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到加拿大才发现比语言学习更重要的事

2018年12月28日17:49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的朋友Maggie。她曾经两次和我做同事。一次是在腐国使馆,我在经济处,她在商务处。一次是在现在的欧盟机构。在第二次和我做同事时,她是我们北京办公室的总经理,也是我的老板。我还能和她做朋友,最关键的是因为我足够大气,当然也是因为她足够优秀,足够让人信服。

  我们这代北京小孩,大部分不是生活成长在胡同里,就是在大院儿里。军队大院儿,学校大院儿,工厂大院儿。。。Maggie从小在清华园长大,我特别羡慕她,因为我们为了孩子去海淀上学,必须买学区房,而他们家祖上就留下了学区房。

  他们家孩子不费劲就上了中关村二小,她在事业上也越做越好。但是一年半前,她告诉我她要移民加拿大了。原因很复杂,心情很纠结,决定做得也很艰难。搬个家都是一件让人很抓狂的事,更何况是背井离乡,还要拖着两个儿子。租房子,联系学校,在经历了各种抓狂后,她现在算是在加村安定下来了。

  在我心里她就是一个超人妈妈。老大在加村适应的超级快,现在可以用英文写小说了。老二虽然适应得稍微慢一些,但是她也不急不躁,帮孩子想各种办法更好的融入。

  我之前一直和她聊他们在加拿大的生活,今天请她把孩子们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她的一些建议写出来,希望可以给对海外教育有兴趣的妈妈参考。

  我是两个男孩的老母亲,他们一个11岁一个8岁。

  我父母都是清华的老师,我从小在清华园长大,我的孩子也是。

  他们的小学都是在中关村二小上的,这所小学是北京市属重点小学。

  哥哥四年级、弟弟一年级的时候,我和老公移民加拿大。

  之前就有许多国内的朋友和同学询问有关孩子加拿大留学的事情。

  上次我发了孩子用英文写小说的朋友圈,吉米妈也一直催我。

  让我写写我是怎么把孩子在小学四年级和一年级的时候,连根拔起,从北京到加拿大安省入公校五年级和二年级读书的。

  我的两个孩子入读安省排名前10%的一家公立小学,名字翻译成中文就叫快乐谷小学校吧。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写当初做决定时的各种考虑和纠结,不写在加村落户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绪波动,也不写这里的美景和风土人情。

  就纪录一下从海淀中关村二小到安省快乐谷小学,两个孩子是如何适应的,我的一些建议和思考。希望对有计划带孩子到海外读书的妈妈有所帮助。

  学英语

  无论留学还是移民,孩子的英语必需早做准备。哥哥七岁开始学英文,那时候线上一对一外教刚刚兴起,我就给他报名了。哥哥就一周三节课、每节课二十多分钟地学了起来。大概是学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哥哥可以和外教用整句交流,在我单位组织的活动上和歪果仁也敢说话了。

  来加拿大之前,哥哥除了线上英语和学校的英语课之外没有其他的英语学习了。到加拿大以后在教育局的ESL测试中评了四级(外国学生来了以后到教育局做一个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为第二语言”测试,一级到七级,一级白纸一张,七级达到母语水平,就不用再上ESL课程了)。开学以后大约是ESL老师资源紧张,也没给安排专门学英语的班,所以老大就跟着大班下来了。

  五年级开学不久,我找了一个本地很有名的IB学校老师,专门给哥哥补英语写作,每周一个小时。感觉这个补习很有帮助,老师针对他的不足进行辅导,进步很快。此外,最重要的还有阅读。阅读在这边教育体系中有基础性的作用,到了大学更是不阅读、阅读能力不行连毕业都成问题。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培养阅读的习惯。这点其实和国内的思路很像,只是加村这边贯彻的更为彻底。

  因为语言关过得很快,哥哥适应得也很快。身边很多老移民朋友和他学校老师都评价他不像刚来加拿大的孩子。最切身的感觉是他逐渐开始纠正我们发音语法的错误了,他写出来的东西也常常让我们觉得很震惊。

  到弟弟这儿,就没有这么轻松了。他不是哥哥那样外向、走到哪儿跟陌生人都能扯上半天的孩子。语言影响了社交,社交反过来影响语言。教育局的测评,他被划在一级。开学前勉强学会了“老师我想去洗手间”等简单句子,第一天还是因为饭盒拧得太紧,又不知怎么向老师求助,没吃上午饭。

  为了帮助语言能力欠佳的弟弟,我们找了退休老师给他辅导。我每天都盯着阅读,甚至现在仍在继续线上英语的学习。一年半后的今天,他已经能够基本交流,上课主动举手回答,前两天的时候还告诉我去学校办公室告状去了。上次家长会,老师告诉我们他现在的语言水平是一年级的水平(他上三年级)。不过我们倒真没着急过,第一年觉得他太不容易了,每天还坚持上学我们就很满意了。今年进步看的见,也就不愁追赶不上了。

  学校的一天

  学校里一顿午饭两顿零食都是要自己带去的。所以到给孩子要预备一个饭盒、一个水壶。饭盒一般是保温的。注意的是不要带有Nuts(果仁)的食物,因为这里过敏的小孩太多了。

  早晨八点四十响铃进校门,之前来早了也要等着。天气不好的时候也会提前开校门,可以随时进校。上午两节课后吃零食、再上三节课后午饭。下午上三节课后吃零食,再上两节课后三点一刻放学。早晨打铃后先通过广播系统放O Canada(国歌)、开晨会,也有两个小主持人说说学校大事、搞搞思想教育什么的。

  每年级的课程不同,但是英语、数学、科学、社会、体育等是贯穿始终的,法语是四年级开始上(也有些法语学校从一年级就有),时不常也组织些Field Trip,带孩子们出去玩。

孩子在安全村学习交通规则孩子在安全村学习交通规则

  学校里有社团、体育队和乐团。说到乐团,国内孩子各种特长,如果本来不会乐器,很难在学校的乐团里谋得“一席半职”。可是这里真是以兴趣为主,到了某个阶段大家音乐课上都挑个乐器学起来,要是愿意就可以参加学校乐团排练。所以学校每逢节日有演出时,乐团演奏大多是惨不忍“听”的,但家长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重在参与的音乐会重在参与的音乐会

  特别要说的是,这里对于孩子的体育特长非常重视。尤其是很多好的大学,都有自己的俱乐部,如果被教练看上,会对孩子拿到大学offer很有帮助。而且在大家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有体育特长的孩子也会有优势。

  加拿大这边冰雪项目是传统项目,很多中国孩子到了这边再开始像冰球这类项目,就已经没有优势了。为了拼体育,弟弟班上有一个中国孩子在练铁人三项。

  孩子在国内时,我陪伴的其实并不太多,因为工作太忙。

  到了加拿大,我做了一份可以在家办公的工作,也是为了可以有更多时间陪孩子,帮他们快一点儿适应新的生活。

  我担任学校活动的志愿者,参与家长委员会,参加家长见面会,总之为了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学校和社区的动态操碎了心。

  我发现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对于年龄小,刚刚来加拿大的弟弟来说,我的陪伴和参与给与他的是安全感。

在活动中我志愿当“会计”在活动中我志愿当“会计”

  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什么时候把孩子送出来最好。

  讲一下自己的经验吧。

  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对弟弟的中文基础太重要了。在国内出生成长的新一代移民,对中文的作用,没有不重视的。在特朗普孙女都学中文的今天,如果移二代把中文丢了,就太可惜了。所以如果在没有打中文基础的情况下就出来,有点儿得不偿失。

  我家弟弟现在听说都是没问题的,能看中文书,只有写和国内同龄孩子比差点儿意思了。

  如果没有在国内读小学的一年,让我们自己教或去中文学校,因为小孩的兴趣有限,太难坚持下去了。所以如果可以,还是让孩子在国内小学学上一两年再出来吧。

  我特别想说,千万别把上小学的孩子独自送出国。身边失败的例子太多了,哥儿俩学校里就有。这么小的孩子很少能够体会父母的苦心,用各种出位的行为争取父母的注意,看着实在可怜。

  所以,我个人认为小学打了几年基础,如果家里有人跟着出来,是可以尽早出来的。最晚,也别错过高中的最后两年(前提是考虑小学中学阶段就出来)。因为北美大学招生,对本地高中成绩还是更看重一些的,而且念够了一定年数的高中也省却了语言考试的要求。

  我的两个孩子都在二小读过书,我对海淀的教育非常了解。

  我当时选择去加拿大,并不是觉得到了那里孩子就不需要好好学习了。

  很多人觉得国外学校里压力没那么大,但其实对孩子教育有要求的家庭抓得还是很紧的。课后的体育训练、补习班、志愿者活动,特别是一到高中以后,还是非常占用时间的。

哥哥和弟弟都在上滑冰课,下学期还会加上壁球和冰壶哥哥和弟弟都在上滑冰课,下学期还会加上壁球和冰壶

  公校课上对孩子要求很松,如果业余时间自己不安排补习,想考上心仪的大学几乎不可能。所以自己不跟出来陪读的家长朋友们,还是直接送私校稍微好一点,私校在校时间比较长,学校也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很多基本大纲之外的特长课和志愿者活动。

  无论选择在国内上学,还是带着孩子在北美,欧洲或者澳洲读书,我都希望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因为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是一个需要努力去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无论孩子在哪里学习,老母亲的付出都一点儿不能少。

  我们都是一个想法,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二小中关村加拿大学校小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