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自考第一周的考试已经结束,很多考生都感觉考得不错,也有考生因为复习不充分感觉没考好。不少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愿意把刚“出炉”的备考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认真听课 课后复习
在考点外,记者随机采访的绝大多数考生都来自不同的培训机构。很多考生认为,对于高数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在助学机构听老师讲解,对系统理解知识和教材内容很有帮助。然而想要更有把握地通过考试,光凭课堂听讲是远远不够的,考前还要系统地复习教材内容。
某民校民航服务与管理专业考生刘慧慧介绍,自己是第二次参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试。去年10月自考时,她原以为刚在学校听了一学期的课,可以趁热打铁通过这门考试,但最终差几分没能及格,原因就是考前只复习了一两天的课本,单凭课堂记忆就匆忙上阵。这次离考试还有1个月,她就开始重温教材,面对考题时感觉容易了不少,答题时心里也更有底了。考后一对教材,发现自己很多题目回答得都很准确,这次应该能拿下这门课程了。
考场外刚考完另一门课程的法律专业某在职考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自考经验,认为自考和其他任何考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检验。听课可以让考生系统地理解知识,但距理解和掌握还有一定距离,只靠听课就想通过考试是很难的,考前还要进行系统地复习,才能把知识掌握牢固,从容应对考试。
“考试重点” 不要迷恋
自考生杨莎觉得试题有点“偏”,但在看过串讲讲义之后发现,偏题的部分其实都是课本里的内容,并没有超出教材,只是不在老师所划的“重点范围”里。考试过后,她觉得复习还是不能依赖重点,要立足教材。
“有经验的考生其实都会发现,对于考试来说,所谓的重点都是相对的。”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自考生说。他认为,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历年试题以及教学大纲总结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这些重点内容可能多次出现在考试中,也是对掌握整门课程不可或缺的知识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学考试就是完全按照老师所划的重点来出题的。有些老师没有划到的知识点同样可能会出现在考题中。老师划的重点要掌握,但这不意味着其他知识点就不重要或者不会考到。
“自考复习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只要复习具有系统性,就不会有大海捞针的感觉。”这位考生补充道。他认为只要花时间把教材内容吃透,考试合格乃至获得高分并不困难。“不像考研英语或一些等级考试,自考的出题范围一般都局限在课本以内。熟悉教材不代表要把教材全背下来,只要知识框架捋清了,知识点都掌握了,答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突击通过 只是传说
“对于自考而言,没有什么捷径,就是把一本教材从厚看到薄,再翻过头来从薄看到厚。”考场外,法律专业的考生郑和晙说。小郑参加自考已经3年多了,再考过七八门课程就将毕业。很多新生都不知道复习一门课程需要多长时间,小郑认为,复习时间应该与报考课程的数量有关。如果一次报考4门课程,至少要提前3个月就开始复习,如果报考更多课程,则需要更长的复习时间。
除每次报考课程的科次以外,复习时间也和课程的难度有很大关系。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孙玉蓉介绍,由于自己大学本科时打下了很好的英语基础,因而通过自考英语(二)等多数英语课程都没花太多时间,但是面对完全陌生的第二外语日语,她还是花了1年时间报班学习才通过。
“不能否认,确实有极个别的考生复习时间很短就通过了某些课程,但这是个别情况。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适用于多数考生。”刚刚走出考点的民办校考生小尤说道。据她介绍,在学校里那样的考生也非常刻苦,多数课程都准备了很久,门门课程都以考前突击的方式来通过也是不可能的,还是脚踏实地慢慢学习的方式最为保险。
白天一时 胜熬一夜
“昨天一晚上都白忙活了。”刚考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考生小韦说。考试前夕,小韦已经复习了一遍这门课程,但仍感觉心里没底,于是又熬夜把书里的重点内容看了一遍,早上喝了杯浓咖啡就走进考场。考试时,她感觉很多题目考的知识点都似曾相识,“答题时知识点像走马灯一样在脑子里闪,都有印象,就是答不出来。”反而有一道题目的知识点是他好几天前晨读时复习过的,对它的印象竟然比昨晚复习过的所有知识点都要深刻,还是白天精力充沛时复习效率更高些。
在自考毕业生李文广看来,考前熬夜复习并非学习刻苦的表现,而是因为平时复习有漏洞。熬夜复习损害精力,影响发挥,得不偿失。他认为,无论是在学校学习的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要把大的复习任务拆分,平时零敲碎打抓紧白天的复习时间。“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比如背单词,一夜背500个单词,可能到白天就忘得差不多了,每天背50个,再不断地翻过来复习,背单词的效率就更高。学其他的东西也是如此,一次看很多往往只能记住很少一部分,而每次复习一点知识,多复习几遍,考前再系统捋一遍知识点,记忆会更为牢固。”记者 徐 晗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