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的人才能引领未来

2019年01月03日11:31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2019年第一天早上醒来,我按计划提出今天的重要事项——大扫除,小家伙一边走向自己的玩具区,一边淡定地回答:“妈妈,等我长大了再大扫除吧。”计划受挫,我假装镇定,怎么办?灵光一闪,汤姆·索亚刷墙的故事计上心来。

  汤姆因为偷吃东西,被波莉姨妈罚去粉刷屋外的围墙。别的孩子都在自由自在的玩耍,怎样才能避免这个苦差事?忍着“心里就像火烧似的难受”,汤姆想出了好主意——让刷墙变成一种特权游戏。当别的孩子看到装模作样的汤姆似乎很享受的样子,提出也要刷墙时,汤姆百般拿捏,逼得他们拿出苹果、风筝、线轴做的大炮等各种宝贝来交换,才换得一次刷墙机会。

  想起这个故事,我的目标立刻上了一个层次,不但今天要收拾玩具,还要让小家伙玩得尽兴。“要不,我们来玩收拾玩具的游戏吧?”小宝眼睛一亮:“好呀,妈妈,我喜欢玩游戏。”

  于是,一上午,我们扮作鼹鼠和小松鼠比赛谁先能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繁琐的劳动变得有趣,各种失散的玩具找到了久别的家,一些缺胳膊少腿儿的玩偶得到了修葺,家里焕然一新。

  虽然是一次利用小朋友“认知缺陷”的实用主义游戏——但也是快乐的游戏呀。汤姆的结论很有意义,那就是,仿佛工作就是娱乐,那么这项工作就不再空虚无聊。对于孩子,玩,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人:游戏者

  带着游戏精神生活,原本乏味的事情会被赋予有趣的意义。当然,这是无趣的成年人的想法,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功利。真正的游戏精神是什么?看看孩子游戏时的状态才会明白,他们紧张、投入、放松、快乐,完全沉浸在游戏世界中,游戏本身就有足够的意义,就是目的,不用为了什么。社会学者赫伊津哈写过一本严肃的书,叫《人:游戏者》。他说:“游戏是儿童心灵视界的自由呈现,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给儿童带来更多想象的可能,给予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看孩子玩游戏,无论过程多么辛劳,比如用半天时间搬石块垒一个精灵城堡,或者偷偷摸摸熬夜玩电脑游戏,他们从不抱怨,这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他们在乎的,是全情投入的自由与体验。

  创造力是全球胜任力的核心

  “数字时代”是对当下的精准定义之一。在高度发达的数字世界,人类正在研究塑造其他“物种”的可能,比如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当一个时代,一个人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与一些技能,人工智能只需要几秒就能掌握,而且不会遗忘,父母或者老师,还有什么必要为了逼着孩子多背几个单词和唐诗宋词古文,或者为掌握所谓的复杂定理练习奥数题,无限痛苦?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越来越能具体地窥见未来,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有一些人类的特质,在可见的未来不会被替代的。这些特质,不主要依赖于记忆、计算,甚至是一定意义上的谋篇布局与战略能力,尤其在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了顶尖的人类棋手之后。什么是人类独有的特质?精细的情感捕捉与体验能力,对他人爱与痛的同理能力,精灵古怪又充满惊喜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这些素养,是应对未来所需的全球胜任力之核心。

  全球胜任力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能力。2018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在PISA测试中增加—项全新的评估——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以考查各国15岁青少年对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知识掌握与理解,与多元背景的人共处、互相学习的能力,以及带着尊重与他人互动所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OECD的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OECD的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

  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介绍这个项目时说:“教育孩子,不为过去,而为未来。”未来什么样?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拥有创造力的一代去探索。创造力,是全球胜任力的核心,拥有创造力的个体,意味着拥有应对未来的潜力,能使他们参加并创造未来。

  关于游戏的误区

  成长和受教于工业时代教育的我们,大多数人不但不具备游戏精神引领的全球胜任力,甚至天然地反感,心生敌意。

  父母爱孩子,很多人愿意用自己一生所学、倾尽所有财富与资源为孩子打造一条通往成功的路。然而,这样一种煞费苦心常常换不来孩子的理解。有一位妈妈曾在我们的读书上发出痛苦呐喊:“为什么我们给他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他却拼命玩游戏,不学习。”这位妈妈,有一个沉迷电脑游戏的14岁儿子。沿着这样的思路,这个问题无解。

  如果家长执着于这一条路,可能会把亲密的亲子关系变成如:

  (1)专治的教练与疲于应付的运动员;

  (2)苛刻的老板与随时偷工减料的员工;

  (3)残忍的监工与随时准备造反的犯人。

  这些比喻,是在参加我们的工作坊后,一位妈妈的总结。当这个惊人的结论在她讲完自己家“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故事之后呈现出来时,其他二十多位家长,有一半表示完全赞同,还有一半陷入了沉思。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游戏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玩游戏。

  2006年,作家Marc Prensky在《不要打搅我, 妈妈——我在学习》(Don‘t Bother Me Mom——I’m Learning)一书中指出,在一定范围内玩电子游戏,实际上对今天“数字原生代”的孩子非常有益,他们正在用这些游戏为21世纪的生活做准备。

  Prensky说,孩子们之所以对这些游戏非常着迷,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重要的“未来”事物,从合作、谨慎的冒险、战略制定、执行,到复杂的道德和伦理决策。大部分成年人,由于自身不会操作复杂的游戏, 他们关于游戏的信息,都是道听途说来的错误的或夸大的信息。

  人类对于陌生事物习惯性的恐惧,往往都源于无知。如果,我们稍微放下一点“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执念,就会看到另外一翻图景:

  ● 玩的时候,孩子会很开心和放松;

  ● 放松且全情投入玩的时候,我们消失已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似乎重回脑海;

  ● 玩的时候,无论孩子还是大人,掌握某些技能变得轻而易举。

  玩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其实,玩就是学习,玩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几个世纪以来,从卢梭到蒙台梭利,从皮亚杰到杜威,他们推崇并实践的“儿童中心”“玩中学”影响着一次又一次重大的教育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简单劳动被技术取代,人类可以有更多玩的时间,更专注地从事人工智能暂时不能代替的工作。

  2017年初发布的一份年度报告显示,美国有67%的家庭拥有一台用来玩游戏的硬件设备;美国年轻人到21岁时,平均阅读时长约为2000—3000小时,而玩数字游戏的时间大约是10000小时。

  在中国,游戏也呈现出普遍化和年轻化的特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就增加了1274万,总数达到1.91亿,占青少年网民的66.5%,较网络游戏在全部网民中的使用率高9.6%。

2009-2015年中国网络游戏青少年使用规模和使用率   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0-2016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  2009-2015年中国网络游戏青少年使用规模和使用率   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0-2016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

  这些数据表明,电脑游戏正在占据年轻人更多的时间,他们了解世界的途径逐渐从从传统阅读倾斜到电脑游戏,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现实。

  我并不认为青少年应该将所有时间用于电脑游戏,游戏的方式丰富无比,这只是其中一种,它有自己的利弊。利在哪里?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科学的副教授、高级分布式学习合作实验室的游戏科学家David Williamson Shaffer举了一个例子,《模拟城市》或者《俄勒冈之旅》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或者美国西部,更重要的是,这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创造性地操纵虚拟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弊端当然也很显然,如果一个人整天陷入对着一台电脑的生活,且不说各种认知发展会如何,至少对身体健康不利。明白了这一点,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至少不用与电脑游戏为敌,而是,尽可能多地创设不同的游戏状态与情境,让孩子有机会变着花样游戏,游戏中学习与成长。

  成年人代表过去,孩子代表未来,就算我们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也很难具备孩子的游戏活力。但我们爱他们,爱使我们愿意努力尝试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我想,可以从游戏开始。

  通过游戏,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增加了,会积累更多共同语言、默契、信任,首先是改善了关系。其次,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全球胜任力包括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都会提升,可以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应对自己的学业、工作与生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也会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升级认知与各种能力。

  学着做有游戏精神的父母和老师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调查,分析了美国 2 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的学业进展,目的是找出什么样的家庭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结果发现,对孩子有正面影响的因素是: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在 30 岁及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家里有很多藏书等。

  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家庭非常和睦、住在很好的社区、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全职在家、参加了早教、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孩子经常被打屁股、孩子经常看电视……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学业几乎没有影响。这些因素,几乎对应着中国城市家庭对孩子的努力——父母付出无限心血与金钱,带孩子参加辅导班、在辅导功课时咆哮,也努力给孩子买书培养阅读习惯,把看电视和玩手机看作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堕落行为,但是,现在研究结果居然表明这些努力几乎没用。

  真正对孩子成长有用的元素,所指向的是“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无用的元素则是“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既然,我们认识到玩的重要性,那就从培养自己有一点游戏精神开始吧。停止抱怨:书都给你买了,再不读就是你的不对了;已经禁止你玩游戏了,我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了;培训班报了那么多,花了那么多钱,我对孩子教育是很用心的。。。。。。。停止这些想法,让我们学着跟孩子一起玩,玩中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创造力游戏父母学业人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