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的大学师生是师生塑料情吗?

2018年11月30日16:22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据说,大学生加自己老师微信、微博、QQ等社交账号的原因不外乎这几个:

  ● 获取专业知识,希望老师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和老师讨论,以求解惑。(爱学习的大学生没错了)

  ● 作业需要。部分老师会要求学生添加自己的账号完成作业。

  ● 希望能从老师那里获取考试、奖学金评定、就业等信息。大学生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或者自己极度关注的信息,添加老师好友是其中一个渠道。

  ● 帮助老师完成教学工作。这类学生基本是班干部或者课代表,也是跟大学老师交流比较密切的群体。

  ● 真的是聊天。有些大学生内心郁闷或者遇到情感问题,会想着联系关系比较好或者看着比较温柔的老师及辅导员,觉得他们的阅历比自己丰富,有些问题能够帮助解决。而这些老师恰恰也乐于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交媒体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给大学里的师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微信、微博、QQ、博客等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他们课下交流的工具,而这样的交流工具不仅让师生关系在课外延伸,也多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

  社交媒体上“相遇”的大学师生,其实关系挺好

  有学生抱怨,老师只在上课见,课下从来不见人,师生关系冷冰冰。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似乎改变了这种情况。

  曾经,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十分火爆,里面的开心农场等游戏让人欲罢不能,有些大学师生互加好友,为的就是去偷菜、抢车位。还记的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大学老师问自己的学生昨天几点睡的,学生回答说11点半,老师一听却不乐意了,大声说道:“你胡说,昨天12点半你偷了我的菜。”

  如果说今天最尴尬的事是“你我互道晚安,却相遇在王者峡谷”,那么当时尴尬的事情就是“我当你是我的老师(学生),你却在偷我的菜”。但不得不说,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师生的关系倒是拉近不少,毕竟是互相偷过菜的关系。

  除了上面说的开心网,还有近年来的微博、微信上的互动、朋友圈的留言、微信群的建立等等。社交媒体为师生交流搭建了平台,学生可能会从这些平台了解到老师更生活的一面,也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社交媒体变“第二课堂”?

  不过也有学生和老师反映,社交媒体似乎成为了学校的“第二课堂”。

  有些老师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把一些案例分析或者细节讨论在课堂上细讲,部分只能一晃而过。于是选择加入或建立学生的班级群,把一些重要的知识分享到群里,并做一些解释和分析,让学生能更细致地了解知识。同时也会和学生在线沟通,对一些作业上的问题或者课堂遗留问题进行反馈。

  也有教授表示,她为课上的学生建立了微信讨论群,师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远程讨论,比如在各大媒体实习的学生可以时时在群里发问,每位成员都可以贡献他们的想法,而教授则可以适时答疑解惑,让沟通拥有无限可能。

  同时,社交媒体作为较随意的聊天渠道,让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平易近人。

  现在很多大学老师都活跃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他们熟练运用社交媒体,在微博、博客上与学生互粉和交流思想,在微信、QQ上加好友沟通。

  还有些老师跟随潮流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微信公众号,在上面发表一些深度文章,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自己的一些经验等等。

  他们会推荐学生们关注,希望里面的内容对学生有所帮助,这也有助于老师提高教学效率。

  由此,我们能看到社交媒体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中。在教学中,课堂上老师无法教授的扩展内容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转发给学生,以学生不反感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

  因为社交媒体,大学老师在学生中的形象也变得更立体甚至更亲近。

  社交媒体的流行和应用让师生关系开始失控?

  诚然,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弥补了师生交流不足的短板,让师生关系并不冰冷,但是有些大学老师却表示,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有些“失控”。

  老师发微博,学生就评论转发,老师发微信就点赞评论,仿佛不这样做就是对老师的不尊敬,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像就是由这些社交平台的互动来维持的。

  实际上,有些老师认为如今师生之间的互动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活跃热闹,但那种细致深入的交流却越来越少,难以实现面对面交流的畅快和思想交融。而且还可能遇上一些让人尴尬的事情,甚至师生情直接变成塑料师生情。

  比如,有学生请病假却在朋友圈晒出了旅游的照片,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尴尬,而很多老师也会秉公处理,记作旷课。但学生却会抱怨明明请了假却扣分,加老师微信竟然是自己被监视。这个时候老师不仅是尴尬,可能还会有点受伤。

  再比如,部分学生随意截图老师的朋友圈,然后发在自己的微博上评论吐槽,这会让老师感受到隐私被侵犯。

  另外,很多大学老师都经历过学生要分的情况,有些学生在社交平台和老师互动多,觉得关系好,期末要分不会尴尬,但是学生不尴尬,不代表老师不尴尬。答应了对别的学生不公平,不答应又能一直耗着你,加黑名单这个行为也会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尴尬,进退两难。

  由此,社交媒体的应用,也让一些老师感觉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开始混杂。

  让师生关系冷静下来

  社交媒体可以被当作教学、交互工具,这无可厚非,因为其带来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隐私、内容的恰当性和安全性,这些都应该全面考量。总之,师生交流的尺度和界限都需要把握好。或许,大学老师可以这样做:

  ● 规定界限。有老师为了把工作和生活分离,会带两个手机,学生加的号是一个,而自己生活中的又是一个,明确了其界限。也有老师会在学生加自己好友前说明自己微信、QQ不会经常看,不一定会及时回复等等。因此,大学老师在和学生加微信之前就可以先说明自己的一些界限,确定自己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

  ● 增加一对一交流。如上述所说,社交媒体的交流有时候有些浮于表面,更深层次的交流可能更适合面对面。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希望和老师进行课下交流。所以这一点老师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些安静以及处于社交尴尬境地的学生更需要被关注。

  ● 让师生关系冷静下来。对于之前说的社交媒体模糊了师生之间的界限,老师们可以适当减少在社交媒体上和学生进行琐碎交流,通过课堂交流、邮件、面对面等相对正式的形式回归理性的师生关系。

  互动:你会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和学生互动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社交媒体学生老师师生师生关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