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牛娃计划”要怎么才能抵达养育目标?

2019年01月04日14:14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看点 新的一年开始,不少家长应景地为孩子做起新年计划,参照网上各种牛娃的时间表给自己的孩子也来一份。那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牛娃”养成计划?又该怎么给孩子做计划呢?如果不做计划怎么才能抵达养育目标?下文中一位5岁女儿的“淡定妈”向我们分享了她的一点“毒鸡汤”:与其做牛娃计划,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孩子的家长,做到“三个抛却、一个重心”,引导孩子参与自己的人生设计。

  每年岁末年初,朋友圈会被各种新年Flag刷屏。有计划的人生才会赢!不仅我们要Flag,也要帮娃立Flag。

  我虽然发了一张“立个Flag:再也不立Flag”的新年宏愿,但作为希望娃成为“牛娃”的老母亲,怎么能免俗?我也给娃立了Flag——幼升小要考上民办牛校!三月份要考出英皇钢琴二级!围棋12级先定起来!(此处省略1万字……)

  学术成绩上,我不太操心我家小妞,她爱学校、爱新知;但钢琴考试上,元旦睡前谈心,已经开始给我打脸,“妈妈,圆舞曲总是弹不好……妈妈,我不想考试……”

  What?!老母亲内心OS奔腾而过:

  于经济上,老母亲白花花的报名费已经花出去了,报名费等于爸+妈一个月的伙食,等于5件淘宝衣服,等于50本好书!

  于娃的能力上,报名的时候雄心壮志自己说要考优秀,老妈和老师都觉得娃的能力上没问题,可怎么说怂就怂了?

  你说本届有点育儿追求的家长容易吗?得要娃学知识吧,不然怎么有生存本领?得要娃学点兴趣爱好吧?不然怎么安放身心?

  养儿防老都是陈词滥调了,咱都希望孩子能一辈子健康快乐幸福吧,社会不管怎么变,不管遇到顺境、逆境,都能把自己调整到“平静”的状态。那一不会伤害自己,二不会伤害家人,三更不会危害社会。如果娃还愿意并且有能力为人类社会发光发热,那咱家长更得起立鼓掌,当最佳啦啦队不是?

  但到底,在跟娃斗智斗勇的日常中,怎么才能抵达养育目标?又怎么去平衡家庭养育和学校、社会影响的关系?

  到底有没有“牛娃”养成计划?

  “鸡血派”家长说有,人生分秒必争,网上一搜,有各种“牛娃”时间表参考,密密麻麻,上培训班,刷各种题,考各种证。孩子有能力,家长怎能不干预?不仅要干预,还要科学和高效。

  但是不是都适应?我没有统计过数据。我当年刚进互联网行业时,遇到不少特别棒的非名校出身的草根。一位朋友最近跟我分享了一个故事: A成绩非常优秀,高考全省前十,但从小被逼大。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聪明有才,然而完成了父母的目标后,成年的他进入漫长的叛逆期,失去热情和主动性,只想毫无压力的度过人生,于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背道而驰。

  也有家长说,干嘛那么拼,不用出人头地,人生差不多就行啦。就跟热狗唱的《差不多先生》里的一样。我的闺蜜是一位教育领域的创业者。一次和公司90后员工谈及父母期待,孩子们还说,父母普遍更希望他们加入大公司、或是进入稳定的体制内,到时间就结婚、生子,孩子们有时会在这种劝诫中摇摆。

  还有家长更不管或没能力管。咱不说名人了,就说身边的人,比如我先生,出身穷乡僻壤,父母朴实无华,论给孩子的经济或精神给养比起城里的父母都匮乏太多,可是我先生和妹妹都靠自我生长考上了大学。我先生非常难得,还养成了强大的内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气。我至今没有想通到底咋长的,可能被上帝摸了一下头?

  所以说,再精准的计划,也可能结果不在掌控;没有计划,也不代表不能开花结果。

  你可能要问,奇了怪了,那计划也不是,不计划也不是?本届父母不是更晕了?

  别晕别晕,其实,用这么多例子,想说的是,目标并不在于计划本身,而是我们希望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有一次闺蜜以妈妈的身份问我:“你会期望孩子未来做什么?”我说,“由她自己做决定,我只负责培养她学会自己做决定。”

  未成年阶段,我还是会给她定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不会是过度安排的计划,而是慢慢引导她日复一日来找到她的所想所爱,并学会自己做决定。当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影响了计划预期,也会放下对既定预期的“执念”,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没有标准路径,但是总有“可变通”的方案,而且不仅只有一种方案。

  拥抱育儿计划中的“可变性”

  去年,我终于发现,拥抱计划中的“可变性”,这样的思维是可以有方法论的。这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设计思维”。

  用“设计思维”来看问题,更重过程的精彩丰富和解决方案的多样性。举个非常容易理解“设计思维”的例子,我们每天用的手机最主要功能是通讯,但是在按键上,老式的是手机是功能按键,而苹果采用了滑屏按键;同时,设计各种各样的造型和附加功能,来满足不同的喜好和需求。

  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

  用“设计思维”来引导人生,人生就不会是流水线的模块化问题,而是一个设计问题,它没有标准答案,也拥抱各种可能性。因为,每种解答,都会有自己的出路和精彩。

  “设计思维”源于设计界,后来,在斯福大学的设计学院,发展归纳出了基本的方法论。斯坦福大学还发展出了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人生设计课,相关书籍《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2017年12月出版了中文版,还开发了专门的网站designingyour.life 。

  这门课程帮助很多迷茫的青年乃至是外部看来的成功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重启不一样的人生。不是外界评价的成功人生,而是自己操盘的价值观很正的幸福人生。

  大到人生选择,小到日常生活解决方案,都可以用“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来找到突破路径。

  设计思维育儿之第一步:发现你的孩子

  “设计思维”的方法论里有五个步骤:共情、定义问题、头脑风暴、设计原型、快速测试。

  第一步的共情(Empathy),在设计领域所指的就是深度理解产品所要服务的用户。用“设计思维”来思考如何育儿的第一个实操步骤,就是需要去了解和发现你的孩子。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是需要持续观察思考和记录的过程。

  解决这个问题的目标,其实是激发孩子人生的主动性问题,没有主动性,一切学习都是白搭。

  要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孩子的家长,要做到三个“抛却”,一个重心。

  1、抛却“别人的孩子”的眼光

  比如,我自己的孩子,她可以跟着老师画画,但她和其他同龄孩子在一起画画时,她会问我该画些什么?如果觉得其他孩子画的好,她更偏向于照着其他的孩子画。我也问过自己,人都说会画画的孩子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她是不是就差一点?

  当抛却“别人的孩子”的眼光,专注于发现孩子特质时,我找到了答案,她对老师的讲解理解准确,下笔精准,和她自幼展现出的逻辑能力、理解能力不无相关,这是她自己的思维方式带来的直接反应。

  她依然喜欢画画、涂色,在习作中,笔触有了更自信有力的进步。她不是不会创造,她只是有自己的方式。

  我们当然可以以“别人的孩子”做为激励的榜样,但不是要孩子去复制别人,而是要真正了解需要学习的具体方面,把Peers Pressure化解为动力。

  2、抛却一切为结果论、为成绩论。

  比如开头说到弹琴的问题,考试不是目的,我需要做的,首先是从根本上抛却对成绩的执念。

  我当然重视成果,我会制造一点短期目标上的“不舒适”,不舒适,是告诉孩子她的提升的空间,就跟老板每年给 员工定KPI,总会让员工觉得不可能完成。但是人生不就是把各种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事实上,孩子能克服不舒适以后去获取成就,她会对自己刮目相看。

  但是在策略上,我会坦诚地告诉她,在弹琴上她的能力所在,以及为什么要通过考试去检验成果;过程中拒绝呵斥,而是想各种办法,去跟老师沟通,和娃沟通,去扫平她的障碍,让她力所能及的全力以赴。

  更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告诉孩子,全力以赴,但不怕输。

  过去,我们教给孩子太多“必须赢”,却少有告诉孩子“不怕输”。有“不怕输”的勇气,才会没有负担的前行。

  设计思维里很重要的一课,就是失败,在每一次原型设计、测试、失败、反思调整中变得更好。当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后,思维将不会陷入沮丧中,而是自动切换到解决问题模式。

  弹琴如此,面对学业成绩同样如此。只有不为结果论,才能教会孩子们不怕输,才能让孩子们每次失败后聚焦的不是沮丧,而是如何重新振作,在失败中汲取力量。

  3、抛却轻易下判断

  很多家长会用管理企业或者树立权威的思想来管理孩子,于是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急于否定孩子的很多想法,认为大人的经验就是正确,孩子小懂什么?

  在“设计思维”中的“头脑风暴”环节,就有一个关于如何进行头脑风暴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尽可能写出多的想法,当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不要急着下判断。向前倾听,延缓判断。

  有些时候,孩子提出不靠谱的想法,正是他们想创造的时刻。当然,外出时撒泼打滚要买玩具不属于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如果孩子说出关于创造或者是梦想,哪怕是生活解决方案之类的想法,都不妨积极参与进去。

  这是生活中的细微的播种机会,为带来各种美好的可能性。 孩子不傻,很多时候,当你觉得孩子傻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大人在犯傻。

  一个重心:发现孩子的心流时刻

  发现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足够开放、稳定的心态和细心的观察,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找到孩子的“心流”时刻。

  心理学家米哈里定义了“心流”这种现象。“心流”是指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你在某项活动中处于心流状态中时,会感到时间仿佛静止了,这项活动的难度与技能相适应,既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因为困难而感到紧张。

  元旦假期,我母亲发来女儿在家乡的视频,她正在给一副复杂画作涂色,视频里的她专注地涂着,还一边哼着小调。就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心流”状态,那种全情投入的美好,时间似乎在那刻静止。

  《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提到“心流”时说到:“当人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候,他们会更加积极,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很喜欢的另一本书《终身幼儿园》里,也说到了这样的“心流”时刻。这本书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终身幼儿园”实验室负责人、风靡全球的儿童编程社区Scratch的创始人Mitchel教授,孩子们在Scratch社区里,焕发着创造的热情,涌动的“心流”让他们迸发和碰撞出新的想法,发展出新的思维方式。

  我家队友问我, “女儿打游戏和看动画片的时候,我想也是有‘心流’,很专注很愉悦啊!”娱乐活动时候的“心流”和我们今天想说的“心流”有什么不同?

  对,娱乐是当然很开心,但我们今天说的“心流”是孩子们必须参与到创造的过程中,需要Make something,家长需要持续去发现,Ta在创造什么的时候,感受到了足够的兴趣和愉悦。

  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研究摄影摄像器材的老师,一年级的儿子皮得让他头疼,可是儿子继承了他对这些设备的好奇,为了满足孩子的拆解欲望,他直接提供了电脑主机箱给孩子拆,而并不会去训斥。

  我亲爱的编辑朋友,孩子的“心流”时刻是出考卷考爸爸妈妈,以难倒爸爸妈妈为乐,即便有时候家长疲累得要死,他们还是充分投入到了孩子创造的游戏世界中。

  孩子用自己创造的学习方式,在探索,并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各种知识。这不也同样达到家长最喜欢看到的学习的目的?

  重新定义问题

  你也许有很多顾虑,我也想发现孩子啊,可是每天作业那么多,学科压力那么大,陪完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况且,我在家里不重视成绩,升学有指挥棒啊?

  是啊,有时候真的是喘不过气来啊!幼升小面前,我这个淡定妈,也难免多思虑,这才刚开始呢!

  但是,人生本就是Hard模式,不然人怎么配得上“高级动物”的称号。Hard有hard的乐趣啊!谁让你不经孩子同意把他带来了这个世界,所以更要让TA不悔此行。

  在设计思维的引领下,这些升学问题或者社会大环境,就像是“锚问题”,所谓的“锚问题”就是想“正面刚”,刚不动的问题啊!那正面刚不动,咱就侧面刚呗!路是人走出来的,人有一口气在,就是有刚得动的生命力啊!

  比如说,考取心仪学校如果万一失利怎么办?概率是有可能存在的,那咱们总还是有书读,现在根本不是有没有书读的问题,世界这么平,是我们要读什么,孩子更适合怎么样学习模式的问题。

  所以,重新定义一下学习的目的,不是升学,而是更好的成人。那我们可以转变下思路,想想“在新的学校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或者“如何利用其他想不到的资源来学习”

  再缩微到日常策略,如何和学校里我们可能质疑的一些标准化答案来平衡。比如“外滩教育”发过一个文艺批评家朱大可的采访,说到有公立名校曾经出一道题“蜜蜂、熊猫、小鸟、蛇,哪一种动物和别的不同”。学校给的标准答案是“熊猫,因为熊猫是国宝”。

  你可以定义为“这是一个不够聪明的问题”,也可以重新定义为“给孩子一个解释的问题”。既可以跟孩子平静地讲解下学校语境下的思路,也可以告诉孩子其他的解题思路,由孩子去领会。

  有些时候,对问题的重新定义,先抛开烦恼本身,切换到积极模式,重新定义,总会找到其他的方案。

  让孩子充分参与到自己的人生设计

  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义务,更是父母的责任。我们之前聊这么多发现孩子的路径,最终都要指向孩子学会决定并安排自己的人生。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中,提供了很多设计人生攻略的科学方法,包括如何做“头脑风暴”“如何重新定义问题”“如何做快速的原型设计和测验”“如何主动选择幸福”。

  其中,有个方法叫做“奥德赛计划”,即写出三个不同版本的五年计划。这项计划引用古罗马诗人荷马的著作《奥德赛》作为计划之名,隐喻着人生就是一场不确定性的大冒险。

奥德赛计划表奥德赛计划表

  这个五年规划需要有3个版本——

  1、延展你正在做的事情或已经有的想法;

  2、如果突然无法从事正在做的事情,那么还想做什么,怎么规划;

  3、在不考虑金钱和形象的前提下,你想做的事情和想过的生活。

  奥德赛计划表有制定的要求,受限于篇幅,我简要摘要如下,包括:

  直观、图解形式的时间明细;

  每个计划拟定一个六个字标题,概括核心内容;

  针对每个计划提两三个问题(好的设计师需要是要的问题提出者);

  填写仪表盘,从“物力”、“喜欢程度”、“自信心”、“一致性”。

  以上要求是为了计划更直观、提炼观点、自问反思以及有效量表;转化成育儿规划,我偷换一下,也可以思考这样的三个版本:

  1、目前正在进行的育儿规划、稳定的路径

  2、如果突然受外部因素影响(如工作变动、必须搬家等),后面会给孩子做出怎样的选择

  3、如果完全不考虑外界评价,你愿意带孩子体验怎么样的生活

  如果孩子已经到了独立思考的年龄,这些计划完全应该拉孩子一起来思考和共同制定。跳出日常生活的框框,放眼几年,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也不妨带孩子了解各行各业的人在做一些什么,参与职业体验,聊TA的梦想。

  我和队友在孩子的幼儿园时期,已经会在各种合适的情况下谈论她的梦想,她希望做时尚设计师,我们就鼓励她画,亲手做,告诉她设计师需要做些什么。

  她有一天说,想邀请她最好的男性朋友一起合作,她做女装、男生做男装,她连时尚屋的名字也想好了。我们鼓励她去向男生表达,她真的去了兴奋地告诉我男生同意了。

(她参照芭比娃娃的礼服,用粘土自己设计的裙子)(她参照芭比娃娃的礼服,用粘土自己设计的裙子)

  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妈妈,你要是时尚设计师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知道关于时尚设计更多的事情”。

  我不知道她的梦想会持续多久,但我未来会创造机会让她去更多地了解这个行业。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的母亲在对我三十出头的三弟“催婚”时,我弟表示暂不考虑,我女儿竟在一边插话“(结婚)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做决定啊!” 我弟惊呆,在家里竟然找到不到6岁的支持者。而我听到转述时,有一种老母亲的欣慰,因为你的引领真的会让孩子变成好的样子。

  在2018年12月30日刚刚结束的著名作家吴晓波老师的年终秀上,吴晓波老师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值得被信任的地方。但是需要如何来配得起这个信任,需要不断追问自己:

  我们是不是能仍然有背叛前辈的勇气

  我们是不是仍然有归零的心态

  我们是不是仍然还有拥抱世界的热情

  这三个问题正代表着“设计思维”的核心精神——拥抱可能的创新、不怕失败的坚毅、探索未知的好奇。

  孩子的一生,就在建造属于他的大厦,有的大厦可能是气势如虹、高耸入云;有的大厦是哥特风、个性张扬;有的大厦没有棱角,却温暖舒适。而家长就是引领孩子去发现他想要怎么样的大厦,并且搭建攀爬的脚手架,支持孩子更好的搭建。

  2019年,或许可以对自己说一句“去它的新年牛娃计划!”试试看设计思维指导,是否能收获更多的惊喜(吓),有些时候,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收获,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真实。

  我会把我的这篇文章收藏,等2019年年末,我想,我可以写出自己的《请回答2019》,你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牛娃人生家长育儿奥德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