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前斯坦福本科新生部主任、《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TED演讲中提到,她十年来目睹一届又一届的斯坦福新生入学,发现这些来自世界各国最优秀的孩子们不见得能做好自我管理。这让她不禁反思,家长[微博]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包揽模式、以“完美”为标准的过度养育,到底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人”?
国内开学季,大一新生因为不会套被罩,打电话向父母求助;无独有偶,一名在美中国留学[微博]生,为了买一床被子,打越洋电话回国,在他人的远程指挥下找到路牌,甚至还需要出租车司机带着进超市挑选。
对前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纽约时报、亚马逊双料畅销书《如何教养一个成年人》的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来说,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在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工作的这些年,她看到太多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们在大学生活开始时一脸迷茫,没有父母在身边安排生活、嘘寒问暖、指导学习、做决定、清除障碍了……他们没法很好地照顾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该选什么课、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做家长还是做生活助理?过去,我们一度会批评那些不参与、不关注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家长,但是如今,情况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这同样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孩子在过度的养育中,拥有的不再是自然生长的人生,而是一个清单式的成长计划。我们保护孩子的安全,保证他们的健康,保证他们每天喝足水吃饱饭,然后再确保他们一路顺利地考进理想的学校,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只是考试成绩,还包括小测验的成绩;不只是在校成绩,还包括各种课外活动、体育运动、获奖经历、领导经历,我们都在亲自上阵,希望帮孩子完美,而我们并不会这么要求自己。
我们觉得自己理应为孩子打理好一切,帮孩子铺平道路,好像自己成了助理或是秘书。我们花了太多时间推着、哄着他们往前走,暗示、帮助、唠叨,确保他们不会搞砸,不会“毁了”自己的未来,以便最终挤进淘汰率可怕的名校。
让孩子真正“成人”家长投射在孩子身上的过度养育,无论是事无巨细地看管还是对孩子完美的高期待,都会阻碍孩子真正“成人”——成为独立面对世界的成年人、找到自我的人、快乐自信的人。
过度养育、每件事都替孩子操心、甚至恨不得代办的家长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孩子,没有我这些事你一件也做不成。因为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和指导,我们剥夺了孩子独立面对世界、承担责任的自我效能,而这种自我效能比孩子成绩重要多了。
被家长的小鞭子逼着前进的孩子,有一天进入了高中、大学,他们无法回答“我到底对学什么感兴趣”,而是去找别人求助“考上理想的大学我都需要做些什么”。一路被父母和别人安排,缺乏自己的兴趣主张和独立意志,一旦没有人再帮他安排道路,孩子会陷入一片茫然。
我们总说希望孩子快乐,但我们往往过度关注他们的作业和成绩。孩子会觉得,原来自己的价值都在于考试得了A,或者为父母争了光,而鲜有机会去思索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家长应该怎么做?
1. 停止说“我们”,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只有一个人自发的行动才能最终导向他想要的人生。我们的孩子必须发展自我效能,他们要自己思考、计划、决定、做事、尝试和犯错。我们应该减少对孩子分数和到底能不能上某所大学的过度焦虑,更多关注他们的兴趣、思维模式和身心健康。
2. 让他们学会主动沟通
“如果是你整天在和孩子学校的老师、教练、课外班老师在沟通,这往往是你干预过多的标志。”利思科特-海姆斯说:“我们剥夺了孩子学习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不利于他们表达和表现自己。”家长应教会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并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3. 给他们爱的教育
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发现,人生的幸福来源于爱。所以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如果他们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很难学会自爱,也无法学会爱别人。
所以不要再沉迷于追问孩子的分数,或是只顾自己玩手机,看着孩子的眼睛,问问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啊?”、“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虽然我女儿给我的答案是‘午饭’,而不是我想听到的数学考试,但是你也要对午饭显示出你的兴趣。你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本身对我们是珍贵的,而不是因为他们能考出的成绩。”利思科特-海姆斯说。
4. 做家务培养工作精神
为什么会提到做家务?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显示,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往往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做家务。做家务有利于培养孩子挽起袖子干活的执行力和做贡献、承担责任的意识,这点会在工作之后给孩子很大的帮助。
我们都爱孩子,但是正确的爱的方式恰恰应该是适当放手,让他们能长大成人,毕竟我们不可能永远在他们身边,帮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教育