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舌尖:那些最珍贵的感悟

2014年04月15日10:41   教育专栏  作者: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距《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已进入最后一周的倒计时,这部万众期待的国产美食纪录大片终于在一片呼声中款款而来。有人说,这部让中国人念念不忘、让外国人望穿秋水的《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门“舌尖上的艺术”,而“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部片子,用真诚打动了无数人……

  我们庆幸身在一个好的时代,强大的互联网让所有人不分国度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大家共同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舌尖》从国内走向海外,无疑拥有着影响全球的力量,让所有人对食物、对城市、对家庭甚至对人生刷新了认识,同时更收获了至为珍贵的感悟。

  《舌尖》首先是部美食纪录片。一位远在爱丁堡的网友写下长长的影评,“《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是中国‘深夜发吃’节目的开山之作,一出手就把《深夜食堂》这样的海外‘发吃片’给比了下去,正当都市小清新们为东京酱油炒拉面感慨不已的时候,蓦然发现我国才是神一般的存在”……“与以往美食节目不同,在于《舌尖》不是一个关于现代商品化美食的故事,而是一个真正关于食物的故事,关于食物的记忆,其实也是我们整个文明的记忆,甚至是我们自我认知的根源。比如古代的‘茹毛饮血’,现代的‘南稻北麦’,仔细一想竟然都是关于食物的”。还有海外同胞在深夜一边敲着桌子一边大喊“我把屏幕舔的都是口水!”、“我要回国!!!”——这些是对食物的有感而发,甚至是最简单直接的条件反射,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对《舌尖》最深处最耐人回味的肯定。

  关注点不同,导致人们对《舌尖》评价的侧重点不同。特别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除了食物引起味蕾的欲望以外,还有一种叫做“乡愁”的情愫,牵动泪腺。网友说:“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现在的我住在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想要流泪。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出来一年多了,再难的事都忍着没哭过,看到这段视频,看到自己的家乡东北真的湿了眼眶,骄傲与想念,这种复杂的情绪只有出来过的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国外再好的人文环境此时此刻对我也毫无吸引力,因为中国才是我的家,是地道的中国饭菜把我养大!”这些异乡的游子,只有特定的城市才能勾起他们如此深刻如此酸涩的记忆,这个城市就是“故土”。故土难离,舌尖上的故土影像,更将被反复咂摸,永远记忆。

  对《舌尖》,还有人借用了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嘴里饱含口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非常巧妙又到位的一句评价。“我最爱吃的便是家中的食物,记忆里最好吃,最能长久吃的食物全都是家里的。对我而言,与好吃的食物相关联的便是家,是家人们准备食物时的温言软语,是家人们做食物时的欢声笑语,是和家人们一起享用食物时的温暖的记忆……”是啊,《舌尖》中朴实精炼的语言,每一道菜、每一种食材、每一个镜头和细节中,都在娓娓诉说并传递着浓浓的家庭观。它不仅勾起人们对故土的百般不舍,更产生太多积极的对美好生活的共鸣。“一个得以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应该对食物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感情。从此以后,我想对每一道食物都心怀敬意与感激,想尽我所能的珍惜。我能吃着喜爱的食物,并不因为我有能力消费它,而是因为有人在琢磨,在练习,在坚持,它才能这样美味而长久的存在着。这样的存在,远比鱼翅鲍鱼这些昂贵的料理可贵。”这是舌尖上的网友们对于食物、对于家庭、对于人生的重新审视。在《舌尖》第二季开播之前,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还有一句剧评不得不提,“到目前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没有之一!”过去的两个月里,为了能使这第二季《舌尖》以更加精益求精的面貌呈现给观众,节目组顶着时间紧、任务重和各种质疑声的压力,不断地调整和修正,力求细化精致到每一个镜头和细节。

  古话说“好饭不怕晚,好戏不怕迟”,《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首映式将在2014年4月15日在京举行!第二季节目共八集,每集50分钟。从2014年4月18日至6月6日的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21:00、纪录频道(CCTV-9)的22:00同步开播!看在美食的份上,不管等待了多久,让我们仍旧怀着敬意,再度准备谦卑的面对和瞻仰这片厚重的土地和伟大的人民。(本文选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博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食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