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想让孩子达到双母语了 这就是个伪命题

2019年02月25日12:22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看点 中英文俱佳的“双母语”教育是很多父母的梦想,那究竟能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双母语”人才呢?下文作者在加拿大带娃,经过她对儿女实施“双母语”计划后,她发现双母语”是个伪命题,违反了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事实上,每个人只能将一门语言掌握到母语的程度,我们应该在保证孩子学好母语的基础上,再来不同程度地学习和掌握第二乃至第三种语言。

  语言达到怎样的水准可以称之为母语?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按照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我认为母语至少包括如下二个要素:

  首先,母语是从小习得并且能最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

  其次,母语是一个人的最终的身份或者文化归属。

  中英文俱佳的“双母语”教育是很多父母的梦想,全封闭英文环境,沉浸式英文学习,大量输入原版英文书籍教材、视听资料,国际学校、双语学校以及出国留学,究竟能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双母语”人才呢?专家、语言培训机构和父母们众说纷纭。

  我曾经也希望女儿成为“双母语”人才,从我女儿上幼儿园开始,就精心研究实施我的“双母语”计划。为了让她同时接受两种文化和语言的熏陶,我选择了一所价格不菲的双语幼儿园,家中也尽力营造英文环境。

  一年后,发现弱势英文环境下英语学习效果不佳,没有达到“双母语”要求。但我没有彻底放弃希望,决定分阶段来实施“双母语”计划。先充分利用在国内的几年时间,强化女儿的中文训练,英文只是稍作熏陶;等女儿小学一年级到加拿大后,正式开始英文的学习,中文继续深入加强。

  但是,在加拿大,中英文齐头并进的计划再一次受阻,而且接踵而来的困难,彻底粉碎了我的“双母语”梦想。

  我的深刻体会是“双母语”是个伪命题,违反了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事实上,每个人只能将一门语言掌握到母语的程度,我们应该在保证孩子学好母语的基础上,再来不同程度地学习和掌握第二乃至第三种语言。

  1同时提供两种连贯性的母语环境客观上不可能

  母语学习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发展过程,需要母语环境的支持。由于同时生活在两种母语环境中不可能,有些人采取分阶段“双母语”计划,让孩子在国内接受一定的基础教育即小学毕业后,再转到国际学校或者留学国外,认为这样可以中英文两不误,最终学成“双母语”。

  这实在大大低估了语言学习的难度。学好母语不仅需要母语环境,还需要持续连贯的母语环境。语言的背后都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理念,其运用变化都是十分细微和多变的,只有掌握这种细微的运用变化,才能将语言学到母语的程度。这不仅需要在母语环境的日常生活中去体会,更需要从出生开始的点点滴滴地学习和日积月累。

  母语学习开始于婴儿的“牙牙学语”,然后进入小学进行正规的学习,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这是各国教育通例。

  也就是说,最低限度需要十八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保障母语学习的效果,才能让母语水平满足将来的生活工作以及高等教育的需要。

  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人人都将母语学得很好,国内孩子每天生活在中文环境中,孩子们的阅读写作口才以及思维深度也还是千差万别的。

  刚到加拿大时,我曾经对我的“双母语”计划信心十足,觉得在强势的英文环境下,不用担心孩子的英文了;国内几年的高强度中文训练,女儿的听说读的中文基础已经相当好,进一步加深阅读和写作就可以了。

  但是,很快我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跟当地孩子相比,我女儿缺失了整整六年的英语母语环境的熏陶,再加上加拿大非常注重英文教育,幼儿园的阶段已经就开始阅读,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作文。

  我女儿的英文要赶上当地孩子,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加拿大移民孩子的英文普遍面临挑战,根据多伦多教育局长的说法,移民孩子的基本口语过关需要1年左右,听说读写全面过关基本需要5年的时间,写作真正能达到跟当地孩子同等水平可能要更久。

  母语学习需要连贯性的母语环境,这种连贯性一旦被打破,会出现很大的学习困难,甚至完全学不好。我女儿六岁来到加拿大,通过这几年的加倍努力,总算赶上来了。

  在国内上完小学甚至初中才出国留学的孩子,便是把母语学习的连贯性彻底破坏了,要将英文学成母语已经为时已晚,并且常常会出现中文和英文都不强的情形。

  2同时双母语学习过程的语言磨蚀现象不可避免

  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是指双语或者多语学习者,由于缺乏其中一种语言的语言环境,导致该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从而导致该种语言能力的减退。

  在加拿大强势的英文环境下,缺乏经常练习和接触中文的环境,我女儿的中文出现严重的磨蚀现象。她不仅对中文渐渐生疏,甚至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原有的中文能力在一步步退化,进一步的中文训练也变得日益艰难。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和使用英文,接触中文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女儿的中文使用率缩减至家庭内部的简单日常会话,中文听和说的能力不断退步,经常说得磕磕巴巴,稍微深入一点的话题交谈就会变成英文,而且越来越不愿意说中文了。

  随着英文程度的提高,以及对加拿大的环境的更加熟悉,文化更多的了解,女儿更喜欢看英文书了,不太愿意看中文书了。

  离开中国越久,对中国的生活环境、历史和文化越来越模糊,对中文书越来越难以理解了,不仅原有的阅读水平在不断退步,进一步的提高阅读能力很困难。最难的是写作,是需要深度的中文思维,这简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难关。

  为了保持和提高她的中文水平,我也想了很多办法。在家尽量保持中文沟通,由于家庭日常生活无法涵盖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空我就跟她一起阅读中文书,把她送到周末中文兴趣班和中文夏令营,暑假尽量带她回国,但这些中文输入对母语水准要求来是远远不够的。

  就和很多的海外妈妈一样,在欣喜于孩子英文日益提高的同时,眼睁睁地看着中文一点点在女儿身上消退,感觉回天无力,我的“双母语”梦想也就渐渐地破灭了。

  3人为创造的母语环境不足以支撑母语的学习

  国内很多人提出创造一个人为的英文母语环境,用英文沉浸式学习方法,让孩子从小能够形成英语母语感,养成英文思维,进而学成“双母语”。

  一些双语学校、国际学校和专业语言培训机构声称,通过专业外教和“母语教学法”带来最真实最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达到“双母语”教育目的。一些父母们精心设计家庭沉浸式英文环境,让小孩从小看英文动画片、听英文磁带,用英文和孩子进行日常生活对话,大量阅读英文原版,学习自然拼读等等。

  人工创造英文母语环境,用自然“习得”的母语学习方式来学习英文,超越了传统英文学习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英文学习效果,可以预见,中国孩子的英文水平将会越来越好。

  但是,在非母语环境中,即使我们用学习母语的方法来学习英文,还是仍然无法达到英文母语的程度。

  因为人工母语环境和自然母语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学习效果难以相提并论。

  首先是语言输入范围不同。自然母语环境的语言输入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输入。人工母语环境语言输入内容、时间和方式都受限制。

  其次,思维构建过程很大差异。在自然母语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更为细致,思维构建更加深入。人工母语环境由于获得信息有限,难以形成深度思维。

  第三,语言输出的范围不同。自然母语环境的语言输出是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人工母语环境中的语言输出渠道有限。

  我也曾经试图创造一个人工母语环境,除了双语幼儿园的外教英文课程,在家给女儿大量的英文视听资料输入和英文书籍阅读。但是,一年下来,她连一句流利的英文都不能说,更不用说英文思维的养成了。

  原因就在于浸泡在英文环境的时间严重不够,她的英文输入和输出远远达不到母语学习的要求。

  也考虑过参加课外英文补习班来加强英文熏陶,在考察了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儿童英文启蒙班后,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每周一到两次的英文课程的输入输出训练还是离母语学习的要求很远。

  另外,当英文输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无论何种形式的英文启蒙班都是杯水车薪。

  以广受热捧的英语自然拼音(Phonics)为例,目的就是让孩子听到发音就能对应出字母拼写,这对英语母语国家的那些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单词和学会阅读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在生活中听了大量的英文单词,对我女儿这种英文积累很少的孩子来说,效果极其有限。

  4双母语学习最终会演变成强势和弱势语言的博弈

  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思维和自我人格的塑造过程,母语承载了一个人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方式,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每个人对自身在这个世界上地位的认同。

  对单语学习者来说,随着他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自身的人格发展也越来越成熟,最终会演变一个具有主导思维和文化情感的人。

  对“双母语”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同时建立两种语言认知方式,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会使他们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发生冲突,从而存在着两种语言的博弈。

  由于人的思维过程只能受某种语言系统的主导,两种语言系统的交叉和混用,不仅会使思维难以深入发展,影响语言表达,也会使得学习者对自己文化身份认同产生混乱。

  于是,受到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学习和使用效率高的那种语言最终会在博弈中胜出成为母语。

  以我女儿的中英文学习为例,中文和英文之间不仅仅是发音和语法的差别,更是文化、观念、习俗、思维的巨大差异。

  两种语言在很多时候是相互冲突的,比如中文的思维方式运用多了,就会影响英文的口语和写作;而英文使用多了,也会给中文的学习造成困扰。

  有时候甚至由于对同一问题的中西价值观有所不同,会让孩子困惑不解。双母语学习过程最后变成了强势的英语母语与弱势的中文母语之间的一种力量悬殊的博弈。

  在加拿大的环境中,英文占据了我女儿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在学校的英文听说读写全方位的学习和训练,生活中的朋友、电视、网络等等都是使用英文。

  她所接受的思维、文化、价值观熏陶主要来自英文,家庭里那点中文日常对话和中文训练已经无法与英文相抗衡了。

  当她建立了英语语感以后,回到家中被要求转换成中文是很痛苦的;而且随着她英语输入越多,英语语感越来越好,这种痛苦会越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学习渐渐演变成我和女儿之间的一场战争,我对中文的要求也在不断降低,慢慢地从“双母语”变成了英语为主,中文为辅。最后英文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成为了主导,中文逐渐沦为女儿的第二语言。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崇尚多元文化和语言,很多双语或多语言家庭的孩子,常常几种语言说得跟母语一样,似乎达到了“双母语”的程度。但到入学年龄后,孩子们都会选择英语或者法语作为母语来加深学习。

  所以,大家都是只有一个母语,也就是最常用、掌握得的最好那一种语言,其他的语言都只能称之为第二语言,或者是达到日常生活交流的水平,或者是达到“学术语言”或者“工作语言”的程度,不存在“双母语”的现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母语英文环境女儿思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