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年北大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16:44   北京自考热线

  第五章 记忆

  一、记忆模型(四个记忆模型)

  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

  多重存储模型:第一次系统地说明了记忆系统的结构和记忆的过程。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征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或意义特征编码。

  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2、加工水平途径:也称加工深度途径,这种途径假设,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更永久的记忆保持。

  两种任务能产生特别强的记忆保持,一个是被试自己产生材料,另一个是被试判断目标项目是否和自己有关。与这两种任务相应的两种效应,一个叫做产生效应,一个叫做自我参照效应。

  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前三种加工角度经常用于加工水平研究领域,第四种角度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

  自我参照效应完全可以用到广告设计中。而且同语义任务、物理属性任务相比产生了最好的回忆。

  3、Tulving模型

  Tulving的记忆模型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Tulving 发表过一篇题为“情节和语义记忆”的论文。

  Tulving 最初的模型,只是区分了两种记忆,即情节和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后来他又加进了程序性记忆。他也强调短时记忆构成了一个分开的记忆系统。

  Tulving(1972)认为,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这种信息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情节和语义记忆集中在事实信息上。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老年痴呆受损顺序: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

  4、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

  外显记忆任务要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内隐记忆任务:内隐记忆作务是无意识回忆。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典型地,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无关。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辩认。

  这些内隐记忆任务的共同特征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2、纯粹暴光效应(名词,重点):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因此也称偏爱效应。因为在实际的测验期间并没有提及先前的学习情节,所以,纯粹暴露效应,在性质上,属于内隐记忆任务。

  日常记忆研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记忆有多精确。

  3.排除测验:它要求被试用先前没有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词干。在排除测验中,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起相反的作用。也就是说,有意识记忆组织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而无意识记忆促使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

  4、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心理学家从以下方面提出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当人们识别面孔时,当人们在所目击的事件发生之后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时,当人们对从未发生的事件产生虚假记忆时,记忆的不精确性都会出现。

  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对属于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得更好,如果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记忆的准确性也会下降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倒摄抑制也会导致目击者不精确的记忆。

  5、Loftus等人的幻灯片实验是如何做的?能说明什么问题?(误导性信息效应的经典实验)

  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然后转弯,撞上一个行人。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交叉路口处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呈现时间20分钟~一周,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题。一个关键问题,或者包含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或者不提及这种细节。回答完问题后,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一张上面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结果发现,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再认的准确率要低。这说明,事后的误导性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第六章 一般知识组织

  一、语义记忆组织的模型

  1、特征比较模型:特征比较模型认为,概念按照一些特征或属性存储在记忆中。例如,与“猫”这一概念有关的一些特征包括有毛、不喜欢水、有四条腿、喵喵叫、有尾巴、能捉老鼠等。

  定义特征是指那些必要的特征;特点特征是指那些仅仅是描述性的、并不必要的特征。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在这类实验中,被试看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被试的反应潜伏期被记录下来。使用这种技术,一个普遍的发现是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具体的说,表示典型成员的概念与表示相应范畴的概念,在特征上具有高相似性。

  然而,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核证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该效应是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断更快。按照特征比较模型,小范畴定义特征的数目更多,因此,特征比较需要花的时间应该更长(不是更短),这显然同范畴大小效应的实验发现相矛盾。

  2、原型途径观点、特点:

  ①按照Rosch(1973)的理论,人们根据原型来对范畴进行组织。所谓原型,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典型的项目。按照原型途径,人们通过把一个特定的项目同原型进行比较,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属于某一个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范畴的原型,不必真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还指出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在与原型接近的程度上有区别。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相反,一个范畴倾向于具有等级组织的结构。其中,一段是最有代表性的或与原型最接近的成员,另一端是离原型最远的成员。

  原型途径既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其它分支。人们使用原型来组织人格概念,如“性格外向的人”。当人们对社会政策形成某种态度时,原型也显得很重要。临床心理学家则倾向于用原型来描述各种心理紊乱,如“攻击型冲动型儿童”。另外,象愤怒这样的情绪,也可以按照原型来组织。

  ②简述原型特点。

  ⑴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⑵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

  ⑶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启动效应:如果目标项目出现之前,先出现一个有某种关系的启动项目,那么,被试对目标项目的反应快。

  ⑷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⑸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的普遍属性。

  3、语义记忆从几个不同的水平来组织。如“家具”、“椅子”和“扶手椅”。同样一个物体,可以属于几个不同的相关的范畴。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如“家具”;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如“椅子”;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如“扶手椅”。

  4、基本范畴具有特殊的地位:

  ⑴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当人们想表达一个概念时,基本范畴已经足够了;

  ⑵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⑶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

  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基本范畴对于普通人具有特别的价值,但是,对于专家来说,下为范畴可能也有特殊意义。

  二、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经典实验)

  研究了四名曾经患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病人。结果发现,同无生命物体相比,这些病人在产生和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名称时,表现出更大的困难。例如,病人JBR,只能识别或命名48个有生命物体中的2个,但正确地描述和命名了48个无生命物体中的45个。总的来看,相对于无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为严重。将这种现象称范畴特异性损伤。

  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理论意义:

  第一种观点认为,语义知识按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来组织。

  这种观点假设,生物的进化,使得人类发展了从知觉和概念两方面,区分有生命物种与无生命物种的特殊的机制,从而导致大脑中这些知识按照范畴来组织。因为不同范畴的知识存储在大脑的不同区域,所以,特定脑区的损伤,将会造成存储在该脑区的特定范畴的知识,出现选择性的缺陷。

  第二种观点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的识别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在把范畴的一个成员同另一个成员区分开,所要求的视觉加工的程度和细节上,有重要的区别。同人造物体相比,动物、水果和蔬菜,有着更惊人的范畴内的结构相似性。因此,这些物体的识别,对前语义的结构描述系统要求较高。这样,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较高的范畴内的结构相似性,容易造成“视觉拥挤”使得成员和成员之间难以区分。按照这种观点,脑损伤病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有生命物体范畴的特异性损伤现象,可以用结构描述系统障碍来解释。这种观点实际上隐含地认为,没有必要假设两个分开的语义记忆系统,单一的语义记忆系统,完全能够解释脑损伤病人身上所出现的范畴特异性损伤。

  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特征途径。最简单的特征途径认为,语义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来组织。按照这种途径,特定语义特征对知识获得和描述来说,具有不同的权重。对有生命物体知识获得或有生命物体识别来说,同功能特征相比,知觉特征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有生命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知觉特征。然而,对人造物体来说,情况刚好相反。换句话说,同知觉特征相比,功能特征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人造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功能特征。

  三、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

  范畴流畅性;语义范畴判断;图片分类;对症命名;口头阅读;词图匹配;口语词书写词匹配;同义判断;词语义联想;根据描述命名;特征核证;语义相似判断。

  四、痴呆与语义记忆损伤:病人对260幅普通物体的图片进行对证命名,四次测验。发现既可用相当刻板的知识的层次结构来解释,也可用分布特征网络来解释。一些基于分布式神经网络原则的解释,也强调了两种范畴之间,在知识的不同成分间相互关联的程序和模式上的区别。在这种网络中,语义特征是表征的基本单元,而特征退化是SD病人精细信息丧失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自考论坛 自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