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手机流量取决于教学质量?

2018年12月18日12:14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大学生上课常常有人在心不在,甚至人不在心也不在的情况。课堂上低头玩手机,趴着补觉的学生不在少数。专业课情况稍好,但如果是非专业课或者是基础课程,这样的现象更多。

  大学生上课状态引担忧

  时至今日,手机早已成为人类的“第六器官”,很多人都有手机依赖症,一分钟没看到手机就心慌慌,玩手机是现代人每天必备项目之一,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腾讯教育-麦可思2018年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研究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小时,13%的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9小时以上,14%在7至9小时之间。数据显示,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以每节课 45 分钟来计算,大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分钟。

  教室里,前排学生寥寥无几,后排学生“热闹繁华”,这是很多大学教室课堂的座位现象。而聚集在后排的学生可能并没有听课,反而是在玩手机。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都在上课的时候肆意玩手机呢?

  一方面,大学生从高中的严格管理到大学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学校和老师的严格要求,一下就感觉卸了担子,自制力不够。

  另一方面,很多大学老师会在期末划重点,很多学生在期末突击直接可以期末及格,认为没必要听讲,既然能及格,上课玩手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这种现象,有些老师让学生上课前将手机统一放进讲台,课后学生挨个领。

  但治标不治本,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而且不玩手机依然可以用其他的代替,比如带小说、杂志上课看打发时间。回归问题,依然是学生不想听课。

  对此,有人认为手机正在干扰如今的大学课堂。

  从科学角度看手机干扰课堂

  2016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生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亚当•格萨雷与心理学家拉里•D。 罗森合著的《纷乱心绪:高科技世界中的古老大脑》出版了。

  以科学的角度看,“干扰”就是一切与既定目标毫无关联的事物,并且阻碍目标的完成。

  干扰的来源包括外界产生(如窗外的鸟鸣、突然的敲门声等)以及自身行为所致(如冲咖啡、改做其他任务以及查看社交媒体等)。

  格萨雷等人研究发现,干扰的产生源自人类大脑本身的功能特点:人类能够设立高层次的目标并且制定完成目标的具体计划,与此同时,有限的认知控制能力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以及保持工作记忆。

  研究还发现,在完成复杂的任务或者进行重复性极强的工作时,干扰带来的短暂的愉悦会更加吸引人。

  高校课堂显然属于这种情况,学习内容艰难复杂之际、教师讲课滔滔不绝之时,手机对学生的吸引力陡然大增,并非是学生没有意识到上课玩手机会影响学习,只是确实控制不住自己。

  此时,为生活带来便利的高科技电子设备却使得学生更容易陷入五花八门的软件、网页之中。更为糟糕的是,格萨雷教授的研究表明,电子设备带给人的干扰并非只是视线停留在屏幕上的几十秒或者几分钟而已,过度沉溺于干扰的试验者通常要经过30分钟才能完全投入到被打断的工作或学习上来。

  把手机变“心机”

  实际上,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玩手机是有原因的。他们认为,如果老师讲课枯燥无味,知识内容照本宣科,那听课还不如玩手机,因为听课一点趣味都没有,听了也觉得无聊,而玩手机至少让自己找到了一点乐趣。

  但如果老师上课有趣,有足够的个人魅力,让课堂精彩无比,那学生肯定不会玩手机,他们早就把手机忘了,沉浸在老师的课堂之中。说到底,学生的手机流量取决于大学老师的上课质量。

  是的,当一位老师的课堂质量获得了学生的认可,认真听课的学生自然也就多了。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够听课,老师不妨让手机变成自己的“心机”。

  有教育专家提倡大学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慢慢戒掉在课堂上使用移动设备的“瘾”,把这些设备由课堂“违禁品”变为“学习工具”。

  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兹山分校心理学荣誉教授拉里·罗森建议授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分钟的“科技时间”来查收和发送信息。他表示,最初教师可每15分钟安排一次课间“科技时间”,之后可以逐渐拉长授课时间,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

  美国莱特州立大学组织领导学助理教授科里·斯米勒在研究中还发现,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登录Instagram或Snapchat等社交媒体。

  她明白让学生戒掉对移动设备的“瘾”太难,因此在深思熟虑后想出了将学生这一上“瘾”行为纳入课堂管理中去。

  在“组织领导”这门课程中,传统上,授课老师会要求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写下自己的长处。

  但斯米勒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室附近通过手机拍下能说明自己优点的照片。相比于传统教学法,这一做法明显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国外越来越多的高校,例如凤凰城大学甚至开始尝试开发一些可以安装于手机的应用,以提升课程参与度,确保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与本课程的教师、学生保持联系。课程教学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的功能包括课堂讨论、查看课堂讲义、发布获取实时通知等。

  目前,国外高校将智能手机应用于教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即充当课本及其他教辅工具,另一种是作为教学管理的工具存在。

  既然无法让学生摆脱手机的束缚,那就把它变成教学的工具,充分利用其强大功能,为提升课堂参与度和课下学习服务。

  其实,要求学生上课不带手机并不现实,大学老师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集中在学习上,就要把学生放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不断反思如何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和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学生课堂玩手机大学生教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