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老外有哪些刻板印象?

2019年02月19日11:35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在你还没有出国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在临行前一边握着银行卡,一边语重心长地给出如下忠告:

  外国人都比较开放,你自己要把握好分寸。

  千万离小日本远一点,他们没一个好东西。

  不要找个非洲人回来,他们黑得让人害怕。

  这些忠告或许画风清奇,或许匪夷所思,但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无数人的内心深处那不愿承认又赫然存在的种族偏见和刻板印象。

  今天,就让主页君来告诉你,那些轰到国外的地图炮都长什么样,以及,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美加澳新:我到底是谁?

  说起刻板印象,我们就从大家自认最了解最熟悉的美帝说起吧。

  只要一提起美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纽约这个城市了。

  很多人认为美国到处都像《欲望都市》和《老爸老妈浪漫史》里呈现的那样繁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其实,这并不是美国的全貌,也不是“真正的美国”。

  以主页君的亲身经历来看,真正的美国其实是公路边上的 In and Out 和 iHop,是一到选举就全民激动的气氛,也是大麻和持枪合法时,你可要可不要的自由选择。

  曼哈顿的灯红酒绿,百老汇的永恒歌剧,大概真的只是一个文化符号罢了,大部分美国人依然住在自己的小院里,总要开至少10分钟的车才能开到downtown,吃顿饭买好一周的grocery存货再匆匆赶回家。

  另外,美国也并不像媒体那样报道的,天天都有枪击案,据《华盛顿邮报》统计,2018年美国的校园枪击死亡人数一共是33名,但在我们的印象里,总感觉死亡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事实是,美国人走在外面也不会时刻四处张望,看周围是不是有人拿着枪。当个案被强调被放大的时候,总会给你一种“这就是全局”的错觉,我们应该拒绝被“媒体效应”操控,而真正地去观察全局。

  最后主页君还想吐槽的一点,就是“美国人家庭观念不强,亲情意识淡薄”的说法。

  其实呢,美国家庭不仅在乎仪式感,在感恩节圣诞节这种时候,也常常会张罗着大老远飞过去和亲人团聚,一家子坐在圣诞树下聊天拆礼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独来独往”。

  而且,美国人不仅没有亲情淡薄,小到家用物品的广告,大到州长总统选举,“家庭牌”常常可能会是赢得大家喜爱的王炸。

  由此可见,这个“亲情淡薄”的说法,可以说算得上是“蓄意抹黑”了。

  说完美国,我们再来说说它北边的邻居,加拿大。

  其实要说起加拿大,很多人想到的除了枫叶就是极光,想来想去,就觉得其实他们和美国人挺像。

  认为加拿大缺乏辨识度,这其实也是一种刻板印象。

  其实作为一个如假包换的移民国度,加拿大文化非常多元包容,不过因为天气冷生活节奏慢,城市的发展规模也不如美国,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搬到美国去生活。

  不过主页君在这里补充一句,比起在美国,华人在加拿大的地位其实要更高一些,中国的春节是加拿大的法定假日,中国文化和其他族裔文化一样,相互交融,不必以白人的文化为主流。

  聊完了北半球的美加两国,南半球的澳新也不能落下。

  但凡是去了澳大利亚读书的留学生,动不动就自嘲“土澳”,张口闭口管澳大利亚叫“澳村”,搞得大家都以为澳大利亚可能真的就是个很土的村子哦,满地动物爬,没有什么文化气息。

  可如果你要这么想,悉尼歌剧院不答应,休·杰克曼不答应,妮可·基德曼和凯特·布兰切特更不答应,出了这么多世界级的影视巨星,澳洲的人文艺术底蕴可以说是不容置疑的。

  比起澳洲瞩目的成就,邻居新西兰就显得没什么存在感了。连英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Graham Norton都会在抽到新西兰观众的时候,很自然地调侃一句:

  “什么?新西兰那个地方还有人?我以为那个地方不住人。”

  但作为《魔戒》和《霍比特人》的拍摄地,新西兰的美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洗洗眼!

  欧洲:这片神奇的土地

  每当放假的时候,留学生们不是回国探亲,就是去欧洲旅行。

  中世纪的古堡,童话般的小镇,数不清的博物馆画廊,组合在一起既是艺术胜地,也是旅游天堂,难怪会受到无数留学生的追捧。

  不过有趣的是,很多没去过欧洲的人,却对欧洲人有各式各样的定论的刻板偏见。

  提起英国人,第一反应都是“绅士基佬遍地走,炸鱼薯条配啤酒”。

  好端端地,先给人家扣上个“腐国”的帽子,末了还狠踩一脚,说人家是“美食黑洞”。

  可若要平心而论,英国还是一个风气比较保守的国家。

  历史上,它对同性恋就不是很包容。比如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数学家艾伦·图灵都因是同性恋而被定罪,至死都不能正名。

  在现代,英国同性恋的人数也并不算多。根据2015年英国国家数据办公室(ONS) 给出的资料,英国同性恋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这样还说人家“腐”,多多少少有些牵强附会。

  归根结底,这跟英国人含蓄内敛的绅士文化和优雅举止脱不开干系,有时仅仅是一个无邪的眼神,还有三两句略暧昧的问候,就引得广大腐女马不停蹄地幻想,恨不得转手就写出一系列制作精良的耽美番,实在“损人利己”。

  至于美食黑洞,别的先不说,主页君吃过的 full English breakfast 和“炸鱼薯条”都是非常美味的,更别说出现在下午茶桌上的trifle,用雪利甜酒淋过的蛋糕,真的是妙不可言呢。

  澄清完了“大英gay国”的误会,主页君再来好好给大家讲讲不少人对西欧国家的那些“刻板印象”吧。

  首先是美不胜收的荷兰,一到阿姆斯特丹,很多人觉得那里的空气里都弥漫着顶级自由的味道。

  在这里,人们似乎可以天天逛红灯区、随时吸各种毒品、没事儿就当个同性恋,不想活了就安乐死。

  但在当地生活了很久的华人说,在荷兰,也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常去红灯区,选择安乐死的也并不多,相反,都是外国人对这些趋之若鹜。

  至于法国呢,或许是受了好莱坞巴黎印象的影响,很多人谈起巴黎完全是一副严重缺钙、到处跪舔的样子。

  明明卫生状况有点糟糕、还迎面撞上了一位不太礼貌的法国人,但“哇塞纳河边左岸咖啡右岸塔真的好美”“果然是法国人都好有气质呢”“有机会我们应该去看看法国画家梵高的画作呢,真的好期待哦”的声音不绝于耳。

  尤其是听到有人说“法国画家梵高”的时候,主页君本能地遮住了眼。

  等到了德国的时候,就更夸张了,从小信奉“德国货=上等货”的箴言,让很多人恨不得只要是个本地制造都想买一买。

  甚至,因为“青岛从来不发洪水”的故事,有人一度认为我们能在德国的所有下水管子里面开跑车。

  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才发现,并不是只要德国货就一定质量上乘,而是,“好货不便宜”才是永恒的真理啊。

  再南下去西班牙,很多人对西班牙人的生活都有着过分程式化的幻想。

  比如,西班牙人吃饭只吃海鲜饭(paella),喝酒只喝桑格利亚(sangria),吃完饭就去跳弗莱明戈(Flamenco),跳累了就去看斗牛。

  像不像外国人觉得北京人吃饭只吃炒肝儿,解渴只喝北冰洋,吃完饭就去故宫逛,累了就去看京剧?

  相信主页君,就像北京人不热衷逛故宫一样,西班牙人对他们的“国粹”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痴迷。

  不仅对以上国家有着深深的认知误区,很多人对俄罗斯也有刻板的印象。

  比如“战斗民族,酒量可以”,更有甚者,张口就是直男癌言论:俄罗斯女生就只有年轻时好看,老得很快。

  试问,只要不保养,哪国女生老得不快呢?

  不过好在让人欣慰的是,如今的“战斗民族”一词并没有什么贬义,相反,还有几分“战斗能力爆表,彪悍勇敢”的赞美隐含义在里面。

  这样的转变,应该也算令人欣慰吧。

  亚非拉:我们才是重灾区

  如果说对欧美国家的刻板印象,都是因为仰望、道听途说或者不够了解,那么下面这些亚非拉国家的印象,充满恶意的成分可就更多一些了。

  首先说说和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提起日本男人,大家就觉得,个子矮,提起日本女人就是,卡哇伊和性感尤物两种模式自如切换。

  如果说日本人是“日本鬼子”,那提起韩国人就是“高丽棒子”,以前中国人这么骂韩国人还算情有可原,因为在伪满洲国时期,东北的日本军里很多都是为虎作伥的韩国人,作恶多端,专门欺负中国老百姓,实在可恨。

  但如今这个年头,还这么叫韩国人实在是有些冒犯。

  除了“高丽棒子”这个称号,泡菜和整容也是国人心中居高不下的韩国关键词。平日里调侃起来,不仅自得其乐,还别有一番优越感。

  要是提起朝鲜,那就是“人人热爱金正恩,家家户户没饭吃”;说到泰国,就是“寻常人家养大象,贫苦家庭当人妖”;聊及印度,那便是“印度阿三做飞饼,载歌载舞配咖喱”;要说起西亚地区,就更简单粗暴了,直接一句“石油和土豪更配哦”就概括了所有。

  上面这些说法错得离谱吗?并不是。

  可是,这样的以偏概全足以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偏见问题。

  作为独特的个体,我们尚且不想让别人用一句粗暴的“眼睛小”“运动能力差”所概括,更别说其他国家的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此时真的是一句值得人人铭记的金玉良言了。

  当我们用包容和宽广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非洲除了“疟疾、饥饿和缺水”,应该还有瑰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南美除了世界小姐和足球健将,应该还有丰富的拉美文化;墨西哥除了毒贩子和人贩子,还有美丽的坎昆海滩和写下动人诗句的索尔·胡安娜。

  在这样一个交流和融合都空前发达的时代,只有放下所谓的隔阂、偏见与自卑,认真欣赏一个国家背后的美丽与广博,才能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世界公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新西兰印象主页同性恋韩国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