范和工整。
2、正确处理考前5分钟。 试卷一般是在开考前5分钟发下来,对于这5分钟,同学们要正确把握。拿到试卷后,首先要检查试卷是否完整,是否有漏印的现象,如果出现试卷破损不完整、漏印等现象,就必须要求监考教师对试卷进行更换,否则答题后才发现这些现象那就麻烦了,那样至少会浪费时间,更可能的是会影响你的答题情绪,从而严重的影响考试成绩;其次要要利用这段时间正确的填写密封线内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生类别等,要检查准考证号是否与准考证上一致,特别是答题卡上所填的准考证号与涂黑的数码是否一致;如果还有时间,可以放下钢笔,浏览一遍试题,大体上了解试题的数量、试题类型及结构,哪些试题可能是难题,哪些试题可能较为容易,这样才能对整套试卷做到心中有数,解题才会得心应手。
3、确定正确的答题顺序。 在中考考场中,确定正确的答题顺序非常重要,因为答题顺序混乱,往往既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又会影响考场情绪和答题效果。中考试卷的制卷原则之一是对试题的排列顺序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一般考生按照试题的自然顺序进行答题是最好的答题顺序。按这个顺序答题既可以防止漏掉试题,又可以使解题思路连贯、完整,有利于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问题,有利于同学们缓解(甚至可以消除)考试的紧张心理。
4、采用正确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解答试题的关键一环。审题时必须聚精会 神,可以采用“心中读题”的方法,尽量多“读”几遍试题, “读”题时要抓住试题关键性词语,必须找准答题的要点,审题时要尽量要做到准、稳,这样可以避免解题的随意性、盲目性。有些同学审题时粗枝大叶,还没有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就匆匆下笔,不加思索的解题,造成了本来应该会做的试题,因审错题意而失分;甚至有些同学解到一半考虑不对,匆匆擦掉(或者勾掉)重新开始,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又影响了考试情绪;而有些同学审题疏忽大意、漫不经心,答题草率了事、丢三落四,把题目中的几个层次的要求当成一个要求。同学们在中考考场中一定要克服上述审题缺点,这样才能不至于答非所问,从而赢得考场上的胜利。
5、向答题规范要分数。
中考的考试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所以考场上答题速度一般是很快的,这样就可能导致答题不准确、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实际上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有的同学认为字写的潦草点没什么,只要正确即可,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反正答完题以后还可以检查、修改。实际上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检查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同学根本就来不及检查试卷,即使能够发现书写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地方,你要想改正或者重新抄写,你也只能是“望卷兴叹”(因为多数时候你已无时间做这些工作了,或者试卷中已没地方书写了)了。因此一定要尽力做到一次就写好,不要过多的修改,更不能出现大面积的涂改。卷面整齐清洁。
6、把好最后检查关。
由于中考时间的匆促,解题时难免会存在某些疏漏,所以对刚刚做过的试题进行必要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解答完所有的试题后,可稍微停顿放松一下,伸伸懒腰,然后应该马上冷静下来,认真的对试题进行检查,检查审题是否正确,答案内容是否正确与完善。切记!不能做完试题后就匆匆交卷!对试卷合理的检查可以遵循下列的方法、步骤:首先检查准考证号是否填写正确,姓名、座号是否填好、答题卡是否填写的准确等。再次检查试卷是否完整,从试卷第1页开始,并且核对卷子页码。第三检查是否存在漏题现象,既要检查是否有漏做的大题,又要检查某题中的某一问是否漏答,特别要注意检查分跨在两页上同一个试题的后部分问题。第四检查时应该先检查自己认为可能错误率高的(自己把握不大的试题)且容易出错的试题;然后再检查较难的、自己认为把握性大的试题。
7、中考考场中除注意以上解题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考场必胜的信心,中考试题并不都是新题,更多的还是以前训练过的题型,只要你坚信考场必胜,那么你一定能够取得中考的好成绩!
二、病句修改题答题技巧
(一)常见的语病:
(1)成分残缺:这种毛病是指句子里缺少必不可少的成分,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例如:经过这次学习,对大家教育很大。
(2)搭配不当: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相关的成分违反了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在意义上不能配合。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状语和谓语都是句中密切相关的成分,在组织句子时,不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合,就会犯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每年的发电量,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3)语序不对:这种毛病是指由于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对,从而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造成语法错误。例如: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4)前后不一致:指句子在表达上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例如: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5)成分多余:成分多余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多余。例如: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感到又喜悦又满意的心情。
(6)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指句子中用了不该用的虚词或用错关联词语。例如: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就能攀登科学高峰。
(7)句式杂糅:就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例如:止咳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的。
病句类型一般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二)答题技巧:
认真细致审读每句话,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记号来提示自己。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一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一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一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要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三、 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运用了ⅹ修辞方法,写了ⅹ的内容,突出了ⅹ特点,再联系上下文或主旨谈。
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4、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5、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
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 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 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 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九)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抓住关键性的语句,(标题、段首句、首括句、过渡句)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关键性的句 子和词语。
(十)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
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一)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十二)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准 确性、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 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十三)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五、说明文阅读
1、答题原则:
说明文阅读3步曲:
(1)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
(2)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
(3)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
2、题型预测与应对技巧:
考题类型:
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应对策略:
(1)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如《看云识天气》)。
(2)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3)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
(1)下定义,是对于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再进一步理顺,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3。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应对策略: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或针对疑问词,切忌答非所问。
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从相关的文段中准确摘取有关的内容信息。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 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注意全面概括,不要遗漏。必须明确,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知筛选,一定要结合原文来答。
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2+2+2+1+1)
要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
(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注意:书写要认真准确、不能混淆“术语”。如:把“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把“列数字”写成“例数子”,把“打比方”写成“比喻”…… 等等。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 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逻辑顺序。
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 的一部分。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 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
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六、记叙文阅读
1、记叙文阅读三步曲: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
(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 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 分点做答。
2、题型预测与应对技巧荟萃:
中考记叙文考题类型可能有:
1。题目——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2。。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
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
1)摘中心句。
2)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
3)综合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4)段末归纳,段 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 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
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
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
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
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7、中考考试中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使形象生动,使语言传神;
拟人:把……赋予以人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排比: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反问:强化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引起人们思考,引起下文;
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
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 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9。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 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10。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应对技巧: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 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 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 行。
七、作文
作文在中考中有重要的意义。50分可以说是一个得分大户,占据语文考分的半壁江山。要提 高作文成绩,只有加强训练,掌握方法,熟能生巧,才能稳操胜券。
常用文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作文
所谓材料作文,是要求写作者根据所给的一段文字或图画等具体材料, 按照作文命题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它的特点是读写结合。写 作者要经过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主旨、联想想象、筛选甄别、文字 表达等步骤,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
材料作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
1。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读懂所给材料的要点或寓意,能够提炼出写作 中心。
2。要根据提炼出的中心,联系作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实际,写实事、 抒真情、谈看法、说体会。
3。要力求出新。在文章观点无误的前提下,展开多角度的思考,突破思 维定势,克服从众心理,独辟蹊径,力求写出摄人心魄的好文章。
4。要锤炼语言,巧用修辞,力求使文章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5。写好材料作文,除了在审题、立意、编写提纲、行文、修改等方面注 意围绕中心写作外,还要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做到首尾呼应,反复点 题。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 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填写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作文 形式的主要标志是作文题目中留有空缺。其特点是有较大的开放度、灵活 性,给人留下广阔的创作空间,又有一定的限制性。半命题作文根据有无 提示语可分为有提示语和没有提示语两种形式;根据题目空缺的位置可分 为前空式、中空式和后空式。
写这类作文的前提是要按要求补全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 作内容等将其补全,使它变成自己熟悉的生活。
2。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如湛江中考作文题要分清“生活”与“生命”的不同。
3。标题切忌大而空,要力求展示个性风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眉目”,它 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格调、精神和色彩,好的标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 望。
4。立意要鲜明,集中,新颖。
半命题作文限制较少。空缺处可以填名词、动词、形容词,如音乐、读 书、挫折、爱等,也可以填短语,如得到关注、奋力拼搏、遭遇苦难等。 题目一旦确立,就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彩链中挖掘出最耀眼、最闪光的那 一颗来写,要写出精彩的一瞬、精彩的场面、精彩的心灵感悟。对于精彩 的那一点,可以像拍电影一样,拍全景、拍特写,从高往低拍、从下往上 拍等等。总之,要突出精彩,突出填写的词语,突出主题。
(三)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一种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提示语提供思考的范围和方向,要求作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新形式,使考生的创作个性得到展现,优势得到发挥,才干得以施展;同时,高一级的学校所需要的能够写不同文体的学生也能够在话题作文这种考试形式中得到满足。
随着作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也在不断完善,从2005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题来看,话题作文的出题形式有了新的变化:
1。用导语引出话题。
2。用材料引出话题。题面由文字材料和话题两部分组成。材料的作用是激活思维,引出话题,限制写作范围。
3。直白式。作文直接呈现话题的题目,不做任何解释说明。
来源:一百分计划
责任编辑: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