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

2018年12月20日13:14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在一年行将结束时,年终盘点也成了颇具仪式感的事情。Google给出的年度热搜关键词是“good”,这一年来,人们都在砥砺前行,思考着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对于家长而言,想必这一年大家也在思考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今年的一些教育事件频频成为社会热点,牵动着许多家长的心。

  在当前社会,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对父母而言,家庭教育要拼智力、拼体力,考验情商、逆商,锻炼心理素质,检验情绪稳定性,不论从何种维度来说,教育孩子都是一个长久的难题。

  这一年,家长们依旧焦虑,除了学区房、升学率等问题,社会上许多的热点事件都在刺痛着家长的神经。在孩子的教育上,再多的讨论、总结、反思都值得,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家长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下面这些教育热点事件,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再次回顾。

  ◑◑◑

  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今年年初,一篇《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父母不明白,为何孩子会变成这样?孩子同样痛苦,谁愿意有家不回,不与父母联系呢?

  这篇控诉文让我们看到了控制—被控制的亲子关系会给彼此造成多大困扰。父母始终将孩子看作是弱小的、不自主的、不独立的家庭附属品,以前的用力过猛,导致了日后的无计可施。

  在孩子的成长期,看似平静的生活往往藏着父母难以察觉的问题,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孩子也放弃沟通。但终究会有一个爆发点,将长久的问题暴露出来。

  ◑◑◑

  “丧偶式”育儿

  今年,“丧偶式”育儿颇为流行。最近大热的《奇葩说》的辩题在家长中间引起共鸣:每周陪伴孩子12小时,做不到就取消爸爸的称号。

  这个词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有一方很少与孩子沟通(一般是父亲),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不管不问,孩子就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一样。而此前也曾出现过8岁孩子用压岁钱买爸爸一天的陪伴。

  有研究显示,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父亲伟岸的形象、坚毅的品格往往影响着下一代的子女。爸爸们,请不要再错过孩子的前半生了!

  ◑◑◑

  天台喊话

  今年,一档名为《少年说》的节目在网上引起热议。在节目中,中小学生们站在高台上,面对台下的老师、同学、父母,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其中不乏对家长的“吐槽”。

  在这档节目中,有孩子哭诉:“孩子不止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也有孩子对爸爸妈妈说不要再冷战了,还自己一个温馨的氛围。这些天台喊话,给了很多家长一个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也让我们看到这届00后表达自我的勇气。

  希望这些孩子们鼓足勇气在众人面前讲出的小困扰,能真正被家长听进去,形成有效的沟通。也希望家长能在生活中,主动引导孩子说出问题,让喊话成为一种日常。

  ◑◑◑

  感谢贫穷

  高考录取季,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感动了无数人,它出自一名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孩王心仪。在王心仪的文章中,她说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贫穷值得感谢吗?其实,与其说她在感谢贫穷,不如说是感谢自己摆脱贫穷的决心,以及自己在此过程中收获的能力。而站在父母的角度,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孩子内心有力量、面对逆境也保持前行动力,拥有改变命运的学习能力,内心充满富足感是其一生的财富。

  ◑◑◑

  开学三天退出家长群

  9月的开学季,一篇《开学三天,我退出了家长群》成为网络热点,再一次控诉了家长群这一21世纪版的“宫斗现场”。不少家长坦言,家长群变身“马屁群”“炫耀群”“攀比群”,成了一种隐形负担。而要维护一个让人舒服的家长群,想必每个家长都有这两种意识:

  界限意识:界限意识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石。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以及家长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是每个身处家长群的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但对他人而言呢?适可而止,如果用力过猛,就会越过边界,给他人造成困扰。

  规则意识:微信群算是一种网络公共场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应该有基本的德行。任何让人感到愉悦的交流背后,都应该怀着基本的尊重,发言之前要思考自己的发言是否对大家造成了困扰,是否带来了隐形的压力?

  ◑◑◑

  游戏“中国式家长”

  10月份,一款名为《中国式家长》的独立游戏火了,这是一款父母与孩子都值得玩的游戏。玩家以游戏的形式养娃,从孩子出生开始,要不断为他做出选择与安排,经过上学、考试、就业、相亲,最终收获不同的结局。

  这款游戏十分接地气,很多情景都能与现实无缝对接,其丰富的细节让整个游戏妙趣横生。它对于探讨中国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有很大的启示,可以体验父母、感悟人生,有温暖的情怀,也有扎心的现实。

  ◑◑◑

  5岁孩子的简历

  11月,网上流传起了一份5岁孩子的简历,这份简历长达15页,有网友调侃,这都是一部“自传”了。简历从7个方面展现了“牛娃”的历程。这份简历一出,又立马引起了许多人的焦虑。当然,有很多人也在思考,这样的教育值得学习吗?

  个体具有差异性,要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孩子的成长赋能。教育具有长久性,好的教育更多的是长期的均衡状态,而不是揠苗助长,也不是在模板的基础上按照“清单”一一照来。

  ◑◑◑

  致未来亲家书

  “亲爱的未来亲家你好,我女儿有房有保险会游泳……能不能现在就接走,把作业都辅导一下,谁家的媳妇谁养!”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人生的一大“送命题”就是陪写作业。要不要陪写作业,该如何陪写作业,也是史诗级的大讨论。

  陪写作业的本质是,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发现并解决问题。那么,家长是否可以用别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可以与孩子建立一种非监督式的合作方式,孩子每天报告自己的作业情况,计划用多长时间完成,有什么难点,需要什么帮助。家长在约定的时间之后,去检查,辅导,帮助。两者以合约式的方法来完成作业。

  而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母是否陪写作业并不存在某种绝对的关系。辅导作业应该是与孩子共同发现学习的乐趣,以鼓励和忠告为主。

  ◑◑◑

  放烟花庆祝考7分

  年末,“父亲放烟花庆祝儿子考7分”感动了许多人。因为孩子之前常常考0分,这次考了7分,以资鼓励。通过家庭鼓励,孩子已经从考7分进步到考了57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比起那些被“学渣”孩子气到生病的家长,这位家长可以说是非常“小清新”了。用这种方式给孩子鼓励,仿佛美剧中的温馨氛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来获取认同感,获得前进的动力。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自己跟自己比,多考一分也值得庆祝!为这位家长手动点赞。

  每一个热点事件的背后,都是许多家庭的切实痛点。在为人父这件事上,有太多难题,也有太多的欢笑和泪水。而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反思、改进的“考试”,家长能考多少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够始终充满信念和耐心、用自我成长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过好这一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家长父母写作业教育王心仪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