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迷雾之美国日本的减负有多失败

2018年04月18日10:05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之前在文章里聊了聊教育与社会分层的联系。这周读《权力与特权》,恰好看到了一张相关的插图,所以也和各位读者分享一下。

  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阶级分布,各阶级间的流通性很差;虽然农民数量最多,但因为认知缺陷,基本没有机会到达权力顶端。

  这种现象在工业社会得到了缓解——因为教育的普及。

  德国是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德国(普鲁士)在17世纪上半叶,就具备了义务教育的雏形;之后腓特烈、俾斯麦逐渐完善了义务教育体系,使德国的人才资源得到高速扩充,平民出身的政要、富贾也开始涌现。德国一战二战后的恢复崛起,与全民教育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们国家在建国后便开始普及义务教育,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确立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效果很突出,如今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领跑全球。

  但近年来,面向大众的义务教育,却开始面临各界的诟病。“填鸭”、负担过重、刻板等差评接踵而来,减负之声不绝于耳。

  我从2001年开始做在线教育,在教育行业创业深耕17年,对于减负这件事,我也有一些想法。

  应试教育风潮,要感谢冷战

  中国小朋友沉重的课程负担,大抵源于应试教育模式。

  中、高考是绝大多数人必须迈过的两道坎。还记得你们老师是怎么形容这两次大考的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我们不得不拼命在有限的9年、12年里,去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与应试方法。

  其实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曾刮起过应试教育的热潮。

  这件事得感谢老大哥苏联。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是继研发出原子弹后,前苏联最令欧美感到震惊的成就。当时西方开始反思,为什么一个经济发展并不理想的国家,居然能够在航天技术上领先?

  西方教育学家得到的结论,是因为苏联推行应试教育,且数学等理科难度极高,更容易发掘、锻炼人才。于是应试教育、越来越复杂的数学问题,开始在西方流行。

  相同的,日本也是受到前苏联的激励,进行了明治维新以后最大幅度的教育改革,甚至课程难度更甚于前苏联。

  我们回望过去,发现应试教育本身没错,问题出在两点。

  一是不同成绩的落差。常青藤、清北、985、一二三本、野鸡大学,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向。新华字典写“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句话放在40年前没问题,现在谁还会这么说?

  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们不得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提高分数上。结果一些学生虽然分数高,但其它方面的能力出现很大缺陷,高分低能。

  怎么办?不要让学生那么辛苦了,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提高其它能力吧。

  减负思想,应运而生。

  美国快乐教育的美丽陷阱

  最早用来给减负做正面案例的是美国教育模式。

  美国宣扬快乐教育,小朋友上学开开心心,老师不批评、不勉强。快乐教育下,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富有创造能力的少年,华尔街、好莱坞、硅谷遍地天才——这是想当然的因果关系,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素质教育的由来很值得玩味,社会学家杰罗姆·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里说,美国推行素质教育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为了给富人家学习不好的孩子提供机会;二是防止考试成绩太好的犹太学生全面攻占本土顶层教育机构。

  所谓素质教育,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富人准备的。

  采取快乐教育的结局是,美国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分层。公立小学的孩子三点放学,白人、华人小孩继续去补习班、兴趣班,黑人小孩背着书包回家打闹。结果白人、华人小孩考上高中、大学;黑人小孩只能进入社区大学或者直接工作,最后开开心心地领救济金。

  公立学校之外,还有专门为富人准备的严苛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不仅传授知识,还会帮孩子塑造各方面能力,马术、击剑、高尔夫……这些能力都会成为未来申请常青藤的加分项。

  这种分化,已经在很多欧洲发达国家发生了。例如英国,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和1800所公立学校的考入总数几乎相等;就业后,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都来自私立学校。

  华好硅背后,无数我们看不到的玉米地。当普通家庭的孩子沉溺于快乐教育的时候,富豪们的孩子正在接受高强度的精英教育。

  底层人民上升的最后一扇天窗,就这样被关上了。

  日本宽松教育的全面溃败

  说完美国,再说说和我们国情更相似的日本。

  日本是亚洲最早践行宽松教育的国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获得高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大众将愈来愈多的资本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学业繁重程度达到最高点,性格扭曲、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数量增多。

  日本大众对高强度的填鸭式教育产生质疑,西方也开始传递“日本学生都是考试机器”的观念,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指责日本教育环境给学生“带来沉重负担、没有考虑学生人权。”

  内外逼迫下,日本教育界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上学时间从六天改为五天;教学内容与课时减少三成;学生报考公立中学不能填学校志愿,只能按片区随机入学等。这就是日本极其著名的宽松教育制度;这一批次的学生,在后来被称为“宽松世代”。

  在日本,有一个很著名的梗,叫做“π=3”。因为宽松教育,延迟了学生学习小数的时间,所以圆周率只能是一个整数。其它内容变动还有:历史课砍掉一半,不要近代(二战)史;二次元方程式太复杂不要了;元素周期表全取消……

  宽松教育成果显著,日本学力水平大规模倒退。2000 年日本在 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测试中数学、科学、阅读三项排名分别位列第 1 位、第 2 位、第 8 位;六年后,“宽松世代”赴考,结果日本在数学、科学两项中排名下滑至第 10 位、第 5 位,阅读能力排名则跌出前十 。

  由于过于稀松的知识储备,“宽松世代”在社会上备受诟病,被称作日本“垮掉的一代”。

  另一方面,和美国一样,宽松教育也使日本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教育分层现象。东京大学调查显示,年收入不足200万日元的家庭中,孩子大学升学率为28.2%;年收入在600万到800万日元之间为49.4%;800万到1000万之间是54.8%;年收入超过1200万日元的家庭比率最高,达到了62.8%。升学率与年收入完全正相关。

  2014年日本文部省对高中毕业生的调查也显示,考上东京大学的学生有85%上过私塾,在早稻田大学占比为95%。日本学生的“课余学费”平均达到学费的50-70%。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如果无法承担校外私塾补习的费用,那大多数只能接受大学落榜的结局。

  由于各种突出问题,2016年,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正式承认宽松教育失败,重新推行“去宽松教育”。

  三十年改革,一朝倾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减负教育日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