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苦 外国孩子就不苦了吗?

2018年11月19日11:47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昨儿晚上,孩子又写作业写到10点多。学校的各科作业、奥数拔高题25道、原版英文儿童文学40页(昨晚读的是《I Am Malala》)、读完半本《小牛顿》、下了一盘国际象棋、在线编程课1节、后续的编程作业……

  孩子的爸看到他又这么晚睡,有点不忍心,悄悄跟我说:“太苦了,要不转去国际学校得了。”我叹了口气,“别傻了,国际学校就不苦了吗?”

  读公立想考北大清华苦,读国际学校想考藤校就不苦了吗?现在的孩子苦,过去几代人就不苦了吗?中国孩子苦,外国孩子就不苦了吗?

  古今中外,只要想平庸度日,哪里都不苦;只要想出类拔萃,哪里都苦。

  公立学校苦,私立、国际就不苦了吗?

  我知道高考大省的孩子都特别苦,河北、河南、江苏、湖北等等,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各个高考大省都“苦大仇深”。那我就给大家讲讲,最“不苦”的北京孩子的生存现状。

  (北京某小学奥数老师的教室后部,家长都在认真学习,记笔记、全程摄像一个不落,以便回家提问孩子、复习巩固。)

  典型的海淀孩子,幼儿园开始上奥数,平均每个小学生每周10个课外班以上,大部分孩子睡眠时间不足,平均每年课外班学费20多万。

  一个海淀妈妈说:

  对这些课外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公开媒体舆论所说的应试填鸭教育,孩子早学无益等等的概念,这可能对外地其他地方的情况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了解北京的这些课外班,确实是不一样的,老师非常生动,确实是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比如语文,内容对唐诗已经觉得浅显了,孩子在读《大学》和《春秋》,语文班里很多内容是讲历史的,而且是古今中外的历史横向比较的讲,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对比的讲,这在我们中学课堂也是做不到的,这个班是带有文化和哲学启蒙的,讲课的是北大的老师,也就是在中关村的周边有这个条件,而且肯定是挑选的善于讲课的老师。

  英语则北外教授、机构名师上课,所有孩子都是从自然拼读开始的,不是我们小时候的死记硬背,学龄前就开始用英语故事、写日记。

  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是有乐趣。

  这课外班实际上是非常好的素质教育,这样有趣的课程很多旁听的家长也没有听过,在饶有兴趣的学习。学生这样的苦学十多年的素质,真的是外面的只有高中三年超强度的军事化管理、题海加填鸭进行高考冲刺出来的学生无法比拟,而且将帅无才累死三军,素质学出来的分数也高。

  我当年全国统考,前十几名的都是北京这一区域的孩子。现在他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大多数班上的孩子都是英语通过大学六级的,我们上大学还不容易通过呢!

  他报这样多的班,都是孩子试听之后强烈要求报名的,本来认为他的三分热气,自己学一阵子以后会不愿意学的,总不能孩子想学父母不给学嘛!结果就使几个月下来到续报的时候,砍掉哪个班他都不干,但续报到三年级,一次课从2小时变成3小时,负担又加重了,而且学校的课业也要增加啊!

  所以我们听说中关村的中学生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也就不奇怪了,这必须是有北大清华老师的课外班才可能,而还说孩子要数学有成就,就需要在22岁前证明新定理,我已经听说有我大学校友的上中学的孩子达到这个水平了,这确实是素质教育,但这样的素质教育在中国根本没有普及条件的。

  公立拼名校当然苦。但如果像孩子爸所说的,转到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难道就轻松了吗?

  前几天,网上流传的上海5岁牛娃幼升小、拼私立名校的简历,不就说明了一切嘛:

  英文阅读来讲,这位牛娃从三岁之前年阅读量100本原版绘本,到中班、大班期间年阅读量500本原版绘本,每天阅读2本以上的英文书,雷打不动。

  从简单的卡尔爷爷、小鼠波波,到大部头的牛津树、海尼曼、I Can Read……这是怎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呀!

  会背几百首古诗、喜欢讲成语故事、爱做各种数理实验、每周三篇英文日记、每年英文阅读量超过500本……

  还会钢琴、街舞、绘画、主持、自由泳、踢球、围棋11级……

  父母每天2~2.5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别忘了,这牛娃的妈妈可是全球三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贝恩咨询的董事总经理,工作多忙就不用说了吧!)

  孩子每天的日程表,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精确到15分钟计算,而且每月更新月度目标!月月不同!(天啦噜!)

  从今年1月到9月底,三个季度,这位牛娃的书单就这么长!

  不得不感叹,整个简历短短数页,每个字都看似轻描淡写,但每一个闪光点的背后,都是妈妈付出的多少日日夜夜的努力啊!

  公立、私立、国际,只要想出类拔萃,哪个不得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

  不管哪代人,想成功都要靠艰苦奋斗

  现在的孩子很苦,难道过去就不苦了吗?

  我上中学时,误打误撞考进了北京鼎鼎大名的X大附中,同学们都极其优秀自律。有次开家长会,我爸和我同桌的妈妈攀谈起来,特别投缘。因为他们俩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

  1977年,我爸在湖北山区的菜地里坚持学习,从赤贫的大山里考到省会最好的大学;那一年,我同桌的妈妈,从东北最穷困的县考到北大。

  她妈被文革耽误了好多年,恢复高考后已经30多岁了,别人都劝她,老大不小了,赶紧结婚生子,考个什么学啊,你以为你还18?

  她妈不听,憋足了一股蛮劲儿,在教室里住了三四个月。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澡都不洗,除了喝水上厕所,三四个月没出教室。家人朋友都以为她疯了。

  就是以这样的奋斗和努力,她从田里日夜劳作的农民,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进北大,毕业后成为了北京最顶尖医院的全国知名专家。

  她妈现在已经70多岁了,除了全国出诊,还不断坚持学习、阅读国外最新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去年,她妈以70高龄开始创业了,开了自己的诊所,现在也做得风生水起。

  不管哪代人,想出类拔萃,都要对自己下得去狠手,都要付出异于常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X大附中的一个室友,她的人生榜样也是她妈。她妈1977年还是河南县城里的车间女工,恢复高考后,往返50多里山路,借到了几本文革前的复习资料,磨烂了一双草鞋。

  她用了两年,考到中国政法大学,我们读初中时,她妈已经成为了北京一所著名律所的创始人。

  去年她告诉我,她妈快60了,居然准备去香港读博士!她们一家三口,现在天天在姥姥琅琅的读书声中醒来。晚饭后遛弯,她妈也拿着一厚沓子英语资料拼命念,在整个小区都很有名。

  对于一个快60的人,从哑巴英语,到雅思7分,中间不知花了多少努力啊!现在,她妈已经如愿成为香港大学年纪最大的博士生之一了。真的,追逐梦想,任何时候都不晚。

  他们在六七十岁都如此努力,一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仅是老一辈人,咱们这代人,考名校就不难、不苦了吗?

  我那时的英文水平,基本限于认识26个字母,估计比现在咱们社群里,很多英文启蒙做得早的3、4岁的孩子还差远了;我的海淀同桌,英文如百灵鸟一样流畅悦耳,看英文电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经常谈笑风生,她在小学六年,已经能把很多原版的儿童文学名著,如《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几乎全书背诵了。

  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每一科都被学霸们无情碾压。坐在我后面的男生,初中就学完了中学数学,开始自学微积分和大学高数;我们语文课代表,小学就熟读四书五经,能用古文洋洋洒洒地写作;

  听高中班主任说,我们学校的一位学长,爱好天文,天天去学校的天文台观测,国内外天文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因为贡献重大,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时他16岁。。。。

  世间哪有什么轻而易举的成功,都是背后不懈奋斗,厚积薄发而已。

  我小时候,因为离家远,中学6年都在学校住宿,所以能近距离观察到那些牛人们都是怎么学习的。不管周中还是周末,大多数人的日程本都是以10分钟为单位计算的。

  作业?课间早就做完了,晚自习上,X大附中的同学都在复习、预习(除了那些做国际奥赛,和自学大学内容的)。

  我晚自习的同桌,在我们普通班排名前几名。她每天晚上,把每个科目,每天学的内容,各做5、6本课外练习册来巩固(她做得真是飞快,看得我眼花缭乱!她做5、6本的时间,我差不多勉强能做完1本)。

  做完习题,她还常有时间“放松一下”,把语文书上的古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译成古文。她后来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顿。

  总有人说,阶级已经固化。其实看看我们周边,出类拔萃的人,给后代传承的何止是财富,更是拼搏和奋斗的精神。

  只有中国孩子这么苦吗?不,全世界都差不多

  我一个闺蜜,从小在台北长大,哈佛大学硕士毕业。

  她说,上哈佛最令她震撼的,不是白胡子教授和高深的课程,而是她的哈佛同学。

  不论白人黑人亚洲人,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来自欧洲、南美、非洲还是亚洲,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都差不多——都苦得很!

  她小时候每周要上8门课外班(共20多次课),平时放学和周末要一个个去“赶场”,钢琴、英文、书法、绘画、乐理指挥、珠算、心算……有时候连中饭都只能凑合一顿,吃个三明治五分钟解决。

  她问了一圈儿她的哈佛同学,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几乎没有人小时候课外班上得比她少。

  八九十年代,在大陆父母还没那么重视教育的时候,闺蜜说,大部分台湾地区的家长都知道孩子各科都学到哪儿了,哪块知识有欠缺,该上哪些辅导班。完全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轻松。

  在香港台湾街头,随处可见各种补课天王的照片。香港补课天王林溢欣,才工作四年,年薪高达85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7500万元),成为香港甚至世界私立教育界纪录。

  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地,全部都有补习狂热现象。

  韩国孩子常常补习至半夜,导致政府在2011年立例,限制在晚上10时之后不得补习,还派员到补习社集中的地区突击巡逻,若发现有深夜补习班,就要严惩。

  韩国甚至有个说法叫“四升五落”,即每晚睡四小时才能上知名大学,睡五小时则会落榜。

  这样的情况也不仅仅在亚洲。

  孩儿他爸上读本科时,遇到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同学,他SAT考了1590分(那时1600分满分)。他特别惊讶,你这么高分怎么不去常青藤啊?罗马尼亚的同学说,在我们国家,人人都是1600,一抓一大把。我这点儿分,能来这儿已经不错了。

  我的好朋友,读大学时在哈佛读过一个暑期小学期。她在哈佛遇到了一个美国男生,熟练掌握六门外语。她本以为美国人都一样,哪会什么外语,最多会点儿西班牙语就已经了不得了。

  这个男生,中文好到能讲清楚唐宋元明清史、背诵不少唐诗宋词元曲,日文好到能跟日本同学吵架,还会欧洲的“古文”拉丁语,能查阅欧洲古籍……他小时候,父母就让他像母语一样学习多门外语,私教请了不知多少个,暑假还经常带他全世界旅游、练语言、见世面。

  孩儿他爸有个远房亲戚,在澳大利亚教中学。她的混血儿子从小长在澳大利亚,读精英高中,自己打工赚学费,在国际奥赛获奖……这都不算啥,最奇葩的是,她儿子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四点起床,读华尔街日报,逐条记录和复述!现在她儿子早已经成为投行的副总裁,年薪几百万。

  就连备受瞩目的英国乔治小王子,生在皇室,也要拼命努力。刚上一年级,就要修数学、英语、法语、科学、历史、地理、计算机、宗教、戏剧、艺术、体操、游泳、击剑、高尔夫、陶艺、芭蕾等近20个科目。

  不管在美国、英国还是澳洲,港台、韩国还是罗马尼亚,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哪怕生来就是英国小王子,想要出类拔萃,都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

  我们的孩子,将来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竞争、省市的竞争、甚至不仅仅是全国的竞争——他们终将面对世界的竞争。

  美国孩子要向上名校有多难?

  当中国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充斥的时候,你知道美国的孩子都在做什么吗?是在公园里野餐,还是在游乐场里玩过山车?No, no, no,他们也穿梭于各种补习班,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纽约时报的文章《美国家长望子成龙很焦虑:彻夜排队报名补习班成常态》里报道:凌晨三点,大批家长们就冒着零下7摄氏度的寒风赶来排队报名补习班了▼

  媒体还曾报道过纽约圣三一学校学前补习班报名的盛况。尽管一年学费高达20多万人民币,每年却都有大批有着“名校情结”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面试。2011年,这个补习班的录取率是2.4%,比哈佛还难进。

  美国的中学考试,云集在校门外的学生和家长。发放考试通知2000份,录取仅100多名,可见竞争之激烈▼

  据统计,美国中学生一年要背超过112磅(约104斤重)的课本;美国重点高中90%以上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很多学生每天凌晨一二点睡下,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美国高中广为流传一句话:“ 每天4小时睡眠、4杯咖啡、4.0的成绩(4.0是满分)。”

  今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中,SAT阅读、数学和写作成绩超过700分的申请人分别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从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成绩上难分胜负,就要拼课外活动了。美国大学申请表上都有“特长”栏(空着就别想被录取了),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还要列出得奖地区:“州、全国、还是世界”。没得过大奖的特长?那不叫特长。

  喜欢写作,要出几本书啊;喜欢美术,要办个人画展啊;喜欢音乐,要开独奏音乐会啊;喜欢商业,自己创个业啊;喜欢金融,我一个美国同学,犹太人,高中就去高盛实习了一年,推迟了一年读大学。。。反正目的就是要方方面面证明自己的毅力、坚持和激情。

  我的一个朋友,女儿在纽约的重点高中读书,从小师从茱莉亚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是当地青年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开过多次独奏音乐会;还是学校辩论队长、数学队长,全美作文、数学、科技大奖得主,已经修了5,6门大学预科课程并得到A+。

  朋友告诉我,这样的孩子在他们学校比比皆是,她家闺女这样算是正常的,大家的目标都是藤校。听了这些,你还觉得美国孩子很“轻松”吗?

  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所有的令人艳羡,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

  从小就告诉孩子,不管是哪代人,不管是哪个国家,只要想追求卓越,只要想出类拔萃,就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对自己下得去狠手。

  最艰苦的路,往往才是捷径。

  啾妈说

  今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描述“海淀黄庄”教育培训现状的文章刷屏了。文章末尾评论里有家长说,太夸张了,你们北京还叫苦,简直是在贩卖教育焦虑。也有很多北京家长站出来,希望让全国人民正视“北京孩子”的严酷竞争环境。

  我在之前的一篇讲述我怎样选择学区房的文章里,曾经分享过这样的事实,

  “北京这么多985院校毕业留京家长们的下一代,四个里面只有一个能考进全国各地的一本院校,大部分“名校”家长必须接受孩子未来的高考结果不如自己。

  北京每年留下的985本硕博,比北京的高中招生人数还多。换句话说,即便是北大硕士,我的孩子在北京有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比起全国大部分地方,北京现在的教育氛围确实很浓烈。我没当妈妈前一直认为自己会选择让孩子轻松愉快的长大。快乐总是好的,但现实的竞争就摆在眼前时,很难有家长可以视而不见或是选择放弃。与其唉声叹气,倒不如更积极一些,支撑孩子直面这一切。

  今早送啾啾去上滑冰课,一个滑得非常好的小女孩在冰场的一角训练,她妈妈一直在非常严厉的纠正她的动作。听见她妈妈的斥责,我有点揪心,但转念一想,要想知道成功是什么滋味,苦这件事怎么能迈得过去呢。

  没有真正意义上轻松的习得,更没有所谓的快乐教育。过去也好将来也罢,“最艰苦的路,往往才是捷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英文补习班家长数学牛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