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君:你被伪心理学欺骗过吗?

2016年11月24日10:51   教育专栏  作者:壹读  

  打假斗士附身的壹读君 | 李迷思

  每天早上拿起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总能看到几条所谓的心理学帖。

  “十二星座恋爱心理”

  “1001条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常识”

  “只有心理学家才知道的秘密,朋友圈都转疯了”

  ……

  来到书店,总能看到几本所谓的心理学读物长期占据着畅销书架的半壁江山,当然励志图书区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打开电视,如果正在播的是一档婚恋或者调解类节目,那就必然会有一个所谓的心理专家坐镇。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心理学开始以这种形式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大堆的建议,甚至指导我们做出选择。其中不乏正确的、有用的心理学知识,但也有不少是真的在胡扯!比如:“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睡觉时突然蹬腿是因为在长个儿”……

  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

  “大多数人类的大脑只利用了10%,剩下的90%还有待开发。即便聪明如爱因斯坦,他大脑的开发程度也只达到13%左右。”这个谬论由来已久,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2013年美国一项超过2000人的抽样调查显示,有65%的人相信人类只开发了10%的大脑;一项针对英国和荷兰教师的调查显示,有接近半数的教师都相信这一说法;2007年《英国医学杂志》中的一项研究发现,甚至一些医生也相信。

  有不少电影也利用这一说法搭建剧情。《超体》中,主角Lucy的大脑被开发到100%,不仅变得无所不知,还能瞬间学会一门外语,用意念控制物体,甚至任意变换形态……

△ 截取自电影《超体》△ 截取自电影《超体》

  这个谬论荒谬在哪儿呢?

  运用脑成像技术,科学家可以清楚地实时观测到大脑的活跃区域。研究显示,即便是做如活动手指、移动视线这样微小的动作,我们大脑的活跃区域也不止10%。大脑的每个部分各有功用,没有任何一个区域是完全不活跃的。

  再来一个简单粗暴的反推,如果“大脑只利用了10%”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切掉没被利用的90%应该对人没什么影响。很显然这与事实相悖,脑部是人体最精密的仪器,即使再小的脑部创伤都可能会对人体机能造成严重影响,何况是整个大脑的90%呢。

  既然这种说法这么不靠谱,那它是怎么来的呢?又是何原因似病毒一样传播以致人尽皆知呢?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1907年的著作《The Energies of Man》中写道:“我们对自身的身心资源利用甚微。”他乐观地认为人类有更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出来,但他没有提到大脑,更没提10%这个比例。后来这句话经过媒体记者的加工,再传到戴尔·卡耐基耳朵里就成了这样:“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过去常说,一般人只开发了其心智潜能的百分之十。”然后卡耐基大师就把它写入了书中。显然,10%不是一个由测量得来的精确数字。非要把“甚微”说成“10%”,经过詹姆斯同意了吗?

  可“身心资源”和“心智潜能”怎么又变成“大脑”了呢?这还有赖于各位“成功学大[微博]师”和“潜能开发专家”的不懈“推广”,毕竟“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比“我们的潜能只开发了10%”更能吸引眼球。伪科学谣言就这样炼成了:

1

  可明明是谣言又怎么能在几十年后还被那么多人津津乐道呢?主要还是因为它有两方面的功效:

  对于一些急于想提高自己的人,它是一碗十分诱人的心灵鸡汤——众多的脑力资源还埋藏在我的大脑深处,只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就可以轻易激发大脑的潜能;

  对于那些没能获得所谓成功的人,它是一碗不错的心灵解药——我并非天生愚笨,而是条件的局限影响了我大脑潜能的发挥。

  “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虽然听上去很美好,但始终是一个散发着浓郁鸡汤味的谣言。

  ——————正—直—的—分—割—线——————

  睡觉时突然蹬腿是因为在长个儿?

  忙了一天,终于能卸下压力躺在床上美美地睡一觉了。可刚刚入睡,就场景转换,突然间你感觉自己从高处坠落,紧急关头,你虎躯一震猛然惊醒。

  如果问妈妈怎么回事,通常得到的回答是:孩子,你正在长个儿呢。

  还有一种近年来流行的说法是:刚入睡时的抽动是大脑以为身体快要死亡了,所以发送一个脉冲,测试一下你是不是真的死了。

  到底是长个儿还是大脑在测试你是不是死了?

  学术上把这种在即将入睡时肌肉不自主地抽动称为入睡抽动(Hypnic Jerk)。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伴随自由坠落的感觉和模糊的梦境,并很可能导致惊醒。

  为什么身体会不由自主地瞎抽抽呢?比较常见的理论解释有两种:

  第一种解释认为,这是神经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一个BUG。人从清醒进入睡眠要经过一系列的状态切换,呼吸由快转慢、体温由高变低、肌肉由紧张变放松……在切换过程中,脑的网状激活系统(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RAS)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这个过程中,网状激活系统不慎“卡机”,就会导致入睡抽动。

  第二种解释来自进化论。

  祖先猴们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树杈组成的“床”可没我们现在的床这么稳当,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来,为了不摔死,猴子们必须在坠落的瞬间做出快速反应。入睡抽动很可能就是那个时期保留下来的应激反应模式。当我们入睡时,肌肉彻底放松,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误以为身体在下坠。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大脑会指挥全身肌肉迅速活跃起来,试图在“坠落”途中抓住点什么。于是,本来放松的肌肉突然收紧,就造成了入睡抽动。

  总之,说入睡抽动是因为身体在长个儿是完全没根据的,而大脑以为身体死了的说法虽不能说完全是错的,但确实有点太耸人听闻了。

  相信不少小伙伴跟壹读君的感受一样:自己从小信到大的东西,原来是错的!

11

1

1
1
1
1
1

  你……一定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对吧……

  这是两个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心理测验”。其实图一既不能测试左右脑,更不是耶鲁大学的研究成果,它出自日本设计师茅原伸幸,是一张普通的视错觉图。

  图二里面的图案当然也不是什么俄罗斯军方的心理测试图,而只是一般的色觉测试图而已。

  诸如此类打着心理学旗号的伪科学数不胜数,其中性格测试是重灾区,骨相、手相能测性格,星座、生肖能测性格,连血型都能测性格。是不是觉得自己都不太信,但偶尔看看好像还挺准的?想知道是怎么回事,请点击:《一份让十二星座的人看了都会水逆的星座报告》

  伪心理学既然是伪的,为什么还能一直屹立不倒呢?

  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满足了人们的某些欲望。“10%的大脑”让人觉得自己还有无限的潜力,满足了人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而所谓的星座心理学、血型心理学则让人认为自己能够轻易预测未来,从而产生一种虚假的掌控感。每个人都有欲望,所以伪心理学从来不怕没市场,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心理学才经常被大众视为奇技淫巧的东西。

  伪心理学造谣,心理学背锅。估计这个黑锅,心理学且得背一段时间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伪心理学 欺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