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出国 都不要有焦虑的情绪

2016年11月21日10:52   教育专栏  作者:憨爸在美国  

  最近,学而思[微博]火了!

  11月9日,新华日报的一篇《记者调查: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和广州日报的一篇《疯狂学而思:家长[微博]定闹钟“秒杀”名额,孩子在考场从头哭到尾…校长说:只能妥协!》席卷了朋友圈。

  11月14日,一篇《中国家长集体焦虑,学而思烈火烹热油, 逼哭孩子逼疯教育!》又将学而思推向了风口浪尖。

  很多媒体都在炮轰学而思如何地捆绑家长。巧合的是,我有个好友,他大学同宿舍的兄弟恰恰就是学而思的创始人,当然,朋友每次提到学而思都是扼腕叹息,恨当年室友拉他一起干的时候他没答应。不过,在谈到学而思逼疯家长的这件事上,他说,

  “学而思哪有这么大的能耐,恰恰是因为教育体制和父母焦虑的心态造就了今日的疯狂。”

  1

  永远不会只有一个学而思

  学而思是怎么冒出来的?朋友的体会最深,当年他亲眼目睹室友经常跑出去做家教,因为教得好,所以家长们都纷纷将孩子送给他辅导,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从两个人的小作坊逐渐成长为今日的学而思。

  给孩子上辅导班,不光是现在,十几年前就在流行!

  记得我十多年前上学那会儿,学校的信息栏上总是贴满了找家教的纸条,身边同学打工,80%做的都是家教,我最猛的一个同学,因为很善于教小孩子,一周7天,家教日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不过结果是大学4年都是单身,他自嘲说,就因为找他做家教的家长太多,害得他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

  究其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总希望课后辅导能帮助孩子提高,而好老师的资源也有限。所以,谁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谁就能获得家长的追捧。巨大的需求放在那里,就算没有学而思的存在,也会有学而乐、学而好等等一堆公司冒出来。

  因为,这些教育机构充其量只是一个推手,而背后的原因来自于家长内心的焦虑。

  2

  父母为什么如此焦虑?

  自从我做了公共号,经常有妈妈们给我留言,从她们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父母的那种焦虑,这种焦虑无非以下几点:

  1. 父母对于怎样教育孩子的茫然

  我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我家孩子幼儿园,怎么英语启蒙啊?”

  “我家孩子逻辑能力好像不行,怎么引导啊?”

  ……

  教育这个词范围太广,包括英语、数学等一系列的学科,而每个学科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比如说学英语,要从ABC字母入手,进而学音素,然后自然拼读、分级阅读;再比如说学数学,其中就分数数、加减、测量、逻辑、几何等。最关键的是,这些体系一般都是按照时间轴排列的,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分类都很明确。

  而如果父母对这些体系不清晰的话,自然脑子嗡地一声就大了,越教越茫然,越茫然越焦虑,最后不得已求助于辅导班。

  2. 父母有一种跟风的心理

  前几天,老婆拿着手机找我开会,原因无他,就是她有个朋友在朋友圈晒了一段女儿弹钢琴的视频,非常惊艳,所以一定要拉着我一起学习。

  看完后,老婆就着急地问我,你看人家孩子弹得多好,是不是我们家钢琴课上得太少,要多加几节课啊?是不是咱们娃的钢琴老师可以物色一个更有名的啊?…

  我一时语塞!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比呢?

  我一直觉得,微信朋友圈的出现,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大家晒娃的成本更低了,一旦朋友圈出现了一个牛娃,父母们忍不住就会结合自己孩子去比较:

  别人的孩子报了这个辅导班,我家娃也要报!

  别人的孩子用了这套辅导教材,我家娃也要买!

  别人的孩子学了这个乐器,我家娃也要学!

  ……

  这就陷入了越比越焦虑,越焦虑越比的死循环。长此下去,报更多的辅导班,找更好的老师,是唯一的选择。苦的是自己,累的是孩子!

  3. 父母能力的欠缺

  平时我推荐英文绘本的时候,听到最多的留言是,“我英文不好,怎么给孩子引导啊?”

  确实,现在孩子知识学得越来越多,对父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学英文的时候,老师说要求家长帮孩子准备演讲和单词默写;学钢琴的时候,老师说家长要留意孩子的音准和指法;学国际象棋的时候,老师说家长平时要陪练 …

  这完全是把家长逼成全能选手的架势,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跟娃一起玩的,如果家长发现跟不上娃的节奏怎么办,辅导班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

  4. 父亲的缺失

  中国家长有个怪现象,爸爸一般是在外面忙于赚钱的,带娃大多是妈妈的责任。

  有一次,我带娃去打网球,结果发现另外一片场地是一个妈妈带着孩子练球,一般网球入门的时候,都需要给孩子喂球,正手几个,反手几个,但很明显,这位母亲是不会打网球的,她给孩子喂的球都不能落到孩子身边的范围去,结果小孩子直跳脚,说妈妈你又打高了,妈妈则是一脸的无奈。

  一般运动是爸爸的擅长,为什么爸爸不能帮忙陪孩子练球呢?其实不光是运动,那些数学、科学、动手创作方面,爸爸都比较有优势,可一旦爸爸不参与,一切都扔给妈妈的话,如果妈妈搞不定,那么辅导班只能是最终的结果了!

  3

  小别离,送到国外吧?

  有的父母会说,国内教育拼得太厉害了,干脆就跟电视剧《小别离》一样,把娃送到国外吧,那里很轻松!

  可是真的轻松吗?我住在硅谷的华人区,家附近每隔几步就是一个辅导学校,有少林功夫、有钢琴学校、有数学辅导班、有中文学校 …

  凡是你在国内能看到的辅导班,这里一个都不少。

  我前几天想送娃去家附近一所比较有名的中文学校,可当我去报名的时候,接待老师很诧异地跟我说,“现在才报名?太迟啦,我们早就报满了,就连Waiting List都已经排了很多人了 …”

  太疯狂了!恰好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在这所中文学校学习,我就问她怎么才能挤进去?

  朋友苦笑了一声,“没办法,你现在只能报明年了,因为我是提前一年报名才被录取的 …”

  所以,为了寻找好的学校,这里的华人家长都会全力以赴,如果有幸报上了,家长更是全力以赴。每天接送不说,如果可以的话,很多人还会和娃一起上课。

  比如我给娃报名的国际象棋课,每次上课的时候,好几个家长都会坐在教室的角落,拿着手机静静地拍下老师教课的全过程,回去给娃复习回顾。这份专注,我自愧不如。

  国内流行的奥数,我们这里也有。比如Kumon Math、Russian Math,都是很有名的数学提高班,小小的硅谷有好多分店,我带娃去考察过,进了教室,大部分都是黑头发、黄皮肤,除了讲师可能是美国人之外,其余和国内无异。

  数学竞赛也是亚洲人的天下,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硅谷一个很有名的数学竞赛的考场,清一色的亚洲孩子,乍一看的话,还真以为穿越到了国内!

  我们在美国的华人圈,平时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

  “你给娃报了什么辅导班啦?”

  “这个学校的老师怎么样啊?”

  “小孩钢琴练得怎么样啊?”

  ……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对孩子的教育怀揣着梦想,只要内心还存在着那份焦虑,中国也好,美国也罢,你永远也摆脱不了辅导班的束缚!

  4

  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问我辅导班该不该给孩子报名?我的观点是,可以报名,但是在报名之前,你需要问清楚自己3个问题:

  1. 孩子是否感兴趣?

  所有的辅导班都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基础之上。比如奥数,这本来就是少部分孩子玩的游戏,如果自己的孩子对奥数很反感,何必强求呢?

  美国很多学校有个Gifted Program(天才儿童计划),就是把全年级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一起学习,类似于国内的拔尖班,比例是学生人数的6~10%。憨憨有个美国同学的妈妈是一位白人老师,我就问她是否会为了送孩子去天才班而做特训。她说不会,一切随孩子自己的能力而定。如果因为做了特训而录取,孩子实际能力并没有达到的话,他会很痛苦的。

  她告诉我,学习,应该是快乐的!

  2. 你是否有时间陪伴?

  如果给孩子报了辅导班,你必须要抽出时间亲子陪伴,比如关心一下学习进度,陪孩子一起温习,带孩子一起训练。就拿学钢琴来说,仅仅凭每周一堂钢琴课,就能练出成绩吗?根本不可能,要知道,上课只是给你一个基础,真正的训练都是在课后,都是靠父母的陪伴。

  如果你做不到课后的亲子陪伴练习,还给孩子去报班,对不起,你追求的只是一种心安,但实际上,这却是一种浪费!

  3. 你能否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你是否对孩子有很大的期许,比如要考全班前几名,要竞赛拿名次,要考名校?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给孩子报班,那么劝你三思而后行,这样的你会对成绩超级敏感,严重起来甚至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小别离》里文洁一心希望女儿朵朵能考入全年级前100名,能考上好的学校,每次考不好就会抓狂。结果重压之下,女儿的成绩非但没上去,还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所以,父母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决定孩子能否快乐学习的根本!

  总之记住一句话,是否给孩子上辅导班,孩子能否快乐地上辅导班,取决于我们这些父母的心态。如果一直保持那份焦虑,无论你选择怎样的辅导机构,无论你是否出国,我们永远也拜托不了学而思般的疯狂!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出国 焦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