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变态心理学课程串讲北大版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14:05   自考365.COM

  三、动机冲突

  1、动机冲突也称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中,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

  2、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分为四种,即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和双重趋避式冲突。

  第三节 心理异常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二、经济和社会地位

  1、经济地位越低下,心理异常的患病率越高。

  2、中国12个地区1982年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

同居民的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理论解释

  影响最大的四种心理学理论,即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第一节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领域内的内心冲突对造成心理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发展学说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1、无意识理论

  (1)无意识在我国亦译作潜意识。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一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进行着。

  (2)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

  (3)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不很重要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有限的部分。

  2、人格结构学说

  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相互作用的部分:

  (1)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2)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3)超我也称理想自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的自我。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3、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他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五个阶段。

  (1)口欲阶段(0~1岁左右)

  (2)肛欲阶段(1~3岁左右)

  (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

  (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

  (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

  4、防御机制理论

  (1)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的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威胁,并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中得到解脱的手段。

  (2)按照对现实歪曲的程度,可将防御机制分成三大类:

  1)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否认、投射、隔离和曲解等;

  2)造成中等现实歪曲的机制:压抑、倒退、转移、反向形成、理想化和合理化等;

  3)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补偿、升华和幽默等。

  (3)防御机制按其出现的先后,以及与心理障碍的联系,又可分成四大类。

  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即已被使用,正常成人虽然有时应用,但多为短时的;精神病人常常极端地应用。包括否认、曲解和投射等机制。

  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于婴幼儿期,在成年期则多被较轻的精神病人使用包括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机制;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少儿期得到充分应用,在成人期则常被神经症病人采用。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离和转移等机制;

  4)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较晚的、成功的和有效的适应方式。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机制。

  二、心理分析的主要治疗技术

  1、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

  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第四,他创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潜意识,这对于重建个人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一,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

  第二,他的“泛性论”观点,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的基础。

  第三,他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生物属性,看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人类的未来引出了悲观的结论。

  第四,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有些原理、原则完全是猜测,或是纯粹虚构出来的,因此,其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也受到批评。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出生后获得新行为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条件反射和模仿学习,其中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巴甫洛夫)

  其一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即用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过程;

  其二是泛化,即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情境中去的倾向;

  其三是消退,即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仅由条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应了。但若继续给予条件刺激物,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出现条件反应,这时,条件反应便消退了。

  2、操作条件反射

  (1)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制造了一种实验仪器叫“斯金纳箱”。

  (2)在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适宜的反应,并且这个习得反应可以带来某种结果。

  (3)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之为“操作性”的,正是强调了其操作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

  3、模仿学习。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自考论坛 自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