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失联9年 这背后值得深思

2018年11月13日12:02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有媒体报道,曾经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高考状元杨仁荣,从北航肄业后,求职屡屡受挫,与家人失联9年,母亲身患重病无心医治,不得已通过媒体公开请求与孩子“再见一面”。近日,杨某终于回了家,并通过媒体公布了一份自述书《我为什么九年不想回家,不想承担这份责任》,读来令人惋惜,明明天资聪慧,拿了一手好牌,却沦落至此。

  知乎上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名校毕业却找不着工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那些名校毕业但从事普通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想的”“混得一般要不要去同学会”,这些事件的主人公的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个相同的名字叫“杨仁荣”。这类人不在少数,他们在某些特质上有遥远的相似性,看似极端,其实有着某种必然性。

  学习的意义不在排名

  在杨的自述中,虚荣心、面子、特权、榜样等字眼贯穿始终:“学习好的人似乎掌握某种特权,是所有人的榜样。”这种面子思路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当时想通过考试纯粹是为了面子,到后来觉得面子也不重要了,干脆不考了。”这暗含着“反正努力了也考不过他们,还费这个劲儿做什么?”

  他虽然从小名列前茅,但或许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享受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学习只是换取自我身份认同的次级生产工具。无独有偶,我们在知乎的“在清华当学渣是种怎样的体验”中看到很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答案:“现在连唯一的优势——学习好都没了,真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难怪北大徐凯文老师说名校的“空心病”患者特别多——很多顶级名校学生发现自己被更优秀的同学比了下去,立马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甚至生命的意义,从而出现了类似抑郁症的症状。

  先认清自我 再仰望星空

  我们会看到一些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有时会站在行业高度看问题,熟读《乔布斯传》《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常与人争论互联网是不是进入了下半场,资本寒冬是否到来,贸易战怎么打,喜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感,但是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却总是走一步看一步。

  这类人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要改变世界”但当回答“你要怎么改变世界?”时,却常常找不到具体的切入点,反而期待英雄豪杰式的成功。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连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都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

  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平衡点

  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说自己有情怀、有理想,喜欢诗歌、写作,向往《瓦尔登湖》中描述闲散的生活状态,觉得自己总有一天要获得某个文学大奖;但与此同时,却渴求写一部作品就立马得到回报,一夜暴富赚大钱。

  原则何其重要,正如“宝岛辩魂”黄执中所言,一个人值不值钱,就要看他的原则值不值钱。坚持原则,就要付出代价,不然这个原则就不值钱。因为你既不能享受财务自由带来的富足感,也不能真正地全心享受到纯理想主义的内在充盈感。

  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成长

  杨仁荣曾有九年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回家后便立即把同事全部拉黑。在杨仁荣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初入职场养成责任意识的必要性。毕竟我们也常在新闻中看到HR称不想要名校生是因为他们“受不了一点责骂,说走就走”“连离职都是微信提的,没见到本人”。

  要知道“尽责性”是大五人格中非常重要的特质,责任担当不是一份课业,而是对朋友、家人和职场伙伴的负责态度和勇于承担。名校生可能并不是你毕业于名校,更重要的是学会培养自己身上名校的精神和素质。

  快速行动,避免眼高手低

  有的年轻人胸怀鸿鹄之志,总想着要去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一旦面对实际中重复和琐碎的工作,立马心态失衡,宁愿高谈阔论,也不愿踏实干好手中的活儿。

  年轻人有用不完的冲劲儿和活力是好事,但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仍然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快速的行动。如梭罗所言,“除非青年人立刻进行生活的实践,他们怎能有更好的方法来学习生活呢?”

  现实和理想总有差距,只有抱着不计回报、全情付出的心态去努力,才能一步步靠近理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个出色的人都是先从小兵做起。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在创业之初,不厌其烦地在全国走访上千家经销商和代理商,一遍一遍重复讲话,一遍一遍打动每个经销商和代理商。

  只有怀着谦虚的心态和踏实的努力,才能控制住生活中的风浪,顺势而上,不被其打败。愿所有年轻人共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杨仁荣高考状元名校失联面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